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资料讲解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104143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资料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资料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资料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资料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资料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资料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资料讲解(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第六章:经济与产业第-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经济视角的城市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 三个基本特征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 基础。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2城市的空间范围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 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 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一个

2、简短的回答 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 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 力和基础。 城市和经济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 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 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 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 和服务的物质资料。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 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C:技术流程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工业化一城镇化,服务化一城镇化的关系

3、已经密不可分。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 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 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A: 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 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B: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是竞争,但由于垄断行为存在,竞争会 失效。造成垄断行为的原因,包括规模经济造成的自然垄断, 或者政治观致引起的垄断。C:经济学认为,具有外部性的产品或行为,其死人成本(收 益)与社会成本(收益)是不一致的,其差额就

4、是外不成本。D:市场失灵还设计公共物品的提供。一般来说,不具备“排他 性”的物品会存在如何提供的问题,对某些“公共物品”采用公共 提供的方式会比市场更有效率。第二节:产品分类与产业结构产业分类1统计上的分类P95第一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 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产品(原料)进行加工 的部门,包括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在国际中的第第三产业包括15个门类,计48个大类,为分类最多的产业2从要素角度分类可以将产业分为三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

5、,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3.城市产业功能分类可分为三大类:即主导产业,辅助产业,服务业,主导产业又 称专业化产业,是决定城市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产 业,对城市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辅助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 发展起来的产业。服务产业事物欸保证城市主导产业与辅助产 业发招以及满足城市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产业。基础产业与飞机出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把以区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活动的输出产 业,称为基础产业,与此相对,把以区外市场为中心而进行生 产的地方性产业,称为非基础产业1区位商分析做“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的分类,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区 位商的分析”区位商友多种描述方式,常用的方式是城市

6、区位中 任意产业的就业份额相对于该产业在国家就业份额的比例。由此,一个区域的区位商 LQs可定义为,在给定的区域r中部门i的区域就业比率E相对于在同一部门国家 n的就业比率。这 样,一个区域的区位商可以用下式表达LQs=(Eir/Er)/(E in/En)2.最小需求法区位商的分析存在着两个隐含的假设,即不同城市和区域的生 产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一样的,生产同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是 一样的;同时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家庭消费同样种类和数量的商 品。而实际上,各城市和区域的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率及家庭的 消费函数并不一致。依据书P96的论点,最小需求区位商可写成下式表达:MRLQir=(Eir/Er)/(Em

7、/Eim) 就业规模预测1.就业乘数效应一个城市的总就业规模等于出口部门的就业和本地部门的就业 之和。两种类型的就业通过乘数效应相关联。因此基础产业的 就业增加会带来非基础产业的就业提高,而非基础产业的就业 人员又会购买本地产品,从而支撑了本地部门的就业。当地的就业结构可以本定义为:T=B+N2总就业规模的变化预测总就业规模的变化量=出口部门的变化量x就业乘数各种类型的就业都有自己的就业乘数。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1. 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1配第一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实证研究系统规划其基 本理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第二 展业,第三产业的

8、就业比重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2. 库兹涅茨(ku zi nie ci)人均收入影响论库兹涅茨发现,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呈现以下特占:八、A :伴随现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即以农业为主的第 一产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增加,B: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C:在资本结构中,农业资本比例下降。D :伴随上述变化,农业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大规模专业化生 产过度E:在工业内部,各产业的雇用率(从事生产的就业者分为业 主,家庭从业者与雇佣者三类,雇用人数与总结业人数之比即 为雇用率)与附加值同时增长F:在服务也重商业的比重上升G:生产技术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很大作用H

9、 :上述变化引发产业与产业间,工种间,区域间的劳动力转 移。并导致人口的城镇化转移。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 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包括在一个已经成熟 的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保持,可归于 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还会对其 他产业部门产生重要作用,即主导产业产生的扩散效应,包括 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按照罗斯托设想的经济成长阶段,可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六 个阶段:A :传统阶段B:起飞创造前提阶段C:起飞阶段D :向乘数推进阶段E:高额群众消费阶段F:追求生

10、活质量阶段罗斯托认为留个阶段中起飞阶段最为重要4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第二阶段:资本物品工业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物品工业比重大致相同第四阶段:资本物品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5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内外贸易相 结合的完善产业结构。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该 理论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落后国家 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进口阶段,国内替代 阶段,出口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1)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整个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如第二 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所占比重

11、逐渐降低,而第一产业的产值 和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持续降低(2)工业的内部结构逐渐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 演进(3)从主导产业的演进过程来看,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 由以原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逐渐由 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再进一 步向以高精尖工业为中心演变。(4)在向区域外输出产业的过程中,逐渐由低附加值产业向具 有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变(5)在产业结构的要素密集程度上,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 主向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 工业化阶段的判断当一产比重大于10%时,表示尚停留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当一产比重小于10%时,且二产

12、比重高于三产时,表明已处于 工业化的加速阶段当一产比重小于5%时,且二产比重和三产相当时,表明已处于工业化成熟阶段当一产比重进一步下降,且三产比重超过二产比重并达到70%时,表明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主导产业的选择1. 比较优势原则绝对优势是指,当A国(或个体,下同)生产某种产品比B国有更高的生产率时,A国在这种产品上就有绝对的优势,而比 较优势是指虽然B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率都比 A国低,但是在 一种产品的生产率上的差距没有另一种大,那么在B国在这种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也就是说有绝对优势时就有比较优势,2产业的关联效应前向关联效应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方面的变化引 起吸收它的产出部门在

13、这些方面的变化,表现为导致新技术的 出现后向关联效应是指。变现由于某产业自 身对投入产品的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这些投入品的 供应部门相应地扩大投资3产业周期与发展波动任何产业都会经历从生产到衰竭的发展周期产品生产周期一般变化图详见书 P101A :早起创新阶段生产者依赖于外部经济与分包合同B :增长阶段企业组织从内部和外部进行调整以适应大规模标准 化生产需要,竞争导致加工业的重组,先是主要企业获得垄断 地位,随后竞争企业大量增加C:成熟阶段及其后,在成熟期,大规模生产技术使得生产过程 标准化,可以由低技能劳动力来完成。 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1. 增长极模式增长极概念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

14、瓦朗索瓦。佩鲁提出他认为如 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主力长场,那么位于这个力 场中的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2. 点轴开发模式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马和马力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 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 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3. 梯度模式与反梯度模式梯度是指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由低水平向高水 平过度的空间演变过程,根据梯度发展模式,一个落后地区要 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循阶梯而上。反梯度理论认为在承接和接受高新技术,资本和产业,从发达 地区向落后地区梯度转移扩散的过程中,落后地区要发挥主观 能动性,利用信息化优势,充分发挥后发

15、优势。4.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老替代进口产品,或者说通过限 制工业制成品,来促进本国工业化战略。第三节: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机制 规模经济与积聚经济1规模经济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产物,规模报酬变 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 同比例变化是所带来的产量变化。2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最初用来解释当两个或多个产品生产线联合在一个企 业内生产比把他们分散到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同企业中更节 约,另一方面,如果两家厂商,分别生产两种产品相比一家企业要更为节省,那么这时就出现了“范围不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就应选择在企业中进行分工3积聚经济积聚经济包含了多种经济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镇化经济。4自我强化机制自我强化效应,这是指促使已经发生变化的事物朝着相同的方 向产生额外变化的过程。 外部性与纠正外部性的概念外部性是价格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可以是正效应也可以 是负效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主题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