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第五期(含答案)试卷号:18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103969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第五期(含答案)试卷号:18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第五期(含答案)试卷号:18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第五期(含答案)试卷号:18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第五期(含答案)试卷号:18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第五期(含答案)试卷号:18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第五期(含答案)试卷号:1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第五期(含答案)试卷号:18(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第五期(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35题)1.【单选题】上古文化虽说多元,可是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国家如夏商两代,却只是建立在()A.黄河上游地区B.黄河下游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游地区正确答案:B2.【单选题】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A.冠、婚、丧、祭、乡B.冠、婚、射、朝、 聘C.祭、凶、宾、军、家D.吉、凶、宾、军、 嘉正确答案:D3.【单选题】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是()A.明德、亲民、止于至善B.格物、致知、诚 意C.诚意、正心、修身D.

2、齐家、治国、平天下正确答案:A4.【单选题】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A.戴震B.戴震C.顾炎武D.俞樾正确答案:A5.【单选题】诗经编成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汉朝D.唐朝正确答案:A6.【问答题】试述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正确答案: 答:(1) 社区文化活动能够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 (2)社区文化活动能够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 (3) 社区文化活动能够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社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世俗利益, 把含有信仰意义的物质、精神文化产品保留下来。7.【单选题】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

3、懈努力的人是()。A.唐尧B.虞舜C.夏禹D.商汤正确答案:C8.【单选题】“孔融让梨”的故事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美德是()A.仁爱孝悌B.重义轻利C.谦和礼让D.真诚有信正确答案:C9.【问答题】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征。正确答案: 封国制、宗法制、“家天下”、“亲亲尊尊”等。 解析: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是以家族伦理道资料仅供参考德为基本内容, 伦理道德借助于“法”这一形式来体现并加以强制实施。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核心则是“德”。“以德配天”、“明德慎行”、“亲亲尊尊”、“为国以礼”、“隆礼重法”、“为政以德,一准乎礼”等诸如此类以德为主的思想贯穿于古代司法过程之始终。中国古代的法律能够

4、说完全依附于“礼”,因而始终不能获得自己的独立生命 (相对于近代意义上的法律来讲),其实质应可认为“法”是载体,“德”是内容。10.【单选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A.吴道子B.米芾C.赵孟D.张择端正确答案:D11.【单选题】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A.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B.后天物质 的创造C.先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D.后天修养与精神正确答案:A12.【单选题】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说,取决于()。A.复兴儒学B.全盘西化C.发展生产力D.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正确答案:D13.【问答题】名词解释:家庭正确答案: 家庭: 指共同居住 , 经济协助。有血缘关

5、系的社会集团。家义务兵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血缘关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14.【问答题】为什么说 20世纪后期关于汉字的思考和论争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正确答案: 我们之所以说 20世纪后期关于对汉字的思考和论争拓宽了汉字研究的领域,是因为这一时期提出了许多有关汉字的新课题,将汉字研究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例 如,人们揭示汉字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突出了汉字与汉民族、汉文化等的关系研究,加强了汉字教育、汉字信息处理和汉字传播等汉字应用研究。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汉字与思维方式、汉字与民族文化传播、汉字与艺术、汉字与民俗等关系的认识,并在信息处理、汉字教

6、学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人们在解决汉字及其相关学科的前沿问题时,意识到以往对汉字的认识还太简单,这又引起人们更积极地投身于汉字的本体研究和相关文化的研究之中,从而使人们对汉字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化、科学化。15.【单选题】在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宗法制出现于()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正确答案:B16.【单选题】中国西式广告出现于()A.明代中后期B.清代初期C.清代中期D.晚清时期正确答案:D17.【单选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A.道家学说B.魏晋玄学C.宋明理学D.阴阳五行说正确答案:C18.【单选题】“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所体现的是()A.儒

7、家的思想核心B.法家的思想核心C.墨家的思想核心D.道家的思想核心正确答案:C19.【单选题】中国农耕生产达到一个新水平是在公元前()。A.两千年左右B.三千年左右C.四千年左右D.五千年左右正确答案:A20.【单选题】中国农耕自然经济解体的时间是在()。A.康熙盛世之后B.八国联军入侵之后C.鸦片战争之后D.甲午战争之后正确答案:C21.【单选题】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A.民俗文化B.市民文化C.娱乐文化D.工艺文化正确答案:A22.【单选题】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是隋唐确立的()。A.孝廉制度B.九品中正制C

8、.科举制度D.管理选拨制度正确答案:C23.【单选题】刘禹锡是中唐思想界、文学界的代表人物,他最着名的哲学着作是()。A.天说B.天对C.天问D.天论正确答案:24.【单选题】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A.唐代B.北宋C.南宋D.元代正确答案:A25.【单选题】比较能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域文化特色的,是司马迁史记中的()。A.货殖列传B.河渠书C.平淮书D.六国表正确答案:A26.【单选题】中国古代家族伦理的核心是()。A.修身B.勤业C.孝悌D.尊师正确答案:C27.【单选题】夏文化的特点是()A.尚忠B.尚孝C.尚义D.尚礼正确答案:A28.【单选题】中国南北各地在春分前后, 要举行开

9、耕仪式,俗称()A.“龙抬头”B.“桃花水”C.“打春牛”D.“唱春官”正确答案:C29.【问答题】诗赋取士正确答案: 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诗唐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30.【问答题】新中国建立后, 采取了哪些切实可行的保证民族语文工作顺利进行的措施?正确答案: 答:汉语汉字虽然规定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和文字,可是并没有凌驾其它语言文字的特权。 中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发展和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里,

10、 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制定过一系列法规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比如:为少数民族创制、改革文字;扩大民族机关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实行双语教学; 建立民族语言的电台电视台、翻译机构等。31.【单选题】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A.第一个寒冷期B.第二个寒冷期C.第三个寒冷期D.第四个寒冷期正确答案:B32.【单选题】在植树方面,朱元璋有了不起的政绩,据专家统计洪武年间的植树总量约为()A.7 亿棵B.8 亿棵C.9 亿棵D.0 亿棵正确答案:D33.【单选题】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A.河姆渡文化时期B.屈家岭文化时期C.仰韶

11、文化时期D.龙山文化时期正确答案:C34.【问答题】简述西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水利工程及其作用。正确答案: 在西北地区,在南方经济出现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而在宁夏地区所形成的引黄灌区, 直把“斥卤不毛”之地,改变成“塞北江南” 。在太行山以东的晋、冀、鲁、豫地区,众多的水利灌溉工程,使这一广大地区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地带。 西北的水利系统, 还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 众多的水渠,将泾、渭等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引进农田时,也起着降低黄河泥沙含量的作用。 那时的关中地区,良田千里,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35.【单选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的作者是()。A.孔子B.墨子C.老子D.孟子正确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