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市场经济共同成长——看中国反垄断法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10070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市场经济共同成长——看中国反垄断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和市场经济共同成长——看中国反垄断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和市场经济共同成长——看中国反垄断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和市场经济共同成长——看中国反垄断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市场经济共同成长——看中国反垄断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市场经济共同成长看中国的反垄断法黄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专家、反垄断立法工作组专家成员)0-31 :0 中国反垄断法有其明显的阶段性、局限性,但绝不能否认,该法律的颁布体现了市场经济建设的巨大进步。对此有清晰的结识和把握,是中国反垄断法不断完善、竞争文化逐渐形成的前提 历经十余载的争论与博弈、反复和妥协,反垄断法终于出台了。基于对西方发达国家中反垄断法地位与作用的结识,有人乐观的预期,反垄断法的出台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也必将成为中国的“经济宪法”。但有的人基于中国反垄断法在某些核心问题上的妥协与“退让”,悲观的觉得反垄断法将重蹈反不合法竞争法的覆辙,宣誓效果不

2、小于实际意义。 那么,如何看中国的反垄断法?不同的反垄断法“生成环境” 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中国的反垄断法具有较高的“国际性”-中国立法吸取、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较为成熟的反垄断法基本原则和内容,反映了各国在反对限制竞争、维护竞争机制等重大问题上的共识。尽管如此,中国反垄断法特殊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其在本质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法存在很大的不同。 重要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法制定于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其时正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时期。此时,市场机制已日臻成熟与完善,政府代表的公权力已经不能左右市场的决策,对市场机制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大公司之间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的竞争而结成的多种形式的卡特尔

3、、托拉斯、辛迪加。结识到托拉斯等对竞争机制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巨大威胁后,西方国家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反垄断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反垄断法成为了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守护神,被奉为“经济宪法”、“公司自由大宪章”。 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不是自下而上的自发的过程,而是由上至下的谨慎的摸索与“自觉”的引导。中国从中央筹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与完善的过程,就是政府公权力不断让渡给市场,以及市场自发调节机制逐渐形成的过程。即便如此,目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仍然广泛存在,对市场机制威胁最大的并不是西方意义上公司的限制竞争行为,而是政府对市场的不合适干预。正是基于这一

4、结识,中国的反垄断法专门规定了“行政垄断”一章,将政府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和干预加以限制。截然不同的背景之下制定的反垄断法,尽管形似,却不“神似”。西方国家反垄断法的重要任务,是对人为的扭曲市场机制行为的矫正,使其恢复到自由竞争的状态;而在中国,现阶段反垄断法的重要任务还承载着哺育和完善市场机制,使其充足发挥应有作用。特定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的反垄断法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维护竞争,它还必须“发明”竞争-反垄断法自身必须成为限制公权力侵蚀市场机制、扩展竞争机制作用发挥的利器。管制行业和依法独占行业适法问题 目前,实行监管的行业(银行、电力、电信等)和依法(或依政策)成立的、在法律上或事实

5、上具有独占地位的行业(石油、烟草)“垄断”了中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自然也成为反垄断法关注的对象,反垄断法与这些行业的关系也成为法律制定过程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 在反垄断法制定过程中,行业监管部门和独占公司体现了其严重忧虑,规定豁免合用反垄断法。对此,反垄断法数易其稿,最后对管辖权限采用了折衷的态度,一方面肯定了其独占地位及专营专卖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对其经营活动作出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对管制产业和独占公司的反垄断法合用问题及反垄断执法机构与行业监管机构的关系问题,反垄断法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将其留待在此后实践中加以解决和完善。这足以阐明各方力量博弈之剧烈。 对此问题需要澄清两方面的误区:一

6、方面,有人觉得行业管制(reguao)与反垄断法的合用是非此即彼、“势不两立”的;如果政府已经对某行业实行监管,则意味着豁免合用反垄断法。另一方面,也有人觉得反垄断法针对的就是具有独占地位的大公司,反垄断法的实行意味着对这些公司的限制甚至分拆。 事实上,管制并不意味着对反垄断的完全排除,在放松管制(degultion)成为全球的一种趋势的状况下,各国逐渐形成一种共识是,在实现管制的目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的合用反垄断法,把对竞争损害的减少到最小限度。例如,如果设立行业准入和事后监督两种方式都可以实现监管目的,那么应当采用事后监督的方式,尽量的减少对竞争的损害。对于在法律或事实上占有独占地位的公司,

7、反垄断法事实上并不挑战其根据特别法(或政策)而享有的独占地位及其派生的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对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制定等行为,但独占公司的经营活动不得违背反垄断法,特别是不得违背有关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 这种最大限度合用反垄断法的共识在中国也得到了相称限度的肯定。尽管目前出台的反垄断法对管制行业和依法独占行业的回避态度让人对此心存疑虑,但在立法进程中各方代表角力之剧烈,已经足以阐明在这样一种市场经济基本单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粗陋的国度,对竞争环境的渴求、对消费者利益的尊重的理念正在此前所未有的速度进一步立法者的思维,和我们惯常所见到的赤裸裸的保护、密不透风的管制相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毕

8、竟,对市场经济的推崇,对市场规律的遵循这一趋势是无法变化的,所谓哀莫不小于心死,和不令人满意的成果相比,充足博弈的立法过程没有理由不让我们对这部法律的将来布满信心和期待。竞争文化的缺失与哺育 和立法者们对竞争观念的理解相比,中国市场环境中竞争文化的缺失显得让人忧心忡忡。 所谓竞争文化,可以理解为全社会形成的维护竞争机制、尊重竞争规则的一种共识和氛围。竞争文化的哺育和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伙用的成果,从消费者的观念、公司的行为到政府的职能定位,从民族老式文化的继承传播、商事交易规则的理解运用到经济法律的颁布实行,都在潜移默化地作用于竞争文化的形成。 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营者之间公开进行价格

9、协调和串通犹如偷盗同样,是极为原始和恶劣的违法行为,在美国,行为人有也许被处以监禁。而在中国,不仅诸多经营者对此毫无结识,甚至行业协会都参与引导组织,堂而皇之地进行价格协调与串通,这恐怕就不仅仅是个别公司法制观念单薄的问题,而正是市场环境中公司竞争文化缺失最突出的体现。此外,某些政府对竞争观念的无知,在发展经济的思维上不成熟,喜欢站到市场经济的最前沿,满怀好意地指挥公司定价,这种行为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 毫无疑问,反垄断法的颁行是竞争文化哺育和建设最为核心的一步。反垄断法的实行过程,对政府、公司乃至消费者而言也将是竞争文化逐渐哺育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反垄断法的实行,增强公司对市场竞争规则的认知能

10、力、增强消费者对竞争文化的认同,增强政府对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解,这些都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市场环境中竞争文化的哺育和形成。而这种竞争文化的形成,竞争意识的培养,也必将推动这部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出台的、并不完善的竞争法律得到有效的施行并不断发展进步,这些都是我们所盼望看到的,我们也相信它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总之,中国反垄断法有其明显的阶段性、局限性,但我们绝不能否认,这部法律的颁布体现了市场经济建设的巨大进步。对此有清晰的结识和把握,是中国反垄断法不断完善、竞争文化逐渐形成的前提。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反垄断法必将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中国市场经济共同成长。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专家、反垄断立法工作组专家成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