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史)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09508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史)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史)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史)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史)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史)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史)(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史课程开发负责人参编教师开设年段高一课程目的本着遵循学生认知的客观规律,针对高中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结识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用科学的措施解决生活中的某些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对高中化学的爱好,为学生在高二阶段的选科作提供参照根据。课 程内 容第一章第1课 贝采利乌斯的“恶作剧”第2课 稀有气体的发现第二章第3课 光谱的应用第4 课 碘的发现第三章第5课碲和硒的发现第课 从草木灰中发现钾第 课 元素周期表的故事第四章第8课 布朗运动的来历第9课 放射现象的发现第10课 原子模型是如何提出来的第11课苯环的构造第1课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第五章第3课 半导体工业的原料锗第14课

2、 材料科学记忆i-T合金第5课 合成氨的诞生第6课笑气的得名第17课有关氯化钠的电离第六章第课 哑泉的秘密第课 “生命力”论的破灭第20课 放在手中便熔化的金属镓第七章第1课古德意与橡胶第22课 电木的来历第23课 氦-3的超流体第八章第课 检查石材放射性的高手第课 新型螯合剂第6课 微晶玻璃第27课 质子膜燃料电池第九章第2课 新型磁性蓄冷材料第2课 光化学烟雾第0课 阿伏加德罗和分子学说第3课 侯氏联合制碱法第32课 C6第十章第3课玻璃“家族”第34课 用焰色反映鉴定黄金的纯度第课水 华课程实行1将化学史知识以趣味故事的形式与现阶段的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在多种教师的合伙前提下下编写教材

3、。2. 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的爱好。课程评价l.将本课程纳入课程筹划,供学生自主选择。每周1学时,一学期共8学时,考核合格可得到2个学分。2.本课程重要由化学教研组负责实行,并配备了一名化学教师。教师认真备课、上课,保证达到预期的课程目的。第1课 贝采利乌斯的“恶作剧”一天,被誉为瑞典化学泰斗的贝采利乌斯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前,向新人学的大学生们简介实验观测的重要性。“同窗们,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本的学科。没有卓越的实验观测力,就无法研究化学。有些同窗想当化学家,却又不乐旨在这方面下功夫,”“教师,观测实验难道比走钢丝还难吗?”一种学生有点不服气,打断了她还不

4、太熟悉的贝采和乌斯专家的发言,“您可以考一考我们,看看我们将来配不配当一名化学家。”专家沉思了一下。答应了这个规定。她把一只只盛有溶液的试剂瓶发给在座的学生,然后说道。贝采利乌斯“我这里的一瓶溶液和人们面前放的那瓶完全同样都是几经煮沸的无毒溶液。一会儿,我规定人们模仿我所用的措施来鉴别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溶液。”说完,专家把手指伸进试剂瓶的溶液里,然后将手指拿出来并用舌头舔了一下。通过专家的神态,人们猜想这溶液或是甜的,或是咸的,至少是没有什么味道的。随着专家一声令下,“考试”开始了。为了能最先报出鉴定成果以证明自己的实验能力,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把手指伸进试剂瓶里,并迫不及待地尝了一下。“啊!

5、怎么这样苦”“苦死了!苦死了!”尝了溶液的味道后,学生们个个哭丧着脸大声地抱怨着。一种学生甚至有点恼火了:“教师,尝了这样苦的溶液。您为什么装得若无其事呢?”“我真的尝了吗?”贝采利乌斯边笑边向她的学生们问道。咦!明明看着专家把手指放到了舌头上。怎么能说没尝呢?人们一时摸不着头脑。聪颖的读者,你懂得贝采利乌斯的“恶作剧”是怎么“演”的吗? 第2课 稀有气体的发现第三位小数的疑问英国剑桥大学专家雷利对气体的密度特别感爱好,从2年开始陆续测定起多种气体的密度来。她做事历来十分严谨、一丝不苟,因此在测定每种气体的密度时,总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这种气体,并对其密度反复测量,以尽量减少误差。气体的密度一

6、种个测了出来。但在测定氮气密度时,她却遇到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她把空气通过烧得通红的装满铜屑的管子除去氧气,然后又通过一只只“化学搜捕器”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最后得到了氮气。然后在00C、1大气压的条件下,一次又一次地测量所得氮气的密度,其成果皆为1257克升。像看待其他气体同样,她又用另一种措施分解氨气获得氮气,并测定所得氮气的密度,但其成果却是1.205克/升。都是氮气的密度,为什么在小数点后第三位上却浮现了差别?雷利双眉紧蹙,思考着产生这00067克差别的因素。“这种误差也许是某一步实验操作浮现了疏忽导致的。”于是她认真地检查了实验装置,并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着实验,成果还是如此。“也许是

7、用分解氨气的措施制得的氮气里混有氢气,因此密度才小了一点。”为此,她又改用其他含氮物质,分别从笑气(一氧化二氮)、一氧化氮、尿素等物质制取氮气,成果仍然差那么一丁点儿。这0.067克的差别把雷利折腾了2年,甚至弄得她彻夜难眠,但她始终不能忽视这微乎其微的差别,不肯使自已的判断有丝毫的草率。终于,雷利在其她科学家的协助下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并完毕了一种震惊科学界的重大发现!说说看,通过这第三位小数的疑问,雷利等科学家发现了什么?第3课 光谱的应用太阳元素目前问人们,光辉灿烂的太阳是用什么构成的?有的同窗也许会脱口而出,圆满地做出回答。但在过去,这可始终是个谜。太阳离地球有1.5亿公里之遥,它的表面

8、温度又有5000之高,人主线就无法接近它。既然这样,又怎么去探讨太阳的构成呢?但是,照射到地球上的阳光倒是太阳发来的一种“密码”,它给我们带来了太阳的信息。核心是如何识译这些“密码”,弄清太阳的信息。8年德国化学家本生和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创制了分光镜,给太阳光“密码”的识译带来了但愿。她们发现。不同的元素在高温下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光通过度光镜就分解了,并在镜后的屏幕上形成特定的彩色线条。例如,钠蒸气总是产生两条紧靠在一起的黄色线条。反过来说,只要通过度光镜看到了这两条黄色线条,就证明发光的物质中一定具有钠元素。用这种措施,人们终于懂得太阳大气中有6多种元素。且最多的是氢元素。188年8月18日

9、,对天文学家和研究太阳的学者来说是一种好日子,由于这一天将浮现一次几载难逢的日全食。这时,太阳光不太耀眼。人们运用肉眼,就可以观测到太阳表面喷射的火舌。但是。这次日全食只能在印度看到。毕生从事太阳研究的法国天文学家儒尔冉逊不远万里赶到印度东海岸的广都尔城,去进行一次难得的几分钟的观测。日全食开始了。太阳被月亮遮住,从黑色月亮的背面喷射出太阳的红色火舌,那情景美丽极了。冉逊无心顾及这一切,她把分光镜对准了太阳,仔细观测着屏幕上浮现的彩色线条。在那彩虹似的线条中,一条橙黄色的线条吸引住冉逊。这可是过去从未见过的线条呀!次日凌晨。她再次把分光镜对向刚刚升起的太阳,橙黄色线条又顽皮地浮现了。“它是如何

10、产生的呢?”冉逊苦苦地思考着。168年10月26日,巴黎科学院同步收到两封来信。一封是冉逊写的,另一封是英国的天文学家洛克耶写的。信中所谈之事竟完全相似,这使正在举办的巴黎科学院会议的与会代表们大为震惊。就这样,一种新元素诞生了,它被称为“氦”希腊文里是太阳的意思。这种元素是至今唯一不是在地球上一方面发现的元素。第4课 碘的发现偶尔发现的元素1世纪初,法国的拿破仑发动了一场大战,战火烧遍了整个欧洲。战争需要大量的黑火药。用于制造这种火药的硫磺和炭粉并不稀罕。而硝酸钾就来之不易了。于是,化学家、火药商们便研究起硝酸钾的制取来,以便生产更多的黑火药。研究成果表白,海边漂浮起来的海藻,晒干烧成灰后,

11、用水浸泡便可提取出硝酸钾。法国的火药商兼化学家库尔特瓦也参与了制取硝酸钾的行列,并且用同样的原料得到的硝酸钾总比别人多。但她并没有为此而沾沾自喜。通过一段思考,她徐徐地把注意力转向浸泡海藻灰后倒掉的废水上,心想:“说不定这废水里尚有宝贝呢!”一天,库尔特瓦在家中简陋的实验室里做实验。一只淘气的小花猫在一旁跳来蹦去。忽然,有两只瓶子被小花猫碰倒了。瓶子里分别装着的海藻灰溶液和浓硫酸流了一地。库尔特瓦正要“处置”心爱的小花猫,却被眼前的奇异现象吸引住了,流了一地的混合液体冒出一种有难闻气味但却十分美丽的紫色蒸气,蒸气冷凝后并不形成液体,却变成紫黑色的带有金属光泽的晶体。没想到小花猫竟干出这样一番“

12、事业”:库尔特瓦根据这一奇特现象,在自己的小实验室里又做了许多实验,终于弄明白了这种紫色气体是由一种未被发现的元素构成的。后来,科学界朋友的鉴定也证明了这一点。库尔特瓦快乐极了,对那只淘气的小花猫也就更疼爱了。那么,小花猫协助库尔特瓦发现的究竟是什么元素呢?第5课 碲和硒的发现“地球”和“月亮”元素碲的拉丁文原意是“地球”,元素硒的拉丁文原意是“月亮”。这两种元素真有点像孪生姊妹,它们的发现也颇为有趣。18世纪的后半叶,人们在奥地利的七座山发现了一种奇异的浅蓝色矿石。不少人推测这种矿石里具有金子,便把它叫做“奇异金”、“可疑金”。12年,采矿工程师牟勒从这种矿石里提取出一种貌似“金属”的熔块。

13、左看右看,不像是金子,倒像一块金属锑。可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又否认了是金属锑的见解。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呢?她实在拿不准,便求教于出名的瑞典化学家贝格曼专家。可惜她带去的样品太少了,贝格曼也只能证明它不是锑,而无法拿出更明确的结论。一种尚有“一步之遥”的发现,就这样被搁下了。一搁就是,在这中没有任何人提起过牟勒的发现。直到179年1月25日,德国出名的矿物学家、化学专家克拉普罗兹在柏林科学院宣读的一篇论文中又提到这件事,并拟定牟勒发现的是一种新元素。克拉普罗兹把这种元素叫做“碲”。这样,“碲”才重见了天日。硒也是化学家们很早就遇到过的一种元素。由于它“躲藏”在硫和碲里,始终未被发现。18,瑞典化学

14、家贝采利乌斯和她的助手甘恩在研究一种生产硫酸的措施。一次,她们在焙烧从一种矿区运来的黄铜矿时,得到了一种红色残泥,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产物。红色残泥是什么物质呢?她们饶有爱好地研究起来。当加热这种残泥时,一股仿佛烂萝卜发出的臭味扑鼻而来,这使她们想到了发现不久的新元素:碲。由于这气味是碲的一种特性气味。贝采利乌斯十分快乐,觉得产生红色残泥的黄铜矿是一种含碲矿物。于是,她和甘恩收集了大量残泥,想从中提炼出碲来。役想到,连碲的痕迹也没找到,得到的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物质。既然来到了眼前,那就好好研究研究吧。通过反复探讨,贝采利乌斯断定这是一种新元素,便仿照“碲”,把它叫做“硒”。硒(Se)、碲(Te)

15、的化学性质与硫类似,例如,在加热时都能与氢气反映,生成一种类似硫化氢的有臭味的气体。你能写出硫、硒、碲分别跟氢气反映的化学方程式吗?第6课 从草木灰中发现钾电解创出的奇迹18的一天,戴维和她的堂兄埃德蒙得一大早就来到了皇家学院的实验室,开始实行她们筹划已久的实验方案。本来戴维对电池的电解作用产生了极大的爱好。当时有诸多物质被觉得是不可分解的,可戴维想:“不管物质中元素的天然电力(结合力)有多么强,总不能没有个限度。我们人造仪器的力量似乎是可以无限增大的,电解一定能把物质中的元素分开。”她从电能将水分解成氢和氧中受到了启发,决心用电来分解多种物质以发现新元素。她一方面选择了常用的草木灰。为此,她和埃德蒙得把当时皇家学院所有的电池统统集中起来,这个“电池大军”涉及4个大电池、00个中档电池和150个小电池。站在这支“电池大军”旁,戴维信心十足:“我一定要把草木灰分个一清二楚!”戴维和埃德蒙得将草木灰配成饱和溶液,然后将那庞大电池组的两根导线插入溶液。顿时,溶液中气泡大作,她们快乐极了,连忙将两根导线旁跑出的气体分别收集起来检查。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