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料所见“警察”一词含义考陈涌清关于中文“警察”一词的来源,海内外警察学界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成果,这对于中国警 察史和中国治安史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也存在着引用史料不当、引用史 料不足的缺陷,从而导致所得出的结论仍有商榷的余地本文即以笔者平素阅览史籍积累的 有关“警察”一词的史料为依据,纠正现有研究成果中的一些错误,以进一步明确古代“警 察”一词的含义笔者阅览史籍有限,管中窥豹,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教一、关于中国古代“警察”一词出现的时间许多学者指出“警”、“察”二字在先秦史料已屡有出现,并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 释其含义,这是正确的但“警”、“察”二字何时并用为一词,学者的观点是不同的有三 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清末沈家本引用元托克托等撰《金史•百官志》“诸京警巡院使一员,正 六品,掌平理狱讼,警察别部”的记载,认为“警察二字,始见《金志》,疑日本警察之名, 即取诸此也①第二种意见是《警察大词典》“警察”条谓:《汉书》中有“密令警察,不欲宣露也”的 记载②当代学者多承此说,认为《汉书》或汉代已有“警察” 一词第三种意见是有学者引用宋代王钦若、杨亿等编纂的《册府元龟》卷 198的材料:“(吴) 赤乌三年(公元 240 年)正月诏曰:‘盖君非民不立,民非谷不生。
顷者以來,民多征役, 岁又水旱,年谷有损而吏民不良,侵夺民時,以致饥困自今以來,督军郡守其警察非法, 當农桑時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③认为三国时期的吴国已使用“警察”一词其实以上三种意见都不确切第一种意见把“警察”一词出现的最早时间推得过晚,实际上在《金史》以前的文献中 就多次出现“警察”一词第二种意见是引用史料不当有学者已经指出“密令警察,不欲宣露也”是唐初颜师古 注释《汉书•武五子传》的材料,并非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的原文,④不能作为汉代已经 使用“警察”一词的证据班固著《汉书》是在东汉章帝建初年间(公元76~84年),而颜 师古生于581年,卒于645年,班、颜两人生活的时代相差 500余年,如果把“密令警察, 不欲宣露也”作为《汉书》的原文,则是把“警察”一词的出现提前了500 年不过,值得 肯定的是,唐以前史料中尚未发现有“警察”一词,颜师古的这条注文确实是目前已知最早 使用“警察”一词的史料第三种意见没有认真核对史料《册府元龟》卷198 所引用的这份诏书,出自《三国志》 卷47《吴书•吴主传》“赤乌三年正月诏”对比这两份诏书,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是一样的, 但前者在抄录后者的时候,把“督军郡守其谨察非法”误抄为“督军郡守其警察非法”。
因 此,《册府元龟》卷 198 的这份诏书不能作为使用“警察”一词的材料综上,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古代“警察”一词最早出现应该是在唐初唐初玄奘著《大 唐西域记》有三处使用“警察”一词(参下文所引),也能证明此点本文所引用的38条古 代“警察”史料中,唐代4条,宋代27条,元4条,明3条,基本上是唐宋元时期的材料①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第 4 册,第 2013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② 《警察大词典》,第 912 页,台北,中央警官学校出版社, 1976 年③ 《册府元龟》第 69 册卷 198 ,第 36 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本文所引古文献不注明版本者,俱用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④ 谢惠敏《“警察”词源补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2 期元以后、清末以前,“警察”一词反而不如唐宋流行了因此,我们认为古代“警察”一词 出现在唐初,而流行于宋元时期,应当说是大体有根据的二、古代“警察”作为动词的含义现代汉语中“警察”一词是名词,其含义是指警察机构、警察制度、警察职能以及警察 人员那么中国古代史料中的“警察”一词与此有什么异同呢?现有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 古代汉语中“警察”为动词,少见为名词,也没有见到以“警察”一词命名的机构或人员, 因而古代“警察”与现代“警察”一词没有什么关系,现代“警察”一词应该是日本移译过 来的。
由于这个结论仅仅是依据前引《金史•百官志》《汉书》颜师古注及《太平广志》卷 462“禽鸟”类“南人捕雁”条,并没有全面收集、分析有关史料,因而关于古代“警察” 一词的含义尚有讨论的余地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古代“警察”大多数确实是作动词用,其含义,按照和现代“警察” 含义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用法与现代“警察”没有什么关系,大致是指在外界刺激下,通过内心的警惕、 反思从而提醒自己、警醒自己这个用法最早出自唐初玄奘著《大唐西域记》卷12“乌釒煞国”条羯盘陀国城西二 百余里至大山,„„山崖崩圮,中有苾刍,瞑目而坐,躯量伟大,形容枯槁,须发下垂,被 肩蒙面有田猎者见已白王,王躬观礼都人士子,不召而至,焚香散花,竞修供养王曰: ‘斯何人哉?若此伟也!'有苾刍对曰:‘此须发垂长而被服袈裟,乃入灭心定阿罗汉也夫 入灭心定者,先有期限,或言闻犍椎声,或言待日光照,有兹警察,便从定起若无警察, 寂然不动,定力持身,遂无坏灭断食之体,出定便谢宜以酥油灌注,令得滋润,然后鼓 击,警悟定心'王曰:‘俞乎!'乃击犍椎其声才振,而此罗汉豁然高视这里的“警察” 说的是入灭心定阿罗汉在椎声刺激下自己苏醒其后,宋明理学家常用“警察”一词表示内心的警惕反省。
如宋佚名氏撰《州县提纲》 卷 1 “時加警察”条:“治一县者,须一县事皆在胸次;治一州者,须一州事皆在胸次盖 州县事繁,易至遗忘留意者晓卧,多不安枕,当反复致思 这里的“警察”就是反复致 思的意思其他如宋戴溪撰《石鼓论语答问》卷上,宋朱熹撰《晦庵集》卷33、卷35、卷 41,宋王巩撰《甲申杂记》,明张宁撰《方洲集》卷 15、卷 49,明王慎中撰《遵岩集》卷 21 等等也有此用法古代“警察”的这个含义,现代学者很少注意到,也许是因为它与现 代“警察”没有什么关系而被忽略了吧第二类用法与现代“警察”用法比较密切,其含义较广,大致可以认为就是从事现代 的警察行为这类用法以唐初颜师古注《汉书》使用得最早,概括较为全面《汉书》卷63《武五子传》记载西汉宣帝对前废帝昌邑王刘贺不放心,“元康二年遣使 者赐山阳太守张敞玺书曰:‘制诏山阳太守:其谨备盗贼,察往来过客,毋下所赐书'師 古曰:密令警察,不欲宣露也警察”就是颜师古对“谨备盗贼,察往来过客”的概括 而张敞后来给宣帝报告称:“臣敞地节三年五月视事,故昌邑王居故宫,奴婢在中者百八十 三人,闭大门,开小门,廉吏一人为领财物市买,朝内食物,它不得出入督盗一人别主徼 循,察往来者。
以王家钱取卒,趔宫清中备盗贼”云云⑤ 描述的就是张敞如何“警察”昌 邑王刘贺的从上下文的内容来看,这里的“警察”实际上包括多重含义:既有警戒、预防 盗贼加害刘贺之意,又有监视、监督、控制刘贺之意,也包含调查、侦查与刘贺来往人员之 意从现有史料看,此类“警察”用法,大致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行为1、表示监视、监督、监察、控制,相当于从事现代警察的监管行为如唐人赵璘撰《因⑤班固《汉书》,第2767〜2768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话录》卷 5“徵部”记载韩晋公任命隨军,令监库门,“警察吏卒之徒,无敢滥出入者”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399 载侍御史王岩叟言:“国家置御史,正欲警察权贵”同上 卷 430 载殿中侍御史孙升言:“六曹百司之事不至於颓弊者,赖有六察以为之警察尔”宋 赵汝愚编《宋代名臣奏议》卷109 载“缘台官为天子耳目,將使警察百辟,以防权幸之非”2、表示警戒、预防,相当于从事现代警察的安全防范行为如唐玄奘撰《大唐西域记》 卷 6 “蓝摩国”条:“野象群行,采花以散,冥力警察,初无间替”宋陆游撰《南唐书》卷 15《卢郢传》:“后主命韩德霸为都城烽火使,警察非常”宋彭龟年撰《止堂集》卷 5 载“沿 边州郡將递铺,時時警察,使不至违滞,以起边防之脉络,以为备御之先具”。
宋李昉等撰 《太平广志》卷 462“南人捕雁”条“雁宿于江湖之岸沙渚之中,动计千百,大者居其中, 令雁奴围而警察 宋许景衡撰《横塘集》卷 11“乞置扬州城外巡检札子”中载“欲乞指 挥相度城外,权暂添置巡检一二员,使之部,领兵级,不住警察《资治通鉴》卷181 元胡 三省注:“高丽置逻于辽水之西,以警察度辽者”3、表示调查、侦查,相当于从事现代警察的侦察行为如宋范公稱撰《过庭录》:“„„ 今愿择精敏吏考验之魯公首肯,即命吏警察,如言 宋李昉等撰《太平广志》卷 190“张 睿”条:“(王)珂性多疑,动有警察時侦事者寻已密报之4、表示预防、打击犯罪行为,相当于从事现代警察的打击犯罪行为如宋李焘《续资 治通鉴长编》卷57 载宋真宗景德元年:“癸亥,令天雄军以北及滨、棣、德、博等州,警察 部内,有因敌骑入寇,惊劫民户资财,情理切害者,不限有赃无赃,首从并处斩讫 同上 卷 316 载宋神宗元丰四年手诏:“陕西、河东次边近里州县,出自议兵之初,朝廷使选择守 令者,不惟欲供办军须,与转漕之官协力,盖以部内兵民一朝悉发远从征讨,则萧察奸宄, 绥靖乡庐,乃所责任可以朝廷之意,丁宁申谕,俾各遵守苟能於兵夫未还之间,警察贼 盗特为希少,镇拊部民各获居安,当议旌褒,显擢职任。
元佚名撰《宋史全文》卷 25上 载议者言“楚州系极边重地,路当冲要„„乞將本州兵马鈐辖羊滋移往前去,置廨舎,警 察奸盜 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卷 30《史弘肇传》载后汉隐帝时,“关西用兵,人情恐 惧,京师之民,流言以相恐惧史)弘肇出兵警察,务行杀戮,罪无大小皆死 元胡只 遹撰《紫山大全集》卷23“平解纠纷,警察冦盜,则委商酒务主之,无致生发,无令起讼 明杨士奇、黄淮等编《历代名臣奏议》卷 47 引宋殿中侍御史章谊诏对:“陛下警察有巡尉之 官,惩艾有刀锯之辟,大则陈诸原野,小则肆诸市朝,然而盜不可息者,循良平之吏不进也5、表示通过日常管理预防、制止特定场所、行业的犯罪,相当于从事现代警察的公共 场所和行业治安管理行为如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3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戊寅诏: “访闻关右民每岁夏首于凤翔府岐山县法门寺为社会,游惰之辈,昼夜行乐,至有奸诈伤杀 人者宜令有司量定聚会日数,禁其夜集,官吏严加警察这里“警察”指的是对民间大 型活动“社会”的治安管理元孛术鲁翀等撰《通制条格》卷 28“妖书妖言”条载载刑部 之议:“印造无根经文,盖因切名僧道之徒,不修戒行,往往撰造妖言,舍施符水,苟图钱 物,惑世诬民,关系非轻,理合遍行禁治。
若有似此违犯,罪及寺观主首,其有不居寺观, 四方游荡,恣为邪说之流,亦令所在官司常加警察⑥这里“警察”指的是对印造经文及寺 庙的治安管理三、古代“警察”作名词用的含义学者认为古代“警察”一词少见为名词,没有发现以“警察”命名的机构这个结论有 些模糊少见为名词,不等于没有作为名词使用的情况没有以“警察”命名的机构,这没 错,那么有没有以“警察”命名的职能呢?毕竟现代汉语中“警察”一词除指警察机构外, 还可以指警察职能、警察人员、警察制度等从笔者看到的材料来看,古代“警察”一词是 可以作名词用,其含义有三个方面⑥元孛术鲁翀等撰,方龄贵校注《通制条格校注》,第69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1、 指警察职能或职责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 71《萧希甫传》记载:后唐天成年间(926—929),萧希 甫为左散骑常侍,曾引告变人李筠夜扣内门,称修堤士兵密谋在祭天之日叛乱执政者不信, 斩告变者,并下诏书谴责说:“左散骑常侍、集贤殿学士判院事萧希甫,身处班行,职非警 察,辄引凶狂之辈,上污陈骫之词,逼近郊禋,扇摇军众李筠既当诛戮,希甫宁免谪迁? 可贬岚州司户参军,仍驰驿发遣⑦按:“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