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讲座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2089757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讲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讲座(2010年5月12日) 一、地质灾害基本知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通常由于地震、降雨、融雪、干旱等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称之为自然地质灾害;由于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启土等人类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之为人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概念包含的含义有三个:(1)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者是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地质灾害是致灾地质作用与受灾对象相遭遇的结果,没有致灾作用灾害无法发生,若作用没有遇到有价值的受灾对象,基本不造成损失

2、,则不能成为灾害;(3)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了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是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种类。 2、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3、哪些因素会诱发滑坡?(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4、滑坡发生有什么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

3、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5、滑坡发生前有什么前兆?(1)大滑动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4)临滑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5)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6)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观位移量,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移量还是垂直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

4、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现象。(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张,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气)。(8)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6、如何预防滑坡?(1)在工程选址中尽量避开已有或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2)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注意避免因开挖、弃土、排水而诱发崩塌滑坡。7、削坡建房时,注意如下几点:(1)前后坡坡角一般不要大于45度;(2)后坡要削成台阶形,台阶的台面要有足够(3)前、后坡脚砌好挡土墙,墙上留有多个排水孔;(4)房子与前、后坡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5)后坡坡顶及房子两侧修筑排水沟,以减少雨水对坡面的冲刷;(6)坡面栽种根系发达的植

5、物;(7)已建成的房子若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要在技术人员或有经验人员的指导下,尽快进行整改。平时要经常到房前屋后检查,看是否有裂缝发生,特别是雨季,要加强巡查,及时疏通排水沟;发现有崩塌、滑坡发生的预兆,要立即撤出所有人员,并将情况及时报告当地乡镇政府或者国土资源部门;千万不要在崩塌、滑坡发生后尚未稳定时进入崩塌、滑坡区进行排土等作业;大雨过后,即使天气转晴,但在几天内仍有可能发生滑坡或崩塌等地质灾害,应提高警惕,加强检查,注意防范。8、当发现斜坡开裂进入加速变形阶段或接到临滑警报后,应采取什么紧急措施?(1)组织危险区的居民及有关设施立即疏散搬迁。(2)派人上山昼夜巡视,封闭路经危险区的路口,

6、禁止闲人进入危险区,制定警报信号,在快速滑动(崩塌)开始前及时发出警报信号。(3)滑坡发生后,派人到滑坡后缘调查,分析、确认不会继续滑坡后,解除警报。9、什么叫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10、哪些因素会诱发崩塌?(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11、崩塌发生有什么规律?发生崩塌的时间大致有以下规律:(1)降雨过程之中或稍滞后。这是出现崩塌最多的时间。(2)强烈地震过程之中。(3)开挖坡脚过程之中或滞

7、后一段时间。(4)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5)强烈的机械及大爆破之后。12、崩塌发生有什么前兆?(1)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2)崩塌的坡脚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3)不是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5)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13、崩塌灾害预防与应急措施有哪些?跟滑坡的预防与应急措施相同。14、什么叫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15、哪些因素会诱发地面塌陷?(1)矿山开采形成的采空区;(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作用;(3)过量抽采地下

8、水;(4)人工蓄水;(5)人工加载;(6)人工振动;(7)地表渗水。16、地面塌陷有什么前兆?(1)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等。(2)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跨塌,地面出现环型开裂,地面出现沉降。(3)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4)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5)植物变态、动物惊恐。微微可闻地下土层的跨落声。 17、发生地面塌陷时应采取什么应急措施?(1)视险情发展将人、物及时撤离险区。在发现前兆时即应制定撤离计划。(2)塌陷发生后对临近建筑物的塌陷坑应及时填堵,以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其方法是投入片石,上铺砂卵石,再上铺砂,表面用粘土夯实,经

9、一段时间的下沉压密后用粘土夯实补平。(3)对建筑物附近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堵塞,地面的塌陷坑应拦截地表水防止其注入。(4)对严重开裂的建筑物应暂时封闭不许使用,待进行危房鉴定后才确定应采取的措施。18、防治地质灾害的三项原则一是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大量的地质灾害属于自然灾害,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防灾减灾经验的不断积累,一些地质灾害的先兆是可以被人们捕捉到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这些信息,预报预警地灾,或者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坚持“谁引发

10、、谁治理”的原则。灾害治理投入大、工期长,条例明确自然灾害治理由各级政府承担,中央政府以及灾害所在地的各级政府都负有治理的责任。 三是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管工作,国务院其它有关方面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其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19、防治地质灾害的五项制度 一是地质灾害调查制度。条例第十条规定,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

11、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全国的地质灾害调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本级区域内的地质灾害调查。 二是地质灾害预报制度。预报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部门发布。三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四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资质管理制

12、度。条例规定,凡是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及管理单位,都必须经省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其资质条件进行审查,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从事相应工作。五是与建设工程配套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三同时”制度。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20、防治地质灾害的五项措施一是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二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

13、应急预案并公布实施;三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制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公布实施;四是发生地质灾害险情时,各级人民政府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统一协调相关部门、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五是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21、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目前,我区已经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一是实行了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区人民政府区长与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落实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并纳入区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二是建立了各级部门责任制,区长已经与

14、国土资源、交通、水利、建设、气象、旅游、教育、卫生、财政、民政等部门行政一把手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预报、地质灾害抢险等责任,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当具体单位。三是落实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防范责任制,区政府在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的目标管理责任书中,要求各乡镇政府把各自行政区域内的已经确定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区段),要扎实落实乡镇、村、组监测预防责任人。四是区国土资源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遂宁市安居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安居区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详细划分,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按照实际情况已经下发通知,对需要搬迁避让的群众要求所在地乡

15、镇政府尽快采取搬迁避让措施,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需要工程治理的隐患点,区政府分轻重缓进分别治理,尽最大可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五是区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气象部门,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机制,在5-9月份重点防范期,利用电视、电话、手机群呼等方式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22、公民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权利和义务群众在地质灾害防治中有责任将发现的灾害先兆报告政府或有关部门,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力,群众有举报权。 二、如何预防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地质灾害,一方面要避开灾害体和不能人为引发灾害。另一方面要治理地质灾害。具体地说:避开灾害体,首先,就是要选择在

16、地势较平或山体较稳固的地方搞建设和活动,这就不会产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比如,在农村,要选择地势较平缓的地方集中连片进行规划建房;不要靠山脚太近切坡建房,房后要留出一定的防滑空地。其次,就是在查出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要避开灾害体的威胁。比如,切坡建房的,要经常对斜坡进行检查监测,看是否出现裂缝等地质灾害预兆,尤其在雨季要更加注意。当连续下雨或暴雨,可能出现预兆,要考虑避开灾害体。一旦发现预兆,要马上撤离。 不能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就要避免刚才所说的这4类人为因素。如不切坡建房、不在房后坡体上乱伐滥挖、遇到崩塌滑坡不能马上去清理水沟坡脚等。治理地质灾害,主要是指一些小型的、危害性大、一时难以搬迁避让又容易治理的崩塌滑坡,避开雨季进行治理。难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