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沟水库帷幕灌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086242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石沟水库帷幕灌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黄石沟水库帷幕灌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黄石沟水库帷幕灌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黄石沟水库帷幕灌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黄石沟水库帷幕灌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石沟水库帷幕灌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石沟水库帷幕灌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石沟水库帷幕灌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摘要:本文以黄石沟水库工程为例,对施工工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质 量控制措施。其目的在于保障帷幕灌浆施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一步提高帷幕 灌浆施工质量与效率,推动水利工程实现稳定持续的进步与发展。关键词:1工程概况黄石沟沉沙调蓄水库的主要任务是对引黄水量进行沉沙、调蓄,水库总库容 9870万m?,大坝为粘土心墙堆石坝,顶宽15.0m,坝顶长度596.70m,最大坝高 97.5m。大坝帷幕灌浆分为一排主帷幕灌浆及一排副帷幕灌浆。主帷幕灌浆轴线 为大坝心墙轴线,灌浆孔间距为1.5m,分I序、II序、III序三个分序施工,主帷 幕灌浆孔共549个,灌浆孔设计孔深

2、入岩15.22m59.16m不等;副帷幕灌浆轴 线布置在主帷幕灌浆轴线下游1.5m处,灌浆孔间距为1.5m,灌浆孔共398个, 副帷幕孔深度为相邻主帷幕孔深度的2/3,分I序、II序、III序三个分序施工。2工程地质情况黄石沟水库坝址区位于黄石沟内,崖瑶沟和乔岔沟交汇处下游约450m处, 坝址区黄石沟段呈近南北向。在坝轴线附近黄石沟内水流从右岸岸坡处呈“ S 型转到左岸,在坝后230m又转到右岸,水量较小,平水期水流平稳。坝址区地 形总体上北高南低,河谷呈不对称的“U字型,谷底宽100m170m,坝轴线处河 宽146m。两岸岸坡坡度总体上呈底部陡上部缓、左岸较右岸陡的态势,左岸岸坡 天然坡度平

3、均 40 60 ,底部形成陡崖,右岸天然岸坡较缓,约 2842 两岸山顶的最大高程约1050m1060m,河谷谷底最低高程约904m,谷岭相对高差约 150m。河床在谷底宽约10m15m,水深约0.2m-0.5m。坝址区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为三叠系胡家村组 (T3h) 沉积岩和第四系松散 堆积物,第四系地层分布广,类型多,主要地层包括上更新统马兰黄土;全新统 冲洪积层、崩坡积层等。坝址区属于单斜构造,地层较为单一,岩层走向与河流走向近似平行或小角 度相交,缓倾角。区内没有大规模的区域性断裂通过,主要发育节理。3帷幕灌浆施工工艺3.1灌浆施工顺序(1) 帷幕灌浆试验区的总体灌浆施工顺序帷幕灌浆先灌

4、注下游排孔,后灌注上游排孔。(2) 帷幕灌浆排内施工顺序先导孔(兼为一序孔一序孔f二序孔f三序孔f检查孔;帷幕灌浆先导 孔先行施工,然后施工两个先导孔之间的一序孔、二序孔、三序孔。3.2灌浆方法3.2.1灌浆施工流程 帷幕灌浆孔的施工工艺流程为:第1段钻孔f测斜f冲洗f压水f灌浆f第2段钻孔f测斜f冲洗f压 水孔底段压水f孔底段灌浆f注入法封孔f人工封孔。3.2.2钻孔(1) 帷幕深度帷幕灌浆的防渗标准为不大于3Lu,副帷幕深度为主帷幕深度的2/3。2)钻孔帷幕灌浆孔孔向为铅垂方向,采用 XY-2 型地质钻机钻孔,金刚石或复合片 钻头钻进。先导孔、质量检查孔钻孔时获取并保留岩芯,入岩前 2m

5、需镶铸孔口 管,造孔孔径选为89mm,剩余钻孔段造孔孔径选为76mm。灌浆孔严格按照施工图要求布置,其孔位偏差不大于10cm。钻孔保证孔向准 确,分段进行孔斜测量,发现偏斜超过要求及时纠正。其最大允许偏差值按表 31 控制:钻孔孔底最大允许偏差值(表 3-1)孔深(m)2030405080100允许偏00.0.12.2差值(m).255080.1500.503)钻孔冲洗灌浆孔或灌浆段及其它各类钻孔(段)钻进结束后,及时进行钻孔冲洗。钻 孔冲洗采用大流量水流冲洗,冲洗后孔(段)底残留物厚度不大于20cm;遇水易 软化的岩石,可视情况采用压缩空气进行钻孔冲洗,冲洗风压可为灌浆压力的 50%,压力超

6、过0.5MPa,采用0.5MPa。(4)当施工作业暂时中止时,孔口应妥加保护,防止流进污物和落入异物。(5)帷幕灌浆孔的终孔段,其透水率大于设计规定值时,钻孔应继续加深。3.2.3 压水试验先导孔、质量检查孔应自上而下分段进行压水试验,压水试验采用单点法, 其它孔各灌浆段在灌浆前做简易压水试验,各孔段压水试验后及时进行灌浆。灌 前压水试验压力一般采用80%相应灌浆段起始灌浆压力,但超过1.0MPa按 1.0MPa 控制。3.2.4 灌浆方法和灌浆方式(1)灌浆方法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施工,并采用循环式灌浆。(2)灌浆分段:混凝土结构和基岩接触处灌浆段(孔口段)长为2m,第2 段3m,余下段长为每

7、一段5m,最长段不超过8m。(3)孔口封闭法灌浆时各孔孔口管段即混凝土与其下岩层接触段(第 1段),应先行单独钻孔与灌浆,镶铸孔口管,并待凝,待凝时间不少于4872h, 其余灌浆段灌浆结束后可不待凝。孔口管埋入基岩深度1.52.0m,孔口封闭器 应具有良好的耐压和密封性能,灌浆管应能在灌浆过程中灵活转动和升降。灌浆 管的外径与钻孔孔径之差宜为1020mm,若采用钻杆作为灌浆管,应采用外平接 头连接,各段灌浆时灌浆管应深入灌浆段底部,管口距孔底不应大于0.5m。灌浆 过程中应保持灌浆压力和注入量相适应,注入量宜小于30L/min,同一部位不宜 聚集多台灌浆泵同时灌浆。3.2.5 灌浆压力及其控制

8、(1)灌浆压力大坝河床段帷幕灌浆压力采用的帷幕灌浆升压试验压力值,见表 3-2。帷幕灌浆压力表(MPa)(表3-2)段次灌浆压力(MPa)I序孔II序孔III序孔第1段(2m)0.30.40.4第2段0.40.50.6(3m)第3段(5m)0.60.70.8第4段(5m)0.80.91.1第5段(5m)1.01.21.4第6段(5m)1.21.51.7第6段以下1.71.82.02)灌浆压力控制措施1)为避免发生抬动事故,按灌浆点距抬动监测点距离远近,采用不同的岩 体最大允许抬动变形控制标准,具体见表 3-3。抬动观测允许变形值表(um)(表3-3)抬动孔布置原则为以辐射半径为 15m 区域范

9、围内布置 1 个抬动孔,具体布置 详见后附大坝河床段帷幕灌浆施工孔位布置图。为防止发生抬动事故,现场施工 中采取如下控制灌浆压力措施:从OMPa压力开始,按每0.02MPa为一级,逐级 升压至设计灌浆压力,并规定每级压力的稳压时间不少于5min。当确认没有抬动 时,则可以提升压力;灌浆点抬动值达150 口 m时对应的灌浆压力,作为该孔的 设计最大灌浆压力,最大抬动值不超过200 口 m。初始注入率为5L/min,按照每 5L/min,逐级提高;在灌浆过程中安排专人严密监视抬动装置千分表的变化情况, 在灌浆点抬动值V 100m时,灌浆压力的升压过程按灌浆压力与注入率的协调控 制;在100 口mW

10、抬动值V150 口m时,灌浆升压过程严格控制注入率小于10L/min, 如果抬动值不再上升,逐级升压,否则停止灌浆,间歇待凝 8h 后,扫孔复灌。2)控制灌浆能量。灌浆能量(E=P*Q,其中P:灌浆压力,Q:注入率)是造 成岩体抬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施工中应采取控制大注入率孔段灌浆压力 以减小灌浆能量的措施,初拟控制要求见表3-4。帷幕灌浆压力与注入率关系(表 3-4)注入率Q(L/min)303015灌浆压力P(MPa)1123.2.6 浆液配比及变换原则(1)水泥浆液的水灰比水泥浆液的水灰比采用5、3、2、1、0.7、0.5六个比级。灌浆时由稀至浓逐级变换。开灌水灰比采用 5:1。2

11、)浆液变换原则1)灌浆压力保持不变而注入率持续减少,或注入率不变而压力持续升高时, 不得改变水灰比。2)当某一级浆液注入量达到300L以上,或灌注时间已达30min,而灌浆压 力和注入率无改变或改变不明显时,可加浓一级。3)当注入率大于30L/min时,可视情况越级变浆。灌浆过程中,每次灌浆前测读一次浆液比重,灌浆过程中每隔30min测读一 次浆液比重,灌浆结束时亦应测定浆液比重,并做出记录。3.2.7 灌浆结束和封孔(1)灌浆结束在最大设计压力下,灌浆孔段注入率不大于 1.0L/min 后,再延续灌注 30min 可结束灌浆作业。当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流速大、注入量较大、灌注压力较低 时,持

12、续灌注的时间应适当延长。(2)封孔灌浆结束后,采用“全孔灌浆封孔法”封孔,即用长导管伸入孔底,在管内 注入 0.5:1 的浓浆,将孔内余浆置换出来封孔。采用孔口封闭法时,采用该孔 的最大灌浆压力。封孔灌浆时间为lh。待孔内水泥浓浆凝固后,割平孔口管,上 部空余部分用0.3:1:2的水泥砂浆堵实抹平。3.2.8 质量控制标准帷幕灌浆质量检查在灌浆区全部灌浆孔结束后 l4 天进行,帷幕灌浆质量检 查孔总数按照帷幕孔数的10%控制。帷幕灌浆质量评定以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为主,结合钻孔(取芯)、灌前压 水试验、灌浆、钻孔测斜、抬动变形观测、孔内摄像等成果资料综合评定。单点法压水试验的成果按下式计算:q

13、= Q/PL。其中,q为试段透水率,Lu; Q为压入流量,L /min; P为作用于试段内的 全压力,MPa; L为试段长度,m。合格标准为:透水率qW3Lu,混凝土与基岩结合段合格率为100%,其余各 段合格率为90%以上,不合格的透水率值不超过设计值的150% (4.5Lu),且分 布不集中。4施工中存在问题及处理措施(1)在灌浆过程中,若有冒浆、漏浆,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嵌缝、表面封 堵、低压、浓浆、限流、限量、间歇、待凝、复灌等方法进行处理。(2)如果灌浆段水泥灌入量超过3t,且灌浆压力不上升,采取待凝措施, 待凝时间为12h。扫孔后进行复灌,若压力仍无明显上升,且吃浆量大,加入速 凝剂

14、,速凝剂含量为3%。待下一段钻灌时,为防止灌浆压力过大破坏已灌完部位 灌浆塞塞到该灌浆段的上部。(3)灌浆过程中发生串浆时,应阻塞灌浆孔,待灌浆孔灌浆结束后,再对 串浆孔进行扫孔、冲洗、灌浆。如注入率不大,且串浆孔具备灌浆条件,可以一 泵一孔同时灌浆。(4)对涌水的灌浆孔段,灌前应测记涌水压力和涌水量,根据涌水情况, 采用以下措施综合处理:1)自上而下分段灌浆;2)适当缩短段长;3)提高灌浆 压力;4)灌注浓浆;5)灌注速凝浆液;6)屏浆;7)闭浆;8)待凝;9)压力 灌浆封孔;10)复灌等措施处理。(5)因故中断灌浆时,应及早复灌;时间超过30min时,应将灌浆孔冲洗 干净后再复灌;若无法冲

15、洗或冲洗无效,则要求扫孔再复灌;恢复灌浆时,应使 用开灌比级的水泥浆进行灌注;如注入率较中断前的相近(达到90%以上),即 可改用中断前比级的水泥浆继续灌注;如注入率较中断前的减少较多(达到 90%70%),则浆液应逐级加浓继续灌注;如注入率较中断前的减少很多(70% 以下),且在短时间内停止吸浆,应采取补救措施。(6) 灌浆过程中如回浆失水变浓,即20min30min内回浆比重超过一个比 级且注入率在lL/min2L/min,此时换原比级的新鲜浆液,若不发生回浆变浓或 回浆变浓不明显,则正常结束灌浆;若继续发生回浆比重超过一个比级的现象, 则判为吸水不吸浆,可换用相同水灰比的新浆灌注,若效果不明显,继续灌注 30min,即可结束灌注,也不再进行复灌,但总灌注时间仍要求不小于60min;也 可采用适当加大灌浆压力或加密灌浆孔等措施;若采用以上处理措施效果仍不明 显,可考虑改用其它类型浆液进行灌注。若回浆变浓现象普遍,上述处理措施效果又不明显,应考虑改用细水泥浆、 水泥膨润土浆或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