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权社会中女性本身的抉择和出路] 男权社会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08527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男权社会中女性本身的抉择和出路] 男权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男权社会中女性本身的抉择和出路] 男权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男权社会中女性本身的抉择和出路] 男权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男权社会中女性本身的抉择和出路] 男权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男权社会中女性本身的抉择和出路] 男权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男权社会中女性本身的抉择和出路] 男权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男权社会中女性本身的抉择和出路] 男权社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男权社会中女性本身的抉择和出路 男权社会 摘要鲁迅先生的伤逝和丁玲女士的莎菲女士的日志分别塑造了子君和莎菲两个在五四文学革命以后,资本主义自由思想传输过程中,追求个性自由、婚姻自由的两个新女性的形象。本文从创作的社会背景、作品的创作者和原文的解读等三个方面对两个文学形象进行比较分析,解读特定时代下人物的悲剧命运。关键词五四文学革命女权运动女性出走回归男权社会五四文学革命后,男女平等的资本主义自由思想开始在中国优秀的民众中广泛传输。文学的革命使得这一观念深刻反应在文学作品中,一系列接收过新文化熏陶,大革命洗礼的新女性形象大量出现。其中,鲁迅先生伤逝中的子君和丁玲女士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志中的莎菲是

2、两个很突出的文学形象。本文对此进行对比分析。伤逝和日志的创作年代是基础相同的。伤逝完成于1925年十月,日志则写于1927年。此时,五四社会及文学的革命热潮已逐步退去,即使五四时期优秀的知识分子所提倡的民主、科学、民权、新的文化和文学已经深入人心,不过新的社会秩序并未真正建立,革命也隐藏着深刻的危机。文化上,当初正值中外文化相互交融,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以“重估一切价值”为口号,对中国很多的社会问题进行思索,对封建礼教进行猛烈的批判。而此时,欧洲的妇女运动也正在以空前的声势展开,它也深刻影响到了中国。中国女性作为独立的“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争取妇女权利参加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了她们强烈的愿望。

3、在这种社会背景中,以追求个性自由婚姻自由为特点的新女性应运而生,子君和莎菲就是很好的反应了她们的生存处境和状态。再从作品的创作者上看: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专题的作品,不过伤逝又绝对不是单纯的反应爱情的。更多的是对女性本身出路的揭示和新女性出走以后的深深担忧。当初的社会中,在女权运动中,受易卜生主义的影响颇深。不过鲁迅先生基于对中国社会的清醒认识,则尖锐地指出“娜拉”式的出走,在中国不仅不能使中国的社会改良,甚至连救出自己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她的笔下的子君就是这种结果的表现。而丁玲身为一名女性作家,用饱含情感的笔墨和独特的女性视觉,描述了近代女性意识的发展和成长。她突破了五四以来的女

4、作家所走的“淑女型”的路子,是对传统的极端叛逆和对新女性存在价值及出路的探索。丁玲出身于一个富贵的封建官僚大家族中,养成了自尊、藐视世俗,同时又敏感脆弱的性格。从某种程度上说。莎菲身上的很多特质,在作家本身上全部是能够找到的。当然,比较作品的关键还是在于对原文的解读。伤逝采取了倒叙的手法,以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形式来使小说展开。这一叙述视角,不但是一个简单的推进情节的设置,同时也是交待了整个男权统治的社会背景和男性话语的强大。小说的一开始,鲁迅就把一个坚强,果敢,有着新思想的女性形象推到了大家面前,在涓生的急切等候中走进了小院儿。她即使生长在封建的家庭,不过新的思想浇灌着她的头脑。“我是我自己的

5、,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正是这位新时代女性发出的觉醒的声音。就连叙述者涓生全部佩服她的“透彻和坚强”比自己还多。以后,子君勇敢的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和涓生大胆的公开同居了。在嘲笑和猥琐的眼光中只是“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人无人之境。”而这点,是连作为子君的启蒙者和爱人的涓生所做不到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背后,则是和过去的根本诀别,尽显女性的自尊自强和自信。不过鲁迅的眼光是独到的,她没有把这种勇敢的诀别和出走看作是女性的出路,而这恰恰只是一个开始。出走后呢?我们看到,当初的社会不给她们过多的选择权利。因此,子君只能又重新投入了繁琐的日常家务中,辛劳的生活使她再也不去读书,再也没有了新女

6、性的锐气和锋芒。即使是从旧的家庭中走了出来,却已经跳入了另一个以男性话语的世界,无疑是另一个封建。因此。当涓生残酷的宣告已经不爱她的时候,她也只能又回归原有的家庭中去,幸福的生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面也随之瓦解。她自己也在多重的社会压力和对涓生深深不舍中离世了。和鲁迅不一样,身为一名女性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志则完全是经过莎菲的日志展开情节,从女性本身的角度进行描写。文章的一开头,映入人视线的便是莎菲的百无聊赖。其实,这种百无聊赖更多的是存在于新女性本身的精神层面的,是在追求个体存在的意义和强大的外部现实之间的冲突中产生的。这一点,其实和子君结婚后的情况其实是能够相对照的。接着-日志中便具体叙

7、述了莎菲和苇弟,菱吉士还有好友的交往过程中细腻而丰富的内心感受。莎菲有自己的生存哲学,那便是要使自己愉快”。其实,这正是表现了女性本身的独立意识的一个反应,她们正在追求本身生存的意义。而她所找到的实现方法竟同子君是如此的相同,那便是“爱情”。其实,这也正是当初的新女性表示对社会抗争的最剧烈的形式和所寻求的出路。在莎菲的情爱关系中,苇弟性格懦弱,和莎菲不能够做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不过苇弟的到来又使莎菲的物质上得到了一定的丰富,这一点却是莎菲所喜爱的。而对于菱吉士,莎菲能够说是一见钟情。她被她的英俊的外表所吸引,“我抬起头去,呀,我看见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深深凹进的嘴角了。我能告诉人么?我是用一个

8、小儿要糖果的心情在望着那两个诱人的小东西。”这种对于女性爱欲直接的描写能够说空前的,是女性对自己欲望、本能和身体的书写。不过在喜爱着她漂亮外表的同时莎菲很快发觉了菱吉士漂亮外表下的卑劣的灵魂,“她需要的是什么?是金钱,是能在客厅里应酬她买卖中好友们的年轻太太,十多个穿的很标致的白胖儿子。是拿金钱在妓院中,去浪费而得来的一时肉感的享受”由此可见,新时代的女性对传统男权社会中好男人的标准的不满,和对灵肉结合的爱情的强烈渴望。对比两篇文章,我们发觉,在反应女性追求和出路上,二者全部共同说明了一个困境。那就是:伴随五四运动取得的一部分成绩。女性取得了能够和男性对话的权利,不过,它并未对传统的男权社会进行颠覆。这种表面上的“解放”给女性带来了迷惑,她们认为新时代的男性给她们的婚姻就是她们的最终目标。不过这种寻求着呵护的做法和愿望,不恰恰是对传统的男权社会的一个回归么!莎菲和子君这种悲剧性的命运和其说是本身的,倒不如说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子君和莎菲的命运或许正代表了五四后新女性的不一样的两个侧面-反应了女性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坚毅的身影。“子君是初级阶段的奋斗者的形象,而莎菲在高层次上追求精神的平等后而失败的悲剧形象。而从根本上说,这种探究即使是失败的,但却带有了先驱者的实践精神和意义。从家庭到社会,从追求婚姻自由到探究人生的意义。子君们和莎菲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