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208286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险制度改革(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汇报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在于使劳动者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时给予生活保障。主要包括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保险等。这里,主要讲一讲养老保险。 一、养老保险的概念及特点 养老保险,是指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依法获得经济收入、物质帮助和生活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又分为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我下面讲的主要是指基本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险种之一,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范畴。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政府

2、行为,全体劳动者必须参加。养老保险事务由政府设立的社会保险机构负责经办。无论在任何国家,养老保险都是依法规范并以社会保险形式所体现的一种政府行为,其基本原则是:保障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包括覆盖范围、制度模式、享受条件、待遇标准、基金筹集、管理体制等方面。 养老保险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强制性。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用人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参加养老保险,履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缴纳养老保险费,待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保障退休以后的基本生

3、活。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得失来决定是否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二是互济性。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仅仅依靠家庭和企业或单位养老的传统格局已经难以维持。所以,必须由国家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大数法则”在社会的范围内统一筹集资金,统一调剂使用,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均衡企业负担和分散风险。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或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互济。 三是普遍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是所有劳动者,由于养老保险的范围广,被保险人享受待遇的时间长,费用收支规模庞大,所以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世界上凡是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都是由政府设立专门

4、机构,在全社会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制度组织实施的。 二、养老保险的由来和发展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标志和成果,又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社会保险制度最早始于德国。在德国,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基本的生存权利,进行长期的斗争,斗争的内容就包括解决劳动者的生、老、病、死、伤、残等问题。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鞭子加白糖”的政策,一方面对工人运动进行血腥镇压,另一方面认为“镇压不是唯一途径,还应改善工人的福利,改革社会弊端”,以维护其长期统治地位,并于19世纪0年代,第一次以帝国议会法令的形式,制定并公布了疾病、工伤和养老三项社会保险法

5、,成为社会保险的创始人,同时也标志着社会保险从此进入了国家立法的阶段。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危机四起,生产下降,企业破产,银行倒闭,经济萧条,许多国家,比如奥地利、英国、瑞典、美国等相继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从时间上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5年196年,这十年为保险制度的建立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为:一是全面实施了劳动保险条例;二是普遍建立了企业保险机构;三是全面开展了企业保险业务。 第二阶段,166年1976年,这十年为社会保险制度的破坏阶段。一是管理机构被取消,二是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被取消。给我国社会保险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 第三阶段,76年986年,这十年为社

6、会保险制度的恢复阶段。1976年,“文革“结束,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978年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即国发(18)104号文件,对工人的退休条件,待遇支付标准等做了详细规定,并一直执行到现在(25年)。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对于保障广大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阶段,196年以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提高阶段。针对旧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保险层次单一、权利和义务不统一、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 一是开展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改“

7、企业保险”为社会保险。 二是实行了城镇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改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一方负担为多方负担。 三是改革了养老金计发办法。 四是建立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新模式。 在不断改革和试点的基础上,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即国发()26号文件,这个文件,标志着我国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其内容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内容: .统一制度的目标和原则 到20世纪末,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

8、化的养老保险体系。要实行社会互济和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和效率相结合、行政管理和基金管理分开、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基本生活等原则,要把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紧密结合起来。 2.统一和规范费率 统一和规范费率是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文件规定: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本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198年起每2年提高一个百分点,22X年个人缴费为%,X年个人缴费微%,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有条件的个人缴费提高速度还应适当加快。 3.个人帐户 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是建立统一企业职工养

9、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要按职工个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帐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由法定继承人领取。 实行新的退休养老金计发办法 实行统一制度后,已经离退休的人员仍执行原待遇标准,新参加工作的人员直接进入新制度,即“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对于“中人”,即统一制度之前参加工作、之后退休的职工,在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加一块过渡性养老金,即“中人”实行过渡办法。 三、我县社会保险工作开展情况 宁城县社会保险工作始于18年,十几年来,养老保险由国有企业扩展到集体、私营、个体企业,

10、险种由养老保险扩展到工伤、生育保险,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把新办企业、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扩面工作的主攻方向,从造成断保的源头抓起,在职工下岗、分流、一次性解除劳动关系之前介入,扩大了养老保险覆盖面。截止目前,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事业单位2106家,参保职工166人,实现了全覆盖。参保离退休人员4644人,参统率为10%。 二是工伤、生育保险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规范了职工工伤、生育的申报、审定、鉴定、待遇支付等一系列环节和手续,保证了政策的严肃性,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目前全县参加工伤、生育保险的企事业单位0家,参统职工14049人。 三是及时足额发放了离退休养老金。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本着“就近、安全、方便、快捷”的原则,在全县设立了49个养老金发放点,为每人办理一个存折,离退休人员可以随时凭折领取。2X年,共发放离退休养老金1万元,发放工伤保险金3万元,发放生育保险金3万元。 四是退管服务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管理体制的同时,按照国务院“一外三化”的要求,积极筹建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为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独立于企业事业之外的管理服务社会化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 1 页 共 1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