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韩忠安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082856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韩忠安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开题报告韩忠安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开题报告韩忠安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开题报告韩忠安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开题报告韩忠安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韩忠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韩忠安(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论文题目:开题报告人姓名: 申请学位类别: 所在学院: 年级: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开题报告时间:移动复制原则在汉语重动结构中的应用研究韩忠安硕士学位西语学院2008 级英语语言文学理论语言学王华民2010年9月20日填表说明和要求1、硕士研究生阅读论文、资料的篇数一般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资 料不少于10篇,根据学科特点确定),博士研究生一般不少于50篇(其中 外文资料不少于25篇,根据学科特点确定)。2、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3000字。3、研究生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三至四学期内进行。4、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应不少于3000字,博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2、应不少于6000字。5、请各学院研究生秘书在研究生开题前,将审批表报研究生学院 培养办审批。6、此审批表要求用微机打印,可在研究生学院教学培养栏中下载。一、阅读文献序 作者文章题目(书目) 期刊名称(出版单位)、时间号III Anderson,Stephen R. Morphological Theory M. Linguistics: The Cambridge Survey, 1988. Baker M. Incorporation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3 Bresnan, Joan. Lexical-Functional Syntax

3、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4 Bartos, Huba. Mandarin Verb-Coping: VP-copying w. V-copying J. Paper Presented at IACL-16,Beijing, 2008.5 Bradford, R. Syntax M, New York: Rout ledge, 1997.6 Chang,Claire H-H. Thematic Structure and Verb-Copying in Mandarin Chinese M. Language Sciences, 1991.

4、7 ChaoYuen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8 Cheng Lisa L.-S. Verb-copying in Mandarin ChineseM. MIT Press, 2005.9 Chomsky N. The Minimalist Program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5.10 Chomsky N.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 M. MIT Press, 2000.II

5、 Chomsky N. Bare Phrase Structure J. MIT Occasional Papers in Linguistics. Cambridge, Mass: MIT,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MITWPL, 1994.12 Chomsky, Noam.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 M. MIT Working Papering Linguistic & Cambridge, Mass: MIT, 1998.13 Chomsky, Noam. Derivation b

6、y Phase M. MIT Occasional Papering Linguistics.Cambridge, Mass: MITWPL, 1999.14 Chomsky, Noam. The Minimalist Program M. Cambridge, Mas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1995.15 Dalrymple, Mary. Lexical functional grammar J.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ume 34. Academic Press, 2001.16 Fang J

7、i. The Verb Copy Construc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de Phrases in Modern Mandarin J. The 79th Linguistics Society of America (LSA), 2005.17 Fox,Danny. Economy and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M. Cambridge,Mass: MIT,200018 Fox, Danny. Chain and binding M.Cambridge, Mass: MIT, 1993.19 Ji Fang and Peter Sells

8、. A Formal Analysis of the Verb Copy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M.CSLI On-line Publications, 2007.20 Kaplan, Ronald M. and Bresnan, Joan. 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2.21 Larson, R. On the double objection construction J, Linguistic Inquiry,1998.22 Peck,Jeeyoung and Pet

9、er Sells. Preposition Incorporation in Mandarin M, CSLIOn-line Publications, 2006.23Radford, A. Syntactic Theory and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 A Minimalist Approach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7.24Haegeman L.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M. London: Blackwell Publisher, 1991.

10、25Nunes Jairo. Linearization of Chains and Sideward Movement M. Cambridge: MIT Press, 2004.26赵元任,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7杨寿勋,2000,再论汉语中的动词复制J,现代外语第4期.28杨玉玲,重动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4第3期.29程工,语言共性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0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孙红玲,致使性重动句的量变图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4第4期.32赵新,重动句的结构和语义分析J,华侨大

11、学学报2002第1期.33戴曼纯,广义左向合并理论一来自附加语的证据J,现代外语2002第2期.34刘雪芹,重动句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2000第1期.35赵新,试论重动句的功能J,语言研究2002第1期.36李呐、石毓智,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J,国外语言学1997第3期.注:可加附页二、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3000字)主要内容(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类评价,初拟选题范围)重动句的研究历史并不长,从四十年代王力等个别语言学家的简单提及,到八 十年代赵元任等一些学者的专门探讨,再到现在大批语言学者的集中讨论,其间只有 短短的几十年。在这几十年中,有关重动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比较

12、有代 表性的如赵元任(1968)、戴浩一(1985)、刘维群(1986)、范晓(1993)、黄月圆(1996)、项 开喜(1997)、李呐和石毓智(1997)、戴耀晶(1998)、王灿龙(1999)、杨玉玲(1999)、唐翠 菊(2001)、张旺熹(2001)、赵新(2002)等。另外,近几年也有一些外国的语言学学者对 重动句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Huang C.-T. James(1982), Li Audrey(1990), Hsieh(1992), Chomsky ( 1995 1999 2001), Peter Sells(2007)等等。可见,重动句的研究已 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3、,人们对重动句的研究也正逐渐走向全面和深化。那么,重 动句的具体研究现状到底如何,下面就将对此进行综述。本文主要讨论汉语中的重动句现象。重动句,又可以将其称为动词复制或者动词 拷贝结构,主要是指在一个单句之中,会同时出现宾语和补语时往往要重复动词而导 致两个相同的动词并存的单句式。这种句式的主要特点是两个相同的动词存在于一个 单句中却起着不同的语法意义:一个与宾语相连;一个紧接补语。这种句子的结构句式 可以表述为 Subject+V1+Object+V2+Complement。语言学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探讨汉语中动词复制形成原因及特点,包括句法, 语义及语用等方面的多种分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14、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最 早提到这种句式,认为它的形成是“宾主争动”的结果。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对 这一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描写,如赵元任(1968)、李呐和石毓智(1951,1997)、黄 正德(1952)、戴浩一 (1985)、戴耀晶(1994)、赵新(2002)等。本文简要阐述了李呐和石 毓智(1981,1997)、黄正德(1982)、戴浩一(1990,1991)、李艳惠(1990)、黄月圆(1996) 和杨寿勋(1998, 2000)等语言学家对汉语动词复制句式结构的分析。李呐和石毓智(1981)将动词复制结构的补语分为四类,分别表示数量,复合状态, 位置和方向。他们认为当补充成

15、分表示数量时,动词复制过程可以选择,而其它三种 类型属于必须复制型。李呐和石毓智(1997)进一步提出动词复制现象是动补结构演变 的结果。黄正德(1982)提出汉语句法中的“短语结构条件”,认为动词重复现象是汉语短语 结构的内部制约造成的。他认为汉语语序一般是中心词在后面,而动词短语则是属于 中心词起始的情况。此时中心词动词出现在宾语的前面,动词短语的中心成分只能在 最低扩展层次上向左分岔一次,这样,动词短语的中心词右边只允许有一个直接成 分。如果出现两个成分,需要再加上一个中心语,就形成了动词复制现象。戴浩一 (1990,1991)则用认知功能语法关于语言的临摹性原则对重动句进行解释,认 为动词重复是由语义决定的。动词重复具有显示某一事件自身重复的符号象征功能, 动词重复和动词短语所表示的事件自身具备的延续性和重复性有关。如果动词短语表 示的是一种瞬时的变化,那么这一短语中的动词就不允许重复。李艳惠(1990)和黄月圆(1996)将动词复制现象产生原因归于名词性格位理论的要 求。李艳惠(1990)将时间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