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教学大纲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078079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批判性思维》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批判性思维》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批判性思维》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批判性思维》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批判性思维》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批判性思维》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批判性思维》教学大纲(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批判性思维教学大纲前言课程名称: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周学时:3 总学时:36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时间12周,其中十周讲解训练、一周讨论课;测试一周) 课程介绍 批判性思维课程是全校的通选课程。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一门培养和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科,这门技艺性学科引导我们树立并强化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帮助我们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好的思维品质;训练我们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是帮助我们过健康的精神生活、提高学习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工

2、具。 教学目标与途径 批判性思维课程应该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一,在思考态度和思维观念方面,使学生树立深思熟虑和严谨缜密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开端。二,在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方面,帮助学生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好的思维品质,以及提出恰当的问题和做出合理论证的思维习惯。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三,在思维基本功和思维技能训练方面,学习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并结合大量的思维训练学会如何在日常思维实际中运用这些技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写作的技能。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本课程的教学

3、以案例教学为主,运用文化史上和当前社会政治、法律生活实际中的著名论证作为分析批判的对象,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评价学生的分析方向、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 本大纲作为组织课程教学的整体安排框架和组织教学的线索,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时分配和内容详略方面有所调整。(编写人员:朱素梅)第一讲 绪论学习目的和要求:明确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发展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认识思维观念和思考态度对思维训练的重要性,知道有哪些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熟悉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训练方案。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

4、能力。就如何培养这种思维能力而言,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这门学科引导我们树立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帮助我们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好的思维品质;培养我们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是帮助我们过健康的精神生活、提高学习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工具。一、恰当的提问与合理的论证从广义上理解,批判性思维就是发展和完善你的世界观并把它高质量地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具体一点说,批判性思维就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能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从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模式中可以看到,提出恰当的问题与

5、做出合逻辑的推理是其中的核心环节。从实质上说,批判性思维就是提出恰当的问题和做出合理论证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建立在好的思维品质基础上的,在讨论思考者应当具备哪些态度和观念,以及如何进行思维技能训练之前,先来明确我们对思维品质的看法。我们认为,好的思考者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五项品质: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这五项品质既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能做出合理决定的基础,也是评估思考者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般标准。 二、清晰性:澄清思维混乱清晰性意味着思考问题要有层次;清晰性意味着思考问题要有条理;清晰性还意味着清楚、准确地使用概念和语言。 三、相关性:摆脱感情纠葛 相关性意味着

6、围绕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相关性意味着在思考问题时诉诸逻辑推理而不是情感心理。清晰性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标准,如果表达思想的概念和语言是不清晰的,我们甚至不能确定一个人所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他所做的一切是否与问题相关也就不得而知。当然,满足了清晰性的要求,不等于满足了相关性的要求。 四、一致性:避免自相矛盾 不一致的信念帮助人们做出错误的决定;自相矛盾是最尖锐的不一致。在相关性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一致性,我们不在不同的对象或不同的问题之间谈论一致性,一致性总是针对同一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或者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言的。五、正当性:消除不可靠的信念 正当性意味着使用真实可信的理由为信念做出担保

7、;正当性意味着为信念担保的理由是强有力的。清晰性、相关性和一致性不能保证信念的可靠性,由真实可信的理由和强有力的推理做出保证的信念是可靠的。 六、预见性:拒绝盲目行动 预见性意味着信念的实用性;预见性意味着行动的主动性。解释的预见能力同样需要真实可信的理由和强有力的推理来做出保证。寻求对事物成因的最佳解释,并对所做出的解释不断地进行检验和修正,都离不开可靠的证据和符合逻辑的推理。在这方面,任何草率的断言和鲁莽的行动都是不可取的。第二节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有程度的区分,没有人完全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没有人完全拥有它而不需要改进。如何发展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杜威特别

8、强调,一位好的思考者必须能够同时把正确的态度和原则性知识结合起来,并将二者融合为一。如果非要他在二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他会选择正确的态度。发展正确的理智态度并非轻而易举,就如同生活中做其它有益的事情一样,需要改变某些习惯和思考方式,寻找一套好的训练方法,并付诸实践贯彻执行。 一、正确的态度 在日常思维中,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观念和理智的怀疑与反思态度是使我们的思考和论证不能尽如人意的重要根源。思考态度是一种思维倾向,它引导我们朝着好的思考者的方向不断努力。好的思考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格特征?国外的批判性思维专家有诸多不同的看法,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组作为树立批判性思维观念和态度的参考: (一)试图更好

9、地了解世界的好奇心。 (二)能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三)习惯问“为什么”,探求维护一种见解的理由。 (四)使用由可靠的信息来源提供的信息资料。 (五)思考问题顾及整体状况,对事物的解释顾及周围的情境。 (六)思考问题集中,不脱离主题。 (七)思路开阔,善于寻找其它可选择的方案。 (八)保持开放的思维空间,认真考虑他人的意见。 (九)根据充分的根据和理由采取或者改变一种观点或立场。 (十)在根据和理由不足的情况下,不轻易下判断。 (十一)尽可能获得清晰、严谨的认知。 (十二)了解所知的限度,检视其它的可能性而不是得出结论的证明本身。 (十三)能意识到个人判断的局限性和认知过程中的偏见。 (十四)

10、有条不紊地处理复杂的事务,对下一步的行动步骤有所预见。 (十五)从他人的表现中敏锐地觉察到他们的情感态度、知识水平和老练程度。 (十六)能在广泛的领域运用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原则性知识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必须与原则性知识结合起来,才能使批判性思维能力日臻完善。尽管在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存在不同的意见,在掌握逻辑探究的原则和推理方法的知识方面,却是大多数专家所认同的。 培养和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掌握评估论证的一系列批判性准则,它包括对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所给出的理由是否正当以及所做出的推理是否强有力进行评估的准则。它假设良好的信念和明智的决定是建立在对论证进行恰当的评估基础之上的。对

11、论证的评估是一种反思性思考方式,宽容原则和中立原则是这种思考方式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对给出的论证的评估必须建立在准确的理解基础之上,宽容原则用于对给出的论证的理解(分析与重构),指的是以合理性的最大限度来理解论证的原则。中立原则用于对给出的论证的评估,指的是以批判性准则来评估论证的原则。准确地理解论证需要掌握与陈述、问题、概念和推理相关的逻辑知识。日常思维中的论证大都是非标准的,使用批判性思维技术对之进行评估需要对论证进行分析与重构,比如,准确地识别论证的理由与主张、辨析争议的焦点,找出推理的线索和结构,揭示出论证所依赖的假设等。 恰当地评估论证不仅需要掌握评估论证好坏的一系列批判性准则,还需

12、要掌握与论证的谬误相关的知识。违反推理规则无疑是一种谬误,就如同踢球时拉人犯规一样。但是,有些谬误并不这么明显,就如同踢球时的“假摔”一样,需要积累范例式的思维经验,才易于把它识别出来。 三、勤奋的实践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注重实践。在明确批判性思维的态度和原则性知识,掌握理解和评估论证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大量的练习和应用才能提高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考题:回顾我们自己或熟悉的人所经历过的二、三事,分析主人公在处置这些事务时,是否运用了批判性思维技能? 参考阅读书目: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赵海燕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Robert 批判性思维教程P1-23谷

13、振诣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二讲 论证的识别与重构学习目的和要求:明确论证的概念,并进而准确识别论证和非论证;在准确识别论证的基础上对论证的结构进行分析。论证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复杂性。也许它仅涉及一个语言段落,一篇文章,也许它是一本书,甚至是多卷本著作。分析论证结构就是理解一整套论证系统,即理解论证者的主张及其支持理由,更关键的分析论证的理由对主张的支持作用。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一节、论证的概念一、什么是论证论证是提供理由支持一个主张的说理方式。论证是由一系列陈述组成的,表达理由的陈述是论证的论据,表达被支持的主张的陈述称为论题,论据对论题的支持方式称为论证方式。 二、论证与非论证 在

14、日常的阅读理解中,论证并不是像教材里一样被“纯粹”呈现出来的。论证及其中的理由通常与定义、说明、解释、背景知识介绍等交织在一起。所以需要读者能识别论证和非论证。把论证的论题及论据从定义、说明、解释、背景知识等非论证成分中提炼出来。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首先,应该明确诸如定义、说明、解释和背景知识介绍等,对于做出和理解论证都是有益的和必须的,但是,定义、说明、解释和背景知识介绍等不是论证的主干,而是构成和理解论证的辅助性内容。 其次,应该明确论证的两个基本要素是理由与主张,抓住理由与主张,关注理由对主张的证据支持关系,这是使论证的理由能从定义、说明、语义解释和背景知识介绍中凸显出来的简易方法。 三、论证与推理 论证是诉诸推理的说理方式,推理是根据一个或一些陈述(前提)得出另一个陈述(结论)的思维过程。论证的基本问题是:如何确立论题的真实性或可信性?推理的基本问题是:结论是如何根据前提得出的?是必然地得出?还是或然地得出?回答论证的基本问题需要依赖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必须断定论据为真,假的理由不能对任何主张的真实性或可信性提供保证;二是在断定论据为真的条件下,论证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了结论的真实性或可信性。回答推理的基本问题也需要依赖二方面的条件:一是区分前提和结论;并对有前提推出结论推理形式做出清晰的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