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中的希望──鲁迅《故乡》的情感主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绝望中的希望──鲁迅《故乡》的情感主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望中的希望鲁迅故乡的情感主题 【内容提要】文章不是无情物。但凡优秀的文艺作品,绝大多数是作者内心情感渲泻的结果。?故土是鲁迅以其亲生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创作的小说名篇,文中充斥着孤独、凄凉、悲伤,乃至绝望的思想情感。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参却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小说的社会批判性而无视了它的情感主题,显得十分片面。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鲁迅创作?故土的情感酝酿,以及?故土文本所渗透的情感分析,揭示出?故土蕴含着的十分复杂的情感主题:绝望中的希望,并以此纠正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故土主题的片面阐释。【关键词】绝望 希望 情感主题。【正文】?故土一文主要写了一个知识分子形象的“我在回乡处理迁居
2、事务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对其主题的解读,无论是人教社还是浙教社,他们的教材教参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小说的社会批判性,认为其主题是: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经济的日益破败,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旧社会对农民的重重残害,以及叙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发明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等等。从这种大而化之的社会主题看来,?故土的创作似乎是作者对社会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跟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与情感积累毫无关系。然而,我们知道:文章不是无情物,但凡优秀的文艺作品绝大多数是作者内心情感渲泻的结果。艺术家罗丹有句名言:“艺术就是情感。所以,我们虽然不能否定?故土对旧中国农村社会,尤其是辛亥革命前
3、后二十年间的中国农村社会面貌有所反映,但是如果单从这个社会批判的角度出发,对?故土的主题作划一化的阐释,恐怕是不恰当的。由于?故土是作者以其亲生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写成的小说名篇,且小说中的“我,无论从身份还是从思想感情来看,都明显带有作者的身影,所以?故土的主题必然包含着作者某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故土有其自己的情感主题。则,?故土的情感主题究竟是什么它的存在有什么根据本文试图从鲁迅创作?故土的情感酝酿,以及?故土文本所渗透的真实情感等方面予以探究分析。一、?故土的情感主题是作者内心痛苦情感长期酝酿的结果“文章的主题是作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它离不开作家对生活的察看、体验、思考和认
4、识?故土的情感主题也一样,不可能是作者头脑中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他在波折的生平体验中,在长期漂泊的痛苦思考中酝酿的结果。则,作者在创作?故土之前的生平经历如何他有着怎样的情感积累呢下面根据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作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出生于绍兴城内一个姓周的富贵大家庭,小时候过着非常优越的生活,但自13岁起,他家遭受了两次重大的打击:先是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再者是次年父亲周伯宜忽然重病不起。从此,他家急剧衰败以至贫困。在这期间,他饱受了人世间的种种歧视和冷遇:一是当铺、药房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指点点和嘲笑;三是亲戚本家的“变脸以至欺侮。由于在家乡感受到的是轻蔑、是势利、是冷酷、
5、是欺侮,所以鲁迅决计要离开家乡。不久,他离开绍兴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又转到南京矿路学堂,可是他在南京却受到满族人的歧视。三年后,他东渡日本留学。可是在日本,作为弱国的留学生,他也处处受到日本青年的欺侮;尤其是在仙台学医时,考试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他是得了老师的暗中的帮忙,托辞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七年后,鲁迅结束留学生涯回到杭州、绍兴等地任教。然而,当他在绍兴师范学堂当校长时,却又遭到了种种的排挤和非难。1912年,由于蔡元培的邀请,鲁迅去南京教育部当了佥事。同年五月,他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住进绍兴会馆。可是,在北京教育部任职期间,由于北洋军阀内部各派系间斗争剧烈,
6、他便深感政局动乱不安和官场的压迫;尤其是蔡元培辞职后,新任教育部长视他为蔡党,想方设法要将他赶出教育部,以致他后来只好通过业余抄古碑的方式来避祸,一抄就抄了六年。纵观鲁迅生平,自从他13岁起至1921年创作?故土前夕,无论是在绍兴还是在南京,在日本还是在北京,他都深深地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与冷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生存空间的狭小。世界之大,竟没有他的容身之处,鲁迅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存的基根精神的“家园,找不到归宿。这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是何等的痛苦。然而可贵的是,鲁迅并没有把这种痛苦局限于自身,而是把它跟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透过自身,看到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破败,感到了中华民族在
7、现代世界的严重危机,感到了中国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命运的悲惨。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决心要为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寻求救国的良药。回国后,经过多年的生活磨难,他虽然看到了中国封建礼教制度禁锢的深严,深信中国社会犹如铁屋子一般是万难打破的,但是,由于不甘心命运的失败,不甘心社会保持对自己的胜利,因此他在1918年终于接受了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怂恿,投身新文化运动,开始向?新青年投稿。此时,他思想上虽然是矛盾的,但理念上却依然希望通过“呐喊唤醒民众,到达拯救中国社会、开创理想新生活道路的目的。然而,在1919年12月,当他离京赴绍兴老家接家属到北京定居期间,回乡的见闻曾使他大
8、大失望了。他亲眼目睹了故土的破败不堪的景象,了解到农民生活极度贫困的状况,同时深感故土人精神面貌蜕变之快:有的变得刻薄又自私,有的变得麻木又迟钝;所有的人都显得则的陌生,“就连小时候的好朋友章运水也同他产生了极大的思想隔阂。触景生情,他觉得社会仿佛正在倒退,辛亥革命非但没有给社会带来任何新的气象,反而使社会变得更加糟糕了,使人民的精神变得更加恶劣了。这就使他原先的启蒙思想、变革社会的理想一并遭到了消灭性的打击。于是,他便陷入了悲观绝望的痛苦之中。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则鲁迅也正是经历了长期的巨痛和艰难,心中渐渐酝酿了创作?故土的主题情感,那就
9、是对现实破败“故土的无比绝望,对未来美好“故土的无比向往的思想情感。二、?故土的情感主题具体渗透于文本的种种描写刻画之中。这里主要包括?故土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两个方面1、从景物描写来看?故土的情感主题:?故土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三处: 是在文章开头第二段:作者一开始就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极其阴冷昏暗又十分破败荒凉的故土画面深冬时节,天气阴晦又严寒,刮着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底下,远近几个村庄萧索且荒凉,没有一些活气象。这是一个多么死气沉沉的现实“故土的社会图景。 是在第十二段:当母亲谈起闰土时,作者便通过“我的回顾为读者闪现了一幅儿时“故土的神异图画天空深蓝,圆月金黄,海边沙地宽广,西瓜碧绿,一
10、望无际,少年闰土手拿钢叉,英俊潇洒,令人神往。这是一个多么明朗、神采、宁静而富有诗意的世外桃源。 是在文章末段:作者通过对“我离别“故土时的几段内心独白描写之后,再度为读者展现了儿时“故土的美景眼前是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便是“我历经“故土见闻和感受之后在想象中产生的未来“故土的画面,这个画面跟回顾中儿时“故土的神异图画是一样的美丽动人,所不同的是,这个画面比儿时画面多了一层朦胧的色彩,也就添了一种虚幻的感觉。近代驰名的文艺美学理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则,?故土中这三处景物描写,有意将阴冷昏暗、破败荒凉的现实“故土,明朗神采、
11、富有诗意的儿时“故土,以及朦胧虚幻的未来“故土形成三维比拟,显然渗透着作者对现实“故土的极度不满,对儿时“故土的无比思念和对未来“故土的十分虚妄的复杂情感。2、从人物刻画来看?故土的情感主题:?故土一文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杨二嫂、闰土和“我: 杨二嫂的堕落:二十年前的杨二嫂,人们称她是“豆腐西施,可见她当时年轻貌美。她也正是利用自己这一优点,并在脸上擦着白粉招徕顾客。按现在的说法,杨二嫂便是个具有“美女经济头脑的乡镇妇女。虽然在当时,“美女经济并不值得提倡,但是杨二嫂毕竟能靠自己的豆腐店买卖来谋生,因此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二十年后出现在眼前的杨二嫂竟然是个怪模怪样的“圆规形象:突颧
12、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画图仪器里的圆规。或许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农民的购置力下降;或许是由于岁月沧桑,杨二嫂的容颜衰退,以至失去了吸引顾客的能力;这一切都使得她的豆腐店买卖处于倒闭状态,因此她就越过越穷,以至脸上和身体各部肌肉变得瘦削不堪,才出现了“圆规的模样。然而这并不严重,严重的是,她摆着架势和“我唠叨着的那些怪腔怪调的话语,着实令人感到吃惊:“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吗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台的大轿,还说不阔“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
13、愈有钱从这些怪腔怪调的话语看来,她此来的目的无非是想从“我这里捞到一点好处。但是,由于多年的不见,她对“我的生活状况并不了解,她也不想了解“我的生活状况,她所关怀的只是她自己的“物质利益,可见她很自私,对别人毫不关怀。她说“我贵人眼高,说“我放了道台,有了三房姨太太,这些话纯正是她根据自己的想象信口胡编的,可见她还很尖刻、泼辣。而当“我沉默,她什么也没捞着时,便怒骂“我一毫不肯放松,并且愤愤地回转身,顺手把我母亲的一幅手套拿走了,可见她不但尖刻、泼辣,没有人情味,还染上了小偷小摸、明抢暗拿的恶习。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是没法生存的,但如果为了生存而不择伎俩地追求物质生活就会为世人所不
14、齿。杨二嫂正是由于生活的穷困而引起了精神上的蜕变,变得自私、刻薄,又毫无人情味,甚至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而不择伎俩,干出了为世人所不齿的行为。杨二嫂这种精神上的堕落怎么不叫我感到心寒呢小说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从杨二嫂这个典型人物来看,在旧中国农村,由于社会经济日益衰败,由于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穷困,一些人也正象杨二嫂那样引起了精神上的蜕变,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刻薄,越来越没有人情味,越来越没有道德心。因此,作者在?故土中塑造了杨二嫂由原先的“豆腐西施到眼前的“堕落圆规的蜕变,自然渗透着对那些因物质穷困而导致精神上堕落的人们的厌恶和憎恨的思想情感。 闰土的衰变:
15、闰土的衰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他自身的衰老、麻木和他同“我之间关系的疏离与隔阂。在他自身方面。二十年前的闰土是个活跃可爱、纯朴勇敢的少年英雄脸圆圆的,略带紫色,手圆实的,红润灵活;雪天捕鸟,海边拾贝,月夜看瓜;说话干脆利落、滔滔不绝。而今二十年后的闰土那么是一个贫穷、衰老、麻木、迟钝的木偶人灰黄的脸上布满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手粗糙、干裂,活像松树皮;头上戴着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说完话的神态是只摇头,然后沉默,仿佛石像一般。这些变化固然跟岁月的流逝有关,但更主要是由于生活的惨重负担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的,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多子,饥荒,苛税,兵,匪,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在闰土和“我的关系方面。二十年前的少年闰土和“我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什么“雪地捕鸟、“海边拾贝、“西瓜的危险经历等等稀奇的事都是从他那里听来的,那时他还叫“我迅哥儿,可见少年闰土和“我的关系是亲密的,没有丝毫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