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中常见的问题一般严重可疑心理问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058273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辩中常见的问题一般严重可疑心理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答辩中常见的问题一般严重可疑心理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答辩中常见的问题一般严重可疑心理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答辩中常见的问题一般严重可疑心理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答辩中常见的问题一般严重可疑心理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答辩中常见的问题一般严重可疑心理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辩中常见的问题一般严重可疑心理问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诊断类一、心理诊断在心理咨询中的意义?(三级 p25)心理诊断是指心理咨询师通过观察法、会谈法、实验法、测验法、量表法,获取求助者临 床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求助者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进行评定,最终对求助者的 心理和行为状态的性质作出判断的过程。心理咨询师要想切实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解除他的心理障碍,就必须对求助者的智 力、情绪和人格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他的生活史、目前生活状况、人际关系、工作性质有 一定了解;对他的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形成发展、严重程度以及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有一个 确切的判断,才能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制定符合求助者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法。心理诊断 不仅是一个结果,他应

2、该是心理治疗前的决策过程,贯穿在心理咨询的全过程。二、郭念峰的心理正常与异常原则(病与非病三原则)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1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的原则;2 、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3 、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三、心理冲突的常形与变形?区分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心理冲突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 二是它有明显的道德性质。不论你持什么道德观点,你总是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 而另一方是不道德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 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二是它不带明

3、显的道德色彩。区分它们的目的:区别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的划分。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 经症性的,而常形是大家都有的经验,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四、关于泛化:泛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概念。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发生,遵循刺激反 应原理,各种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对象就是外在的刺激物(环境、生活事件等)或 者说这些刺激物引起了这些反应。求助者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果不再仅仅 被最初的刺激事件引起,或者说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甚至同 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 那么,这种现象就叫泛化。以上各类问题的泛化程度不同,所以问题的分

4、类性质 就有本质区别。在分析情绪是否泛化时,要注意区分泛化与心境对人的影响的区别。两者的根本 区别在于,心境是某种情绪持续,以至于对主体从事其他活动产生影响,比如, 挨了批评,迁怒于他人;而泛化是与最初引起情绪具有类似性质的事物也能诱发 同样的情绪。显然,心境的关键在于持续,而泛化的关键在于诱发心理咨询类1. 心理咨询有几个流派?代表人物是谁?基本原理是什么?名称代表 人物主要观点精神 分析弗 洛 伊 德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即觉察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即尚未表现 出的本能冲动);前意识(即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 理状态)。人的心理结构分三个层次:一是本我(是无意识的组成 部分);是自

5、我(是有意识的组成部分)三是超我(是道德化了 的我)。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他把把人的行为 归结为本能和原始冲动。行为 主义华生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应抛弃意识,径 直研究行为。研究方法应弃用实验内省米用客观观察方法。研究刺 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S-R),完全无视遗传的作用。只要确定了刺 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 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人本 主 义心 理 学 (第 二势力)罗杰 斯、马斯 洛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 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 现。重视人身

6、价值和尊严,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反对行为主义 和精神分析两大流派,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大势力。构造 心理 学冯 特、 铁钦纳米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内容,找出组成部分及连接成心理 过程的规律。企图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来说明人的心理。但心理学内容规定太窄,脱离实际,把实验内省方法作为心理学主 要研究方法,遭到反对。逐渐削弱、瓦解格式 塔心 理学威特 海墨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建立完形心理学,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 组成它的元素。其只是研究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观和思维方式。机能心理学杜威 (先 驱詹 姆士)反对把人脑看作是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用功能,反 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

7、的实际应用,发挥心理 学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由此得名机能心理学)。对应用心理 学有推动生理 心理 学冯特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能。它是推动心理学发 展的新动力。认知 心理 学纽厄 尔、 西蒙 奈瑟以计算机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的认知活动。它是心理学研究的新 方向。五、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一般心理问题(判断、诊断鉴别)(一)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四个条件(刺激的性质、反应的持续时间、反应的强 度、反应是否泛化四个维度)第一,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冲突是常形的,并因此 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第二,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

8、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第三,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 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第四、自始自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 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没有泛化)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1、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相鉴别3、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6、形成初步诊断案例一:

9、一、一般情况求助者:张某,男,汉族,22 岁,大学毕业生。二、求助者自述 主述:焦虑,烦躁,入睡困难,经常做恶梦等一个多月。个人陈述: 2 个月前临近毕业时,我第一次在一场大型人才招聘会上递交了几十份个人 简历,我都是在一些大企业、大公司投的简历。招聘单位说:过一个星期会通知面试。 面试的前一天晚上,我把面试应该注意的事项都考虑了一遍,面试当天我还精心打扮一 番,面试时,心里还是挺紧张,以至于说话有点发抖。面试结束后,他们告诉我 通过 第一次面试会有第二次面试。在等待第二次面试的日 子里,我手机天天开着,连晚上都开着机,总是随身带着。结果一个星期、两个星期过 去了,没有人通知我第二次面试,也没

10、有其他公司通知我面试。马上就要毕业了,工作 还没有着落。我每天晚上总在想:为什么找不着好工作?是不是因为我的学校不起眼, 不是名牌大学?这时父母亲的话在耳边响起:只有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才能找到好的 工作。越想越觉得自己找不着好工作就是这个原因。现在想起真后悔,后悔当初没有考 上名牌大学。心情也非常烦躁,焦虑,看书没有以前专心,老是走神,食欲也下降了, 我总是担心今后找不着好工作。找工作也是竞争,也不好意思问其他同学,有时上网聊 天,心情稍好点。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犹犹豫豫走进咨询室,述说时,眉头紧锁,不敢正面看咨询师,来回搓手, 内心体验与表情一致。出生在中等城市,从小性格内向

11、,不爱交朋友,父母亲对他在学 习方面的要求特别高,小学、初中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排第 1名,高中时的成绩,偶 有一次排第2名,在下一次的考试非争取第 1名不可。平常父母总是教育他一定要考上 名牌大学,因为只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才能找到好的工作。高考时由于太紧张,只考上 一所普通大学,本来想从新再考,却因当年父亲生病去世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很紧 张,只好上了这所普通大学,在大学期间与同学交往很少,业余时间大部分由在学习上。四、心理测验结果SDS:40, SAS:60, EPQ:N:65, E:30, P:40, L:30, 根据求助者的测验结果考虑求助者为内 向不稳定人格特征,有焦虑情绪。根据以

12、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一、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睡眠障碍、食欲下降。二、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对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1、该求助者有睡眠不好的症状,具体情况需进一步了解,以排除器质性病变。2、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 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 神病性问题。3、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与现实处境相符 合,属于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4、该求助者的焦虑情绪仅局限在找工作的范围

13、内,反应强度不甚强烈,没有对社会功 能造成严重影响,没有泛化,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5、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情绪,情绪反应在正常范围内,病程只有一个多月,没 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测量结果支持本诊断。七、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须满足四个条件(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 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第一, 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内心冲突 是常形的。求助者体会到不同的痛苦情绪(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第二, 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

14、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第三, 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在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单纯地 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 影响第四,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 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I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第一, 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第二, 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第三, 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第四, 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第五, 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

15、、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第六, 形成初步诊断。案例二 一、一般情况求助者:钱某某,女,汉族,35岁,已婚,大专文化,某中学教师,经济状况良好。 二、求助者自述 近 3 个月来一直处于情绪低落状态,经常感到委屈,有时独自落泪,认为现实是冷 酷无情的,觉得对许多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来,工作生活没有意思,对未来的婚姻生 活悲观失望,认为夫妻感情已经走到了尽头,终日生活在悔恨和痛苦之中。吃不下 饭,睡眠也很差,白天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容易急躁,遇到一点小事就爱 发脾气,多次想来咨询但又担心解决不了问题,在朋友的再三鼓励下前来就诊。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从小性格较内向,听话,在大人眼中是个 乖孩子,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从小到大学习和生活一帆 风顺。24 岁时与现在的丈夫自由恋爱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融洽,自己感觉很 幸福。3 个月前她发现丈夫与一年轻女子有不正当关系,就感觉天要塌下来,非常 气愤,悔恨交加,与丈夫大吵了一场。虽然丈夫一致表示悔改,但自己就是不能原 谅他。曾想到离婚,但顾虑重重,离婚吧,自己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别人会怎么看 自己;不离吧,自己又不愿这样生活下去,在这种矛盾冲突下,日渐憔悴,情绪低 落,脾气变得暴躁。遇到别人谈论婚姻问题时,就特别敏感、脆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