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054452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 L008 胡希恕讲仲景脉学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 L008 胡希恕讲仲景 脉学(一) 作者/胡希恕; 编辑 /锄云青衿写在前面的话: 2011 年初,胡希恕讲仲景脉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发行。编著该书的作者段治钧老师曾“亲聆胡老教诲七八年, 结缘有兹十八载”, 在整理胡老的遗作中发现 脉学概说 一 篇,也是胡老生前未曾发表的,“和辨证施治概论(要) 一样, 同样是胡老研究仲景原著的一篇力作”。 在研究胡老关 于脉诊论述的诸多文献中,本篇可以说是最早的蓝本! 篇中导读为编者所加,特此说明。正文: 一脉与证的明确概念 导读:证是指什么?脉又是指什么? 中医是依据

2、患者的全身症状反应,进行统一的观察与分析, 讲求适应整体的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特色, 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一个中医师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在于 能否做到取证全面、辨证精确,并以其程度为先决条件。所 以举凡目之所能望,耳之所能闻,问之所能知,切之所能感 (包括诊脉和诊腹) ,均为中医辨证取材的对象, 并将此望、 闻、问、切称为四诊,可谓平等对待,无轻重之分。不过一者脉象繁复多端,只凭指下体会以验其错综变化,不 似望闻问以及腹诊等较为具体而易知;二者辨证论治虽需四 诊合参,但在中医经久的实践体验下, 脉诊确有其主导作用。 由于以上两点的关系,凡由望闻问及腹诊所得的结果,统称 之为证,而脉乃

3、个别独立起来,把四诊的断病论治,就变为 辨脉辨证的论治了,这中间必有一个相当长的实践发展过程。 观仲景书篇章的标题,例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等,正是表明这个道理。二、脉象在中医脉学中的意义 导读:何谓“脉象”,何谓“脉学”,怎样学好用好“仲景脉学”? 今所谓脉学者,即研究有关脉诊的理论、方法及其在诊疗上 所起作用的一种学识,脉象是中医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何谓脉象?无病健康人的脉,谓之平脉,平脉不以象名。人 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才名之以象,即为病脉。 一般临床辨证中所谓脉象,都是指病脉说的,而病脉的脉象 即是与平脉相比的差相。脉象是相对平脉比较而来,所以脉取太

4、过、不及,当为辨脉 之大法。古医籍内经、难经对于诊脉均有较详细的论 述,在仲景书中,更以证治实例阐明诊法和脉理,脉取太过 与不及在书中均有明文,惜读者不悟也。太过者,谓较平脉 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脉象虽极复杂,概言之无不分属以上两大类别。各种脉象归纳起来,有来自脉动状况,如数、迟是也;有来 自脉体状况,如大、细是也;有来自血行状况,如滑、涩是 也。此三者和上述脉象的两大类别,即为脉象生成的源头。 脉象和症状一样,都是罹病机体异于健康时的一种反应,不 过它比一般的症状更富于敏感性。 举凡表、里、阴、阳、寒、 热、虚、实诸症,无不应之于脉象,故对于中医的辨证施治, 有其一定的指导作

5、用,这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中医对于脉诊 的研究与发展。内经、难经、仲景书,虽均有脉象名称,但很少阐述 各脉的形象。这是因为在仲景以前,医家认为这是诊病常识, 故不加细述。历来脉书对于脉象的说明, 不少出于主观臆想, 往往把一脉说成数象,把数脉混为同形,描述比喻虚玄,使 后学无从遵循,因此有论脉之书愈精,令人指下愈乱的惋叹。 但是如果我们从脉象生成的源头出发,再通过对仲景著作原 文的研究分析,就不难掌握仲景脉学的真谛了。三、脉应与疾病的关系导读:诊脉基本依据是什么?何谓“诊脉”,何谓“辨脉”? 远在于百年前,我们的医学先辈于事实的体验下,即正确地 认识了人体血脉的敏感作用。人身血脉的变化不但反映了

6、机 体内在环境的改变,还反映了外部自然界的异动。所以内 经才有四时色脉的说明。人如果惊惧则面色苍白,羞愧则面色潮红其有感于血脉 之变化,然而这只是一般的精神刺激,实际远不如疾病在身 体所引起的变化。人如果患病,则必致机体正常机能的改变, 而此改变当不外乎正常或不正常两途。超乎正常则谓之太过; 不够正常则谓之不及。超过与不够的机能改变,即诸多病理 的原因,脉应之则显诸多太过和不及的脉象。如浮、数、实、大、滑为诸不同原因的太过脉象;而沉、迟、虚、细、 涩为诸不同原因的不及脉象。太过脉以应有余;不及脉以应不足。太过脉应有余者,谓浮、 数、实、大等太过的一类脉,以应阳、热、实等有余的证; 不及脉应不足

7、者,谓沉、迟、虚等不及的一类脉,以应阴、 寒、虚等不足的证。这是脉应于病的一般规律,在特殊情况 下,太过脉亦应不足,不及脉亦应有余。因为这种特例的存 在,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辨证必须脉证合参,不可偏废。假如医者能把握住这些原则,并且清楚地知道每一脉象所反 映的实际内容,那么凭脉以诊病,也就不是难于理解的一件 事了。关于此点,确实需要感谢我们伟大的医学祖先,给我 们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经验,不但对于每脉的所主均有正确 翔实的记载,对于脉与脉、脉与证之间,交互错综变化下的 辨证施治方法,亦均有指示周详的相关书籍留传下来。所以 一个中医师,只要他诊脉取象正确,并能依法参照所有病证, 以求诊治之道,那是不会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