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弃土场修复方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048819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取弃土场修复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取弃土场修复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取弃土场修复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取弃土场修复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取弃土场修复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取弃土场修复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取弃土场修复方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取弃土场修复方案1工程概况LXS-13标段自DK682+737.05 至 DK800+970.94,线路长度74.344km,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嘉峪关市及玉门市境内。线路自新设酒泉南站进站端DK682+737.05 引出,在连霍高速公路北侧设酒泉南站,而后线路自酒泉市南侧边缘通过,跨连霍高速在河口村附近设嘉峪关南站后,线路继续西行,下穿长城后上跨既有兰新铁路,线路走行于连霍高速路与既有兰新线及G312 国道之间至本标段终点DK800+970.94。经过双泉水源地二级区,嘉峪关水源地,北大河水源地,酒钢大草滩水源地,黑山湖水源地,甘肃玉门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了完成沿线主线路的填筑、挖方、弃土清

2、理等工程,在沿线分别设置了取弃土场,其中取弃土场数量如下表:取弃土场表位置范围序厚起止里程侧距离长宽备注号度别(m)(m)(m)1DK684+150DK685+000右1000850490取土场2DK694+600DK694+900左500300390取土场3DK705+700DK705+900左2000200200取土场4DK711+150DK711+200左51250450取土场5DK717+000DK717+650左1034650230取土场6DK719+940DK720+400左489460170取土场7DK721+190DK721+450左292260130取土场8DK723+200

3、DK723+600左4400400200取土场9DK728+600DK728+700左3500800100取土场10DK730+900DK731+100左6000400200取土场11DK736+150DK736+700左516550250取土场12DK739+050DK739+500左504450220取土场13DK791+200DK791+950左130750190取土场14DK787+626DK787+790右5016486弃土场15DK797+916DK798+000右2008445弃土场2. 总体方案铁路的建设对于沿线的环境的影响很大,由于取弃土场数量较多,造成了植被的减少, 水土流

4、失,空气污染等影响。 为了保护环境,特意将沿线的取弃土场进行修复, 尽快恢复生态环境。 取土场采用取土场削坡及排水、平整及覆土、复垦和绿化;弃土场采用浆砌片石重力式挡墙防护、设置排水工程、平整及覆土、复垦和绿化。3. 具体恢复方案3.1取土场修复方案取土场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工程之一。因此,取土场的水土保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取土、 弃土等活动对沿线水土保持带来的影响,提出如下防护措施:( 1)取土场削坡及排水设计在开挖取土时应尽量避免扩大扰动面积, 对于位于风区的取土场应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步骤,分块分段取土,避免形成大的开挖面,对先取后弃的取土场, 应分块分段回填。 取土场应

5、留出取土坑出入车道,车道宽 8m,车道纵坡为 1:5,车道留在面向施工区的一侧,除出入车道以外,为保证取土场开挖边坡的稳定, 对取土场按实际地形采取三面或四面削坡, 对小于 8m 的开挖边坡, 坡比取 1:1.5,对于大于 8m 的开挖边坡, 每 8m 高留一开挖平台, 平台宽 4.0m,8m 以下坡比1:2,8m 以上坡比 1:1.5。应采取半挖半填的方式削坡,以挖深的 1/2为界,上部削坡土方用于下部填方边坡,填方边坡应层层回填,逐层夯实。根据本线气候等相关资料, 祁连山山区降雨量稍大, 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夏秋季节降水量较大,因此,上述分区均需在取土场考虑设置截排水工程。为拦截坡面降雨径

6、流, 保护取土形成的临空坡面不直接遭受洪水冲刷,在取土场上部坡肩以外3m 处筑高 80cm,顶宽 50cm 的挡水埂,紧靠挡水埂外侧设截流排水沟,将坡顶以上的来水引至两侧,再顺坡排至临近沟渠或河道,截流沟底宽0.6m,深 0.6m,边坡比 1:1,采用半填半挖断面土质水沟,坡脚外1m 处设底宽 0.6m,深 0.6m,边坡比 1:1 的坡底排水沟,采用土沟形式,内壁夯实。坡面有二级平台时,平台处理为向内侧即靠近二级边坡一侧倾斜的反坡, 为将来覆土和排水创造条件,同时,在中间平台和二级坡面的坡脚设排水沟,以引排坡面降雨径流, 中间平台排水沟内的水顺坡而下, 将降雨径流引入自然沟道或原有排水系统,

7、 二级坡面的坡脚排水沟采取与坡底排水沟相同的设计标准。( 2)取土场平整及覆土设计取土场边坡削坡以后,再进行人工修坡处理,对回填的弃土、弃碴进行压实,平整处理,弃土弃碴时先弃碴,再弃土。对于荒漠戈壁区和风区的取土场, 应优化取土场平整和砾石覆盖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步骤,在分块、分段取土的基础上,分块、分段平整,然后尽快在平整后的区域覆盖卵砾石, 以减少大风天气引起的风蚀。 对于可绿化区域的取土场,为有利于植物成活,取土场经平整后均须进行覆土改造,覆土土料来源为取土前剥离的表土,覆土厚度约为 2030cm。(3)取土场绿化设计对于可绿化区域的取土场,经过削坡、平整及覆土后,对取土坑底、边坡和平台采取

8、绿化措施, 通过采取撒草籽、 植灌木的绿化方式,并进行浇水、施肥、保水保墒等养护管理措施,保证苗木成活率,使得植被防护措施在短时间内能够尽快的发挥水土保持效益,防治水土流失。( 4)取土场剥离表土临时挡护措施设计对于可绿化区域的取土场,取土场取土前,将表层30cm 左右熟土铲起后,集中堆放在取土场范围内,不再新增占地。堆土底部用临时装土草袋挡护,平整、压实临时堆土表面,并用篷布遮盖,防止降雨径流的冲刷, 在堆土坡脚周围设置临时土质排水沟, 使雨水汇集后排入周围已有排水系统, 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取土场临时堆土参照路基临时堆土防护措施。取土完成后将表土回填、平整,以利于植被恢复。( 5)施工

9、期管理措施本项目填方巨大, 取土场多,且多个取土场位于风区,容易在施工期施工过程中引起风蚀,因此,在施工期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以减少施工期引起的水土流失。施工期取土场的施工活动改变、损坏或压埋原有地貌及植被,形成地表裸露,降低了原有的固土防风和抗蚀能力;取土后如不及时恢复或防护,将加剧水土流失,最终导致沙漠化现象严重。因此这些区域需除采取必要的工程防护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还需优化设计、 加强管理,构成行之有效的防治体系,抑制新增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具体措施如下:1)优化取土场选址,为避免大范围扒皮取土而破坏地表结皮层和植被,采取集中远运取土的设置原则, 主体工程采取先取后弃的原则,减少临时占地

10、面积;2)对拟定的部分取土场采取适当加深取土、就近合并或进一步“移挖作填”,尽量减少取土量和取土场数量;3)分析气象资料中的风季特征,合理安排取、弃土的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在大风和强风时段作业;4)取土场回填方应层层回填,逐层夯实,压实度大于85%,回填完毕后及时进行清理平整,砾石覆盖等措施;5)加强管理和环保宣传,严禁施工车辆随意偏离施工便道,避免扩大地表扰动范围和水土流失。3.2 弃土场修复方案( 1)弃土弃碴场挡墙防护设计本着“先挡后弃、分级挡护”的原则,对弃土弃碴场采取浆砌片石重力式挡墙防护。为减小主动土压力,本次重力式挡墙均采用仰斜式。设计时,挡墙高度多在 48m,墙高发生变化时, 墙

11、身尺寸以直线渐变过渡, 墙背的坡度为 1:0.25,墙面与墙背平行。碴堆坡脚采用挡墙挡护,基础埋深不小于 2.0m。墙身地面以下部分做成台阶状,以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基底做成逆坡,以增加墙底的抗倾覆能力。挡墙墙身预埋 100PVC 管作为泄水孔,间距2m2m。碴顶设截、排水沟,水沟底部必须回填密实,水沟纵向每隔10m 设沉降缝一道,缝宽 23cm。对于土质弃碴,需在墙后做宽约500mm 的碎石滤水层,以利于排水和防止填土中细粒土的流失。墙身高度较大的,还应在中部设置盲沟。弃土场、坡面型碴场和沟谷型碴场按照统一形式设计,详见表 1,挡碴墙尺寸设计表 1墙高( m)顶宽( m)底宽( m) 基础高度

12、( m) 地面以上( m) 墙趾到墙踵高( m)2截面积( m)82.853.06260.6024.0572.853.06250.6021.1961.952.19240.4312.4851.952.19230.4310.5341.01.25220.244.3331.01.25210.241.4614 .12251.741113.11挡墙稳定验算示意图(m)( 2)稳定性分析主动土压力计算主动土压力系数Ka:K acos2 ()2cos2cos() 1sin() sin()cos() cos()则主动土压力Ea 为Ea1 rH2 K a2式中 :Ka 主动土压力系数; H 挡墙高度 (m);r 墙后填土的重度 (KN/m3) ; 墙后填土的内摩擦角; 墙背的倾斜角; 土对挡土墙背的摩擦角;墙后填土面的倾角。主动土压力 Ea 与水平面夹角为:那么 Ea 水平方向分力为Eax= Eacos( )Ea 垂直方向分力:Eay= Easin( )挡土、挡碴墙自重G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