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影响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204397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摘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短时期内先后使用时,各种药物之间可能 相互影响,发生量或质的改变,就叫做药物的相互作用。广义的药物的相互作用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用时产生不良影响。狭义的药物相互作用是药效降低, 不良反应加重。合用的种类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近年来合并用药迅速发 展,不良反应的发生势必随之增加,应引起充分注意。 关键词:药物;分类;原则;预防1、2014 年5 月 14 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13 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 报告。2013 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较上一年增长9%,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 反应/事件报告29.1万份。

2、2013 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表131.7 万份,较 2012 年增长了 9.0%。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29.1 万份, 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2.1%。按报告来源统计,医疗机构的报告占78.4%、药品经营企业的报告 占 19.6% 、药品生产企业的报告占 1.4 % 、个人及其他来源的报告占 0.6%。与 2012 年相比, 药品生产企业报告数量增长率最高,但整体报告数量仍偏低,经营企业报告数量略有回落。 加强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分析和判断势在必行。2、药物的相互作用的产生2.1 体外的药物相互作用2.1.1 物理性的 合用时由于引起药物物理性质变

3、化而影响疗效或毒性增强,如枸橼酸钾溶液与颠茄酊混 合可析出枸橼酸钾沉淀。2.1.2 化学性的 合用时引起化学变化,产生沉淀、气体、变色.分解和生成毒性物质而影响疗效。如生物 碱盐类溶液与碱性药物同用可使生物碱沉淀,维生素C可使维生素K3还原失效。临床常将 多种注射液混合注射,可能引起上述外观改变或外观改变而影响疗效,为了避免其发生,应 很据主药的化学性质进行预测:一般说米有效部分是阳离子的药物如生物碱、碱性抗生素、 抗组胺药等的盐类和有效部分是阴离子的药如巴比妥类、磺胺类、,青霉素G等的盐类混合 时就可能发生变化,影响疗效,但二者都可与非解离性药如葡萄糖等配合。2.2 体内的药初相互作用2.2

4、.1 合并用药影响药初从消化道吸收。2.2.1.1 改变消化道 pH 可明显影响药物离子化程度变从而影响吸收。碳酸级钠口服使水 杨酸类、磺胺类、巴比妥类解离度增大,吸收减少。2.2.1.2 某些药物如四环素类可与药中含的多价金属离子如钙、铁、铝、镁、铋、锌等结 合成难吸收的不溶性络合物而影响吸收。2.2.1.3 药用炭、白陶土可吸附多种药物如四环索、各种生物碱等,妨碍药物的吸收。2.2.1.4 消化道不吸收的消胆胺能交换口服的洋地黄、苯巴比妥、阿斯匹林等,使吸收减 少。2.2.1.5 多数药物在小肠上段吸收,普鲁本辛及其他抗胆碱药减慢胃排空及肠蠕动,因而 药物吸收减慢减少,而胃复安加快胃排空可

5、加速吸收而增效。2.2.2 合并用药影响药物的体内分布 多数药物吸收后与血浆蛋白呈不同比例结合,未结合的游离型才能产生疗效。两种药物可竟争同一蛋自,结合力强者可将另一药置换出来,使其游离型增多而作用增强。扰凝血药 华法令结合率达 98%,只要被其官药如保泰松置换2%就可使游离型成倍增加,抗凝作用加强 引起严重出血,对于毒性大的药,如氨甲喋呤如有小量置换出来也会引起严重毒性反应,故 应多加小心。2.2.3 合并用药影响药物的排泄 肾是排泄药物的重耍器官。肾小球通透性较大,除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外,游离型药物都可滤过。能使肾小球滤过速率降低,蛋白的结合程度增加的药物就可使药物滤过量减小。一 般从肾小管

6、分泌的药物可分弱酸性药如青霉索、丙磺舒、水杨酸类等及弱碱性药如链霉素、 卡那霉素等。两种通过同一种载体主动转运的药同用,可发生竟争抑制。例如青霉素与丙磺 舒合用可竞争抑制青霉素分泌,增高血浓度,抗菌作用加强和延长。肾小管重吸收的多少受 尿量和尿pH的影响。增加尿量使尿中药物浓度降低,重吸收减少,例如渗透性利尿药可增 加溴剂排泄。尿液 pH 决定尿中非离子型药物的浓度。一般说来弱酸性药物在酸性尿中主要 为非离子型,易被肾小管重吸收,排泄较少;在碱性尿中则相反,从尿中排出增多。所以弱 酸性药物如巴比妥类中毒时可用碳酸级钠碱化尿液,促进排泄解毒。弱碱性药物在酸性尿中 解离型增多,排泄增加,故吗啡、阿

7、托品等过量时,氯化铵可使尿成酸性而促进药物排泄。 肠肝循环可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阻断肠肝循环则作用时间缩短。消胆胺可阻断洋地黄的肠 肝循环,故用于洋地黄中毒的急救。2.2.4 合并用药影响药物代谢肝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其中的药物代谢酶是催化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有些药物 可使肝药酶活性增加,使自身及其他药物代谢加速,血浓度下降,必须加大剂量才能维持原 来浓度和疗效,例如苯巴比妥增强可的松类羟化酶活性,合用时使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疗效 降低。乙醇、巴比妥类、安宁、导眠能、利血平、苯妥因钠、保泰松等都有这种作用。也有 些药能抑制肝药酶或其他药物代谢酶如单胺氧化酶、胆碱酯酶等的活性,使被代谢药血浓度

8、 升高,排泄减慢,药效增强和延长,因此必须适当减量,以免发生毒性作用。例如氯霉素、 双香豆素抑制肝药酶,使苯妥因钠、甲磺丁脲等代谢减慢,毒性增大,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如 优降宁可使间接拟肾上腺素药麻黄碱等作用增强而产生商血压危象。此外,有些通过同一酶 系统代谢的药物合用时能竟争,使代谢变慢,作用增强。例如对氨水杨酸易受乙酰化酶作用 可使同用的异烟肼乙酸化减弱,致作用增强。2.2.5 合并用药形响药物与受体结合具有相同作用的两种药物作用于同一作用部位或受体上,可便药物作用咐强甚至引起毒 性作用,例如阿托品,东莨菪碱与其他有抗胆碱作用的药如异丙嗪、苯海拉明合用可引起胆 碱能神经机能过分降低的毒性症状。

9、但具有相反作用的两种药物作用于同一受体上则可使药 物作用减弱。例如B受体阻带药心得安能对抗肾上膝素等兴奋心脏的作用。两种药物作用于 不同部位或受体也可产生两种不同效果,一是作用增强:例如镇静催眠药与氯丙嗪等抗精神 病药合用使中枢抑制加强,利血平与心得安合用可使心抑制更明显。二是作用减弱:如毛果 芸香碱兴奋红膜括约肌使瞳孔缩小,苯肾上腺素兴奋虹膜福射肌,对抗前者的缩瞳作用。心 脏代偿不全时,肾小管平衡失凋,引起体液潴留和水肿的形成。用新的利尿剂恢复肾小管平 衡,在打破这个环节和减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体征,较用洋地黄去改善心脏的功能可能更为 有效。洋地黄在肠内的转运,因吸收不良被削弱,洋地黄的吸收也

10、被离子交换树脂胆碱胺所 抑制,胆碱胺能与洋地黄配糖体结合,同样洋地黄也和胆酸和胆固醇结合。胆碱胺已用于治 疗洋地黄过量,增加洋地黄的排泄,以防中毒死亡。在正常肾功能的病人每天从尿中排出狄 高辛负荷量的大约30%。如果一个病人的肌酐清除率是50 毫升/分的话,狄高辛每天维持量 就要比具有正常肾功能和肌酐清除率在100 毫升/分以上的病人少一半。直接用肌酐清除率计 算狄高辛维持量而忽视了狄高辛在肝脏的代谢率,就会影响安全性。2.2.6 合并用药影响同一生化过程例如磺胺药主要在细菌体内与对氨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而产生抗菌作用,如同用 普鲁卡因则后者可分解产生对氯化苯甲酸而磺胺药效降低,但磺胺与二

11、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甲氧苄氨嘧啶合用则可增强杭菌作用,故二者常组成复方使用。2.2.7 合并用药改变组织或受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某些情况下一种药物可使药物作用部位或受体对另一药物的敏感性增强。例如利尿剂引 起低钾,可导致心肌对强心甙的敏感性增加,易发生心律失常;可的松类可增强血管对去甲 肾上腺素等的敏感性,使血管收缩作用加强。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在中西药共用时也会产生 例如中药平喘药止咳定喘丸、通宣理肺丸都含麻黄碱,与单胺氧化酶抑制药优降宁(降血压 药)合用会使血压升高。白菜可能诱导药酶的作用。吸烟及长期饮酒可使药醉活性增强,增 加药物例如麻醉止痛药等的代谢过程,所以服药过程中最好不吸烟不饮酒。3、

12、防止药物相互作用的不良反应 现在药物品种日益增多,普遍采用合并用药,用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1 用药时保持保持高度警惕,要注意了解患者的用药史。3.2 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多药合用。除非有一定指征,一般应优先考虑用少数 或单种药物进行治疗。3.3 熟悉药理学,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休内过程、治疗用途、不良反应及用法等,才能 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应选择作用部位不同、机制不同、不良反应不同的药物合用。3.4 细致观察并详细记录药物治疗过程。增加或减少某一种药物时,如果药物作用出现加 强成减弱,应想到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3.5 病人不要同时服用几个医生开的药或自己随便合用药物。注意饮食、烟酒等对药物作 用的影响。参考文献:1 刘治军,傅得兴,孙春华,等.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2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3 沈爱宗,陈礼明,陈飞虎促进合理用药研究进展与若干建议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