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篇(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课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2043969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篇(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篇(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篇(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篇(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篇(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篇(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篇(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课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篇(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课件)下面是我分享的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篇(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课件),供大家阅读。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相关课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

2、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2.生难字词(1)字音意蕴(yn)颦(pn)蛾眉()寂寥(lio)谚语(yn)心旷神怡(kung)轻描淡写(mio)栩栩如生(x)目不忍睹(d)信手拈来(nin)铢两悉称(chn)(2)词义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形容景象十分凄惨

3、,使人不忍心看。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作者是

4、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2.阅读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关系。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所以,言所以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

5、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5.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从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无须全然以言表意,即说明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6、。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无言之美”。2.拓展延伸你认为“穷形尽

7、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途径吗?请举例论证。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家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优录用。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上飞舞着几只蝴蝶。但就是这样一幅画,却最恰当地体现出了诗题的意境。五、课后反思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于虽然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我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做到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无言的魅力。但是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

8、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证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进一步辅导强化训练。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

9、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10、。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

11、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12、。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

13、,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揣摩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素养

14、。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难点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方法1.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2.品读感悟法。文中有不少意蕴深刻的语言,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其中的内涵。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二、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倪焕之等。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内容。2.综观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