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劝学》预习导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036573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劝学》预习导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劝学》预习导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劝学》预习导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劝学》预习导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劝学》预习导案 新人教版必修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课劝学一、 课文资料链接:1、文题解读: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劝:鼓励。“劝学”鼓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在本文中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2、作者介绍: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

2、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

3、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散文的特色:荀子一书,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如劝学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很深远。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荀子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

4、漓尽致。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3、 写作背景:战

5、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4、 有关劝学的诗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礼记善学者,假人之长补其短。 吕

6、氏春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欧阳修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二、 课文内容精讲:1、 结构图解: 2、 问题探究:(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

7、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

8、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3、 重难点释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9、“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4、 主题概览: 本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作者紧扣“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方法、态度,劝导人们要以正确的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从而提高品位境界,改变品性才智,修身善德。完善自我。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