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能源车智能电动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_范文参考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03149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33 大小:13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新能源车智能电动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_范文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上海新能源车智能电动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_范文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上海新能源车智能电动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_范文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上海新能源车智能电动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_范文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上海新能源车智能电动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_范文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新能源车智能电动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_范文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新能源车智能电动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_范文参考(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泓域咨询/上海新能源车智能电动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目录第一章 行业发展分析7一、 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竞争优势7二、 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出口快速增长10三、 智能化赋能自主新能源车提升竞争力10第二章 项目投资背景分析13一、 传统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逐步实现品牌向上突破13二、 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在全球市场份额快速提升19三、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21四、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22第三章 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24一、 公司基本信息24二、 公司简介24三、 公司竞争优势25四、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27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27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28五、 核心人员介绍28六、 经营宗旨29七、 公司发展

2、规划30第四章 项目概况35一、 项目概述35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37三、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38四、 资金筹措方案38五、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39六、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39七、 环境影响39八、 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39九、 研究范围41十、 研究结论41十一、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42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42第五章 选址方案44一、 项目选址原则44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44三、 推动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47四、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48第六章 建筑工程可行性分析49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49二、 建设方案50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51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51第七章 产品规划方案53一、

3、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53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53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53第八章 运营模式分析55一、 公司经营宗旨55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55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56四、 财务会计制度60第九章 SWOT分析63一、 优势分析(S)63二、 劣势分析(W)65三、 机会分析(O)65四、 威胁分析(T)66第十章 发展规划分析70一、 公司发展规划70二、 保障措施74第十一章 进度计划方案77一、 项目进度安排77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77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78第十二章 劳动安全分析79一、 编制依据79二、 防范措施80三、 预期效果评价84第十三章 组织机构、人力资

4、源分析86一、 人力资源配置86劳动定员一览表86二、 员工技能培训86第十四章 投资方案分析89一、 编制说明89二、 建设投资89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90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91建设投资估算表92三、 建设期利息9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93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94四、 流动资金95流动资金估算表95五、 项目总投资9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97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9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98第十五章 经济效益评价99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9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9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00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01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0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03二、

5、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0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06三、 偿债能力分析10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08第十六章 风险防范110一、 项目风险分析110二、 项目风险对策112第十七章 招标方案115一、 项目招标依据115二、 项目招标范围115三、 招标要求116四、 招标组织方式116五、 招标信息发布119第十八章 总结120第十九章 补充表格122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22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22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23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24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2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5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27建设投资估算表127建设投资估算表128建设期利息估算

6、表128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29流动资金估算表13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1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2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第一章 行业发展分析一、 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竞争优势三电系统(电池、电驱、电控)是纯电动汽车区别于传统燃油车的核心技术,也是纯电动车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国内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能源三电系统自主产业链,比亚迪等车企具备完善的三电系统技术及产能;在国内新能源

7、三电系统市场中,自主企业在动力电池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在电驱及电控市场亦占据主导地位,国内自主企业在新能源三电系统的优势将为国内自主新能源乘用车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动力电池上游主要为有色金属镍、钴、锰、锂以及天然/人造石墨等原材料,其中有色金属主要用于制作正极材料,石墨用于负极材料。锂作为动力电池最主要的原材料,在正极材料、电解液、负极材料中都有使用。电池厂商将正负极材料、电解液与隔膜组合制成电芯,多个电芯组成电池模组,搭配BMS电池管理系统形成最终的动力电池包产品。当前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各环节已比较成熟,各个细分领域渐趋完善,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保障国内动力电池系统实现自给自足。20

8、21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大幅增长,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随之迎来高速发展,2021全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达154.50GWh,同比增长142.8%。2022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市场销售热度不减,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达110.12GWh,同比增长109.8%。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中自主企业占据绝对优势。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2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仅有LG新能源1家非国内自主企业,LG新能源主要为特斯拉中国配套,除特斯拉外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绝大多数由自主企业供应。前十企业中,宁德时代实现装车容量达52.50GWh,份额约47.7%;比亚迪实现装车容量达52.50GWh,份

9、额约21.6%,两者合计占据约70%的国内市场份额。与传统燃油车驱动系统不同,新能源汽车市场起步较晚,供应商格局尚未稳定,因此电驱及电控系统市场机会较多,涌现了大量的参与者。国内电驱及电控系统供应商主要分为三类:(1)车企自供。比亚迪、长城、上汽等国内自主车企顺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积极布局电驱及电控技术和产能,自主车企旗下的电驱及电控系统供应商包括弗迪动力(比亚迪)、上海变速器(上汽集团)、华域电动(上汽集团)、蜂巢电驱动(长城汽车)、威睿电动(吉利汽车)等,蔚来、小鹏、零跑等新势力也已形成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的自研自产能力。(2)外资及合资供应商。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技术积累以及工艺积淀进入新能

10、源三电领域,在国内市场的代表外资及合资企业包括日本电产、联合电子、博格华纳等。(3)自主供应商。除车企旗下供应商外,汇川技术、上海电驱动、中车时代电气、英搏尔、精进电动、巨一动力等众多自主品牌企业逐步进入国内自主车企电驱及电控系统配套体系,华为等新势力也在加速进入电驱及电控市场。在中国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刺激下,自主企业在电驱及电动领域迅速发展,已形成包括驱动电机、变速器、电机控制器、电驱动总成以及关键器件在内的完整电驱及电控产业链,现阶段除广汽埃安外,国内主要自主品牌车企新能源电驱及电控系统已基本实现完全或部分国产化配套。据NE时代,2022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市场份额前十

11、企业中自主企业占据7席,前7大自主企业占国内新能源驱动电机市场合计份额达48.4%,其中弗迪动力凭借比亚迪在2022年上半年的销量爆发成为国内驱动电机销量冠军,2022年上半年驱动电机装机量达59.99万套,市场份额达25.9%。2022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市场份额前十企业中自主企业占据7席,前7大自主企业占国内新能源电机控制器市场合计份额达49.8%,弗迪动力、特斯拉、汇川技术分别以25.9%、10.3%、9.3%的市场份额位列前三。二、 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出口快速增长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销量中绝大部分是自主品牌车型出口,也包含少数外资及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在国内生产后出口,主要是特斯

12、拉等车企。从中国历年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销量(不含特斯拉)的情况看,2020年由于受到疫情冲击,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出口销量出现较为明显回落,出口销量下滑至21.9万辆,同比下降13.5%,2021年后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自主品牌加快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型的步伐,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出现使整车厂更加重视消费者体验,整车产品的智能化、电动化性能逐步提升,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型的推出节奏、智能化布局等方面要快于大部分合资品牌,促进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出口销量提升,同时2021年在全球汽车芯片短缺背景下,中国车企的主动性相对更高,也有利于保障整车生产供应及产品出口,2021年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出口销量达到37.

13、7万辆,同比增长72.3%,2022H1出口销量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达到26.5万辆,同比增长104.8%。三、 智能化赋能自主新能源车提升竞争力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传统合资及外资品牌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传统燃油车核心技术领域存在较大的技术优势,在此基础上传统合资及外资品牌凭借先发优势、质量稳定、驾驶表现出众等在国内积累了深厚的品牌底蕴,消费者对传统合资及外资品牌认可度高于自主品牌,大众、通用等合资品牌销量稳居前列。另一方面,近年来90后甚至95后的年轻消费者逐步成为汽车消费的重要力量,与存在品牌固有印象的中年消费者不同,年轻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更便捷、全面地获取产品评价,比起品牌更注重产品的质

14、量、性能;此外年轻消费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智能化的体验更深,因此智能化体验将成为年轻消费者重要的购车考虑因素。据J.D.Power,2021年中国消费者对于智能化配置的需求涨幅明显,24%的意向购车者认为智能化体验是其最重要的购车考虑因素,同时缺乏新技术或科技感成为潜在购车者第三大购车顾虑。在此背景下,近年来自主品牌在智能化领域持续发力,凭借智能电动车型与合资、外资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自主品牌中高端车型在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配置上渗透率高于合资及外资品牌,自主品牌通过智能化配置满足更多用户个性化需求,塑造“科技豪华”的理念,从而吸引对智能化需求更高的消费群体;新势力及自主品牌均积极布局高级别自动驾

15、驶,2022年相继推出蔚来ES7、小鹏G9、理想L9、阿维塔11等旗舰车型,预埋现阶段顶尖的自动驾驶硬件配置,结合不断迭代的NIOPilot/NAD、XPilot、ADMAX等自研自动驾驶系统,持续扩大在高级别自动驾驶领域相较传统合资及外资品牌的领先优势,为后续的智能化竞赛奠定基础。随着新能源汽车步入高速增长期,自主品牌有望凭借智能化先发优势在新能源车时代实现品牌向上,抢占传统合资及外资品牌市场份额。在20万以上的中高端车型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智能化配置渗透率相较合资和外资品牌具备优势。智能座舱配置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全液晶仪表、手机无线充电渗透率分别达75.5%、68.0%,显著领先于合资及外资车型;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氛围灯渗透率达63.2%,略微领先于合资及外资车型;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HUD渗透率也已达34.7%,成为自主品牌重要智能座舱配置,合资及外资车型HUD渗透率为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