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4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026762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4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4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4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4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4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4教学重点:1、精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对教学程序的安排(一)、导入新课。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志趣?学生答复: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欢;表达了对自由、安静生活的向往。老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二)、确定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往常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历,在此根底上师生共同商量本课所要到达的教学目的。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的板书在黑板上或

2、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精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三)合作学文: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老师进展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留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材料书去自行处理。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4、将实在不能处理的读音咨询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处理。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的的完成情况,全班

3、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的2:精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老师进展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材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精确把握的地点。(老师巡视)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处理的咨询题,假设仍不明白,则举手咨询老师,全班同学一同处理。老师留意点拨。假设无人会,则由老师解答。、学生再次对课文进展翻译。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以检查学生对目的2的完成情况。第三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

4、解。完成教学目的,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师咨询: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生:美,我没想去。师:那好。现在啊,这间教室确实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然后老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咨询题: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正气,有肥沃的土地、漂亮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2、请咨询你们是如何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3、你能对我们

5、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适应吗?(我们这儿的人都非常勤劳。非常朴实,还有,我们非常好客。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榨。)第四步、四读课文,档次研读、主题探究。完成教学目的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如此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加强神奇色彩。(渔人不守信誉的惩处)2,考虑: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如此安排结尾

6、有什么作用?明确:假设有假设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奇色彩。更加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3、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么样的社会情况?4、这种社会情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明确:桃花源的社会情况:风光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静幸福等。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静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第五步、拓展延伸:品读桃花源诗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包含的思想感情。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考虑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络。第六步、当堂检测。1、解释以下

7、词语:2、指出以下词语的古今义:(四)布置作业:课下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作。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理解了陶渊明。尽管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如此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认,依然值得确信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青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现在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如此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假设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好,这节课上到这里。板书设计:1、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4、四读课文,档次研读、主题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