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运用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022531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运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的运用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见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 具有不同的表现,是人类民俗文化和人类生活方式存在以及变化发展的反应。因 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的文化保护中颇受重视。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 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尤其是一些抽象的特征,很难对公众进行展示,给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带来了诸多不便,传统的方法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将人工智能技术的优越性特征运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力求解决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另一方 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关键词:人工智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可持续性发

2、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从目前来看传统的保护 措施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尤其随着社会快速发展, 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向没落,甚至消失。如何去保护这些传统的非遗文化, 在非遗传承保护中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传统的保护措施多是通过法律手段、培 养传承人、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等,这些只是最基本的保护方法。近年来,申请非 遗项目的地方政府不断增多,非遗保护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成本加 大,使得地方政府在保护非遗方面陷入到左右为难的窘境。曾一度出现,成功申 请非遗时大家都高兴,提到保护时大家都着难的情况。从 2006 年第一批非遗项 目到2014年第四批非遗

3、项目,共计有1225个项目成功申请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项目,估计数量还在逐年增加,如此庞大规模的非遗要进行保护,对现有 的保护办法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使不断增多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得到保护。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为非遗保护提供潜在的可 能,以一种新的方式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进而实现在保护方法上的 创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保护难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观念,1989年以来联合国至少进行了五次修改,才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1根据中国政府颁 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

4、质文化遗产进行 了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 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 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其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 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 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起步较晚,加之于先前没有保护经验,直 到2005年国家才意识到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国务院出台了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才逐渐增强了公众

5、 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意识。然而由于保护不力,措施不到位,出现了 许多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有些民间艺术也濒临灭绝的尴尬境地。因 此,唤醒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容易,但落实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则存在现实的困难。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有其自身 的发展特点。从上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 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具有地 域性、民族性、历史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它依托人类的文化而存在,传承的流动 性较大。通常以口头、声音、形象、表演、技艺等为表现手段,采用口传身教、 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承

6、。因此在传承过程中传承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传 承人具有不确定性的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 前很多珍贵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很少,受自身知识技术的局限,再加之思想保守, 未能与时代社会相融合,久而久之这些非遗项目就会被人遗忘。例如新疆十二木 卡姆老艺术家吐尔迪阿洪去世,就没有人能够完整地演唱十二木卡姆“长歌”,他 的离世是十二木卡姆演唱的一大损失。所幸的是为了抢救濒于失传的音乐瑰宝, 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乐专家工作组找到吐尔迪阿洪老人,用一台老式钢丝录音 机录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内容。3否则我们就无法听到完整的木卡姆演唱, 可见技术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7、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受自然环 境的限制。中国的地域辽阔,拥有众多的民族,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造就了多 元的中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 是不同民族文化和生活生产方式的精神载体。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加快, 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基本在乡村或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原因是乡村文化受 外来文化因素影响较小,文化形态可以保持原生态。遗憾的是鲜有人知道这些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保护与传承不利。例如彝族山歌以贵州盘县淤泥乡的山歌 最具有代表性,淤泥乡境内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地形复杂,为唱山歌提供了良 好的自然环境,按理讲有利于对彝族山歌的保护。然而现在青年一代基本都

8、选择 外出发展,彝族山歌歌唱技艺也濒临失传。又如维吾尔文书法艺术,由于受地域 的限制,若不到新疆根本不知道新疆还有少数民族的书法艺术,殊不知维吾尔文 书法在2013 年被列为第四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者,非 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措施上的局限。从当前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文字、 图片、录像、录音等传统技术进行保护,基本上千篇一律。目前没有多少非物质 文化遗产有完整的保护规划方案。当遇到一些自然灾害以及非自然灾害时,很多 保存的资料都会被遗失甚至遭到损毁,这些资料一旦受到破坏,很难得到再生或 恢复。如叙利亚战争导致尼姆路德古城、巴尔夏明神庙等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废墟, 使叙利亚古

9、老的文明以及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遭到人类自身的践踏。不管基于 什么目的,对文物的损坏,将是人类文明史的损失,也是部分人愚昧无知缺少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具体体现。如果能够采用新的保护技术手段,即使在 非遗被完全破坏的情况下,还可以对其进行恢复还原。因此要建立起完整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体系,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撑。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但法律条例的出台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细节问题,有些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和普 及方面也没有做到位,甚至有群众不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不用谈怎样 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非物质

10、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之间出现严 重脱节。原因是时代的发展,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 展需要,被新的文化形式或现代工业品所取代,再加之民众没有保护非遗的意愿, 逐渐忽略了民族文化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二、人工智能的概念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简称AI),是关于人造物的智能行为,这些智能行为包括知觉、推理、学习、交流和在复杂环境中的行为,其长期目标是发明出可以像 人类一样或更好地完成以上行为的机器。4它综合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图像技 术、仿真技术、语言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来帮助人们完成任务的智能体。人工智能的出现,加强了人

11、与智能体机器之间的 对话,有些领域已经实现了人机信息实时交互,以更好地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 产服务。基于人工智能的优势,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人工智能的优越性能取决于自身的特点: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自我博弈的 进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的技术相比,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完成一定的工作 任务,而且在未来还要根据任务的需要,模拟人的大脑进行自我判断和思考,这 种智能的体现就是机器学习。机器学习不是采用硬编码的控制机制被动地执行指 令,而是根据遇到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提升计算机通过学习形成自我解决问题 的能力。(2)人工智能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初步得到实现。群体智能可以理解成 集

12、思广益,利用人工智能网络平台,在交互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身 的经验为基础,将经验方法与他人进行分享,形成较大规模的群体性行为,使群 体智能向更深层次的发展,进而有利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3 )人工智能可以实 现人机一体化技术导向混合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在记忆和存储的某些方面优于人 类,利用大数据进行知识图谱构建,形成人工功能的语义理解,再利用控制系统 进行知识检索,可以帮助人们快速抓取所需要的知识数据。 (4)跨媒体连接系统, 实现智能识别。智能体根据研究者的设计,可以模仿人的行为或动作以及实现人 的智能行为,对声音、语言、图像等可以进行识别和模仿,实现声音、语言、图 像之间的语义贯通

13、。(5)无人系统的迅速发展。在灵活运动的领域中,无人系统 的发展远快于机器人识别系统,因为类人或类动物的机器人往往不如人工智能系 统。5当前人工智能被应用于工业制造、医疗、建筑、教育、管理、娱乐等领 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 了新的体验,过去讲“人人都是艺术家”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可能。例如2019年 8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主题是“智联世界,无限可能”。平安集团旗 下的平安科技参展的AI绘画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 习技术实现多种绘画功能,其中自动生成模型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技术(GAN)生 成逼真画作,风格转换和自动上色

14、利用卷积神经网络(VGG、CNN)实现画作风格 迁移与算法一键上色。用户可以通过文字输入或者勾勒线条作画,也能够通过选 择图片,将其风格迁移到画作上,还可以通过自选色或者算法一键上色实现对画 面效果进行渲染。在自动生成技术方面,利用领先的生成式对抗神经网络(DCGAN), 基于用户输入的指令,进行绘画创作。创作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由生成人工神经 网络(ANN)作画。其次再由鉴别神经网络进行评定,对比与原作的差距,经过无 数次的自我博弈(GameTheory)和迭代(RUP)后,生成稳定性较高的画作。目前平 安AI绘画可以创作多种题材的画作。利用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在高性能的图形 处理器(GPU)运

15、算下,训练完毕后可以在瞬间内生成绘画作品。6未来人工智 能技术可以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保护之中,借助智能化的手法对非遗 作品进行加工,将智能化与传统工艺结合,使古老的文化得以复苏,以利于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存在诸多优点是多种技术相互融合 的结果,由于人工智能在技术方面运用广泛,人工智能的建模与仿真技术、声音语言图像理解技术、搜索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无人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进 行应用分析,这些技术已经初步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开始改善公众的生活环 境和方式。从当前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一)建模与仿真技术。从历史的现 场到观念的在场,人们能够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

16、得到实现。人工智能的建模与仿 真技术已经在智能制造、智能城市、智能农业及智能医疗等诸多领域得到运用,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7人们可以通过收集数据,借助3D成像技术,对需要 的对象进行扫描,形成虚拟现实的场景。学者曹三省认为“人工智能是虚拟现实 场景实现的基础。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之间是一个体”和“用”的关系,在媒体系 统中,所谓“体”是指支撑网络或承载网络,而内容、应用等则称之为“用”的层面。”8也有学者认为“虚拟现实技术是仿真技术的延伸” 9。从当前来看,虚拟 现实技术主要通过三维环境数据建立起来的虚拟环境,其构造为视觉图像三维建 模,至少要包括几何建模、运动建模、物理建模、模型分割等。把这些要素关联 起来,可以形成虚拟环境的效果。传统的虚拟现实技术主要通过图形绘制的方法 完成。它是利用三维模型软件进行建模,如3DMAX、MAYA、XSI、RHINOCWR OS、LIGHTWAVE等通过手绘的方式将草图转换成三维模型。也可以从相关网站 购买数据模型。每一种三维模型软件有它的长处和短处,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