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内吸引诊疗常规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2021191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管内吸引诊疗常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气管内吸引诊疗常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气管内吸引诊疗常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气管内吸引诊疗常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管内吸引诊疗常规(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管内吸引诊疗常规【目的】呼吸道管理中,为了防止因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粘稠或干燥而堵塞气道或气管导管,应使分泌物液化吸引排出,变换体位排出或进行气管内清洗。【适应证】昏迷、丧失咳痰能力或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影响咳痰能力。粘稠的痰液不能有效咳出,导致呼吸道阻塞。咯血导致窒息。【器械准备】1)吸引器、吸引管以及冲洗吸引管用的清水瓶。2)吸引时负压一般在2.013.3kPa(15100mmHg)之间。3)吸引管的长度为35-40cmo在吸引窗前端离开口约5mm处开一小侧孔。4)吸痰用物每日更换1次,吸痰管每抽一次,更换一根。【操作】1)气管内吸引要实行无菌操作。吸引导管要柔软,前端开口并有

2、侧孔,粗细以气管或气管导管管径的1/2为宜。2)吸引前充分给氧。术者戴消毒手套。气管内插管及气管切开吸引以消毒钳或手持吸痰管徐徐将吸引管推进至呼吸道,边插边略旋转吸引管,反复开放、关闭压力控制孔,气道分泌物逐步吸出,然后退出吸引管。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以免导致缺氧,心脏停搏。3)吸引不充分时,给氧换气后再反复吸引。4)吸引前,用气囊使肺膨胀45次,有利于分泌物送至支气管。5)必要时可用支气管镜吸引分泌物。新式气管切开导管和插管,都有用于插入支气管镜或吸引管的通道口,气管吸引与人工通气可以同时进行。用支气管镜吸引时还可以观察气管支气管情况。6)经鼻腔气管内吸引用于清醒较合作的患者。吸引管自

3、一侧鼻腔轻轻插入达到鼻咽腔后,令患者深吸气,迅速将吸引管送入气管。由于操作技术高,且要患者密切配合,常需数次才能成功。【注意事项】1)在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翻身拍背,协助咳嗽)及雾化治疗后,实行气管内吸引效果更好。2)在两次吸引之间根据需要,给呼吸道滴入支气管扩张剂或含糜蛋白酶的生理盐水23ml.3)气管内粘膜损伤出血者,可滴入0.1%肾上腺素稀释液l2ml.减少吸引次数,尽可能使患者将分泌物咳到大气管后再吸引。4)肺不张或吸引效果不良者选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作明视吸引。5)在吸引过程中应进行心电、呼吸、S02监护,观察吸出分泌物的性质。纤维支气管镜吸取呼吸道分泌物时可作微生物培养,有助于抗生素的选择和院内感染的控制。6)吸引时的负压要适当,太小则粘稠的痰液不易吸出,吸力过大,则可损伤粘膜。吸引时切不可将吸引机上的吸引管直接连接气管内导管,以免产生急性肺大叶萎陷,而危及生命。7)吸引管应根据患者气管内径的大小来选择。太粗可阻塞气道,导致缺氧,太细则吸力不足,儿童尤应注意。8)吸引时间不能过长,尤其心肺疾病患者,以免导致严重缺氧。吸痰前适当增加呼吸机的通气量和吸氧浓度,以防发生缺氧;吸痰结束立即给予吸氧,必要时可增加氧流量或吸氧浓度;呼吸异常者立即停止吸引,马上给予供氧、人工呼吸。9)注意无菌操作,以免交叉感染,口腔和气管的吸引管应严格分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