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2017660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词鉴赏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浣 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2分)(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2、参考答案:(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

2、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得分关键:“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梦的飞花”这些意象。)(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该点2分。如果考生围绕“通感”这种特殊的比喻来作答,此点亦可给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该点2分)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3、阅读下

3、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作者辛弃疾词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开创的。(2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4分)答:(3)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这首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请就辛词这句中“别”字的精妙之处作简要的分析。(2分) 3答案(1)豪放、苏轼(2分)(2)写出了作者夏夜行走在黄沙道中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和农村丰收在望的景象,流露作者的欢乐情绪。(4分) (3)“别”字是一种很

4、细致的写实,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鸟鹊都惊动起来,很生动形象,暗示了鹊和枝对明月的依依不舍的意味。(2分)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城子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分) 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3分) 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3分) 4(8分)答案: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

5、物相映成趣味。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扣信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青玉案

6、贺 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注释凌波二句:指和美人离别。“凌波”指美人步履轻盈,“芳尘”指美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这里借指美人。锦瑟年华:指美好的青春年华。本词以“梅子黄时雨”之句来描写“闲愁”历来为诗家所称赏,作者由此而获“贺梅子”之称。这样的写法妙在哪里?请以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答: 5、答案:运用比喻的手法,用三种景物来比喻闲愁,极言闲愁之多。当时正是黄 梅时节,满河烟雨迷蒙,满城飞絮飘荡,这几句,既是以景衬情,烘托气氛,又是用来比喻愁思之多。所以,这些诗句

7、能获如此高的评价。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1)“采桑子”是本词的 。从篇幅看,本词是一首 。(2分) (2)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位思妇,本词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绪?(2分)(3)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比喻手法的特点。(4分)6古诗词鉴赏及文学常识(8分)(1)词牌 小令(每点给1分)(2)表现了思妇对夫君既不满又期盼、既渴望又无奈的复杂心绪。(“既不满又期盼”1分,“既渴望又无奈”1分)(3)一个喻体,却从相反的角度设喻。(2分)上片,月作为喻体,是正面形象,反衬

8、夫君的薄情;下片,月作为喻体,是反面形象,同样衬托出夫君的薄情。(2分)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苏轼,字子瞻,号 ,宋代著名文学家。“鹧鸪天”是他写的这首词的 名。(2分) (2)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 (3)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3分) 7. (8分)

9、(1)东坡居士 词牌(2分)(2)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则可。(3分)示例: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

10、蝉”描写雨后蝉的呜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此外,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有理有据则可)(3)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乘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看,这两句似 乎是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得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 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意情 绪。(意思对即可3分)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析“吹皱一池春水”中“皱”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分) (2)诗评家认为,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过程,请从这一角度做简要分析。(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