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评价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200535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土地资源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土地资源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土地资源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土地资源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评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1 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 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 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水平。实质:农业用地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城镇用地对土地使用价值大小的鉴定定义: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以表明在一定 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待评土地对于某种特

2、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的大小。2 土地评价的特点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3 土地评价的作用与任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交易土地税收土地补偿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土地管理估计土地利用评判经营好坏4. 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多样性原理: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 社会的变化,同一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综合性原理:构成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有很多种,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等,而这些性状也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如 气候又

3、包括光照、气温、降水等;土壤又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碳酸钙含量 等等。同时,土地的不同性状或不同因素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土地质量是一个多样因素影响的统一体。所以, 在分析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的要求时,一定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全面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原理:一个系统是由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结构,这就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即决定 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土地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包括两个要素;土地和土地利用,如图。在土地评价时,应尽 量地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分析如何改善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获得最理想的产出与

4、投入之比。相对性原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土地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不同评价地区的实际需要, 往往在评价时将本地区内质量最好的土地定为一等地,最差的土地定为末等地,这样处理使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等级之间的 差异不尽一致,同一等级的土地的实际质量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土地评价的结论是相对于一定地区而言的。可比性原理: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此必须具有可比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 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限制性原理: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不同,实质上就是土地用途的限制不同。所谓限制性,是指 土地质量不能满足土地用途要求的程度,

5、如某种作物在某个生育期需要速效磷达到30ppm,而实际土壤中l0ppm,那么由于 速效磷含量太少吸收不到充足的磷5、土地评价的依据(1)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分为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2)土地资源的适宜性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这既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又 直接决定于生物的特点、更替及产量等。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暂不适宜等(3)土地资源的限制性指是限制土地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潜力的障碍因素分为稳定性限制因素和不稳定限制因素6、土地评价的原则针对性原则:要针对特定的用途种类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分类可比性原则:要求对不同的

6、土地类别在可继获得的利益和所需的投入之间进行比较;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要能够在几种 用途之间进行比较;不同等级之间要能进行比较。时效性原则相对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差异性原则限制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地域分异原则级差收益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生产性原则7. 土地评价的分类目的:多目的(综合)和单目的(单项)评价如1: 100万土地资源图是评价土地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属综合评价;以种植业为对象的土地评价是 单项评价根据对象:农用地、林业用地、城镇土地、旅游用地、土地自然、土地经济等评价时间:当前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价。当前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不经大型的改良而处于目前状况下的土地

7、适宜性; 潜在适宜性评价是指经过大型改良之后在将来某个时候的土地适宜性土地评价的分类 多目的(综合):多目的(综合)评价 单目的(单项):土地单项评价 评价目的的不同: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8. 土地评价的类型评价目的: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评价目标:单项评价、综合评价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参评因素性质、土地自然评价、土地经济评价评价对象:农业用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牧业用地评价、旅游用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交通用地评价土地评价的实质:是鉴定土地质量的好坏,分析土地质量与土地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土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方向与

8、途径研究对象:土地质量(如气候、地形、土地、水文、社会经济因素等)和土地用途(包括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研究目标:是分析各种可能被考虑的土地用途在一定区域内的适宜性程度,包括当前适宜性和潜在适宜性、生态适宜 性、经济适宜性和社会适宜性。a、土地自然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来评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或适宜性,经济因素可不考虑或只作为背景条件。b、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投人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c、综合性土地评价是在评价过程中同时评价或估计土地评价地区的土地资源对多种用途的适宜性情况,从而找出该地区的哪一区域对哪一 用途最为适宜。d、单项土地评价是土地资源评价过程中,只考虑一种土地利用,如建

9、设用地选址的土地评价。9、评价单元的划分与选择:土地评价的基本的地块或实体单位;是具有专门特征的土地单位度用于制图的区域;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单位。 以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单元为评价单元。以土壤一地貌一植被一利用现状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划分依据; 以土壤分类单位(我国采用土类、土属、土种,英国、美国采用土系),划分的依据是土壤分类体系。 以土地利用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划分依据是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以生产地段或地块(我国的承包地、国外的大型农场或大农场的作业地块)作为评价单元; 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 以地理坐标网格为评价单元。10、评价因素和因子及其权重的确定确定评价因素、因子,选取

10、评价指标,是土地评价的 核心,也是土地评价依据在定性基础上的量化过程,关系到评 价工作的科学性与置信度。 因素、因子的选择的原则:差异性(可分性)代表性要选择那些符合特定地区或特定利用方式要求的因素和因子。如黄壤或紫色土种植茶叶的土宜评价。相对稳定性 要选择那些较长时间影响土地质量或适宜性的不易改变的稳定因素和因子。如坡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 侵蚀状况、盐碱化及改良条件、排水性能等可比性 评价因素、因子的选取及其权重的确定方法:经验判断法:根据经验判断选择评价因素,并将诸因素以等权或赋予各因素以等差指数处理。多元回归分析法:用回归分析法筛选评价因素,并确定其权值。但比较适于研究成线性分布的现

11、象,尤其是要求足够数 量代表性好的样本。正是这些,使回归分析法在土地评价中广泛和可靠应用受到了限制。层次分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对单项评价综合的早期做法大多据经验判断,如柑桔土地评价、宜农荒地评价及江西泰 和县土地评价。极限条件法非等权累加指数法 评价因素、因子的指标确定:度量指标要能满足划分等级的需要,使之相互吻合。25的耕地应退耕还林,则以25。临界值。各项评价因子的指 标分级应与土地的质量分级大体一致,如地下水埋深、潜育层深度等。 目前常用的评价因素和因子主要由土地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构成(见下表)。11、土地评价的方法体系(1)评价层次:分全国、省、县

12、、乡四个层次。(2)选择评价单元(3)评价程序:室内准备野外调查与制图成果整理土地评价程序可划分为两阶段法和平行法(FAO)两阶段法 通常为概略的规划目的而进行的资源调查和生物生产潜力评价的研究平行法 可在较短时间内提出比较精确的结果(4)土地评价的方法直接法是指通过试验了解土地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宜性及适宜程度间接法是对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各种性质(这些性质对土地用途起着明显的作用)作出诊断,由此推论土地的质量。归类法该法以针对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质量优劣为依据,判断其生产力大小(或适宜性与适宜程度,潜力高低等),也即根据各类土地在生产实践上的相似性与差别,对土地类型再次进行组合、

13、分类和排队,并作出相应的解释或结论数值法选出决定土地生产力的诸要素,根据各要素性质的特点定出评价标准工资,以对作物的适宜性程度求得不同的 指数,然后对各项指数进行算术得出总数,按指数出土地等级。经验判断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法逐步聚类法(5)分级系统指在土地评价工作中评定土地质量的等级序列系统。代表性评价系统有: 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三级序列; FAO“ 土地适宜性分类”评价系统:适宜性纲、适宜性级、适宜性亚级、适宜性单元四级序列; 前苏联的评价系统:土地类、土地级、土地亚级、土地种四级序列; 澳大利亚土地潜力系统:限制性等级、适宜性类别二级序列; 中国1: 10

14、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序列。鉴于土地评价因素与土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复杂关系,模糊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我国晚近的土地评价中巳开始被采 用。其研究始于昌纬在河南目县山区的土地评价,通过计算评价因素的隶属度并结合权数分配得到各评价单元的“质量指 数”,据其综合评定土地级别。土地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综合化、精确化、定量化、土地评价专家系统。1. 土地资源评价的准备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立项、确定目标、制定土地评价的工作计划等。(1)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商讨的内容: 评价目标; 评价所依据的数据和论据; 评价地区范围与界线; 可能考虑的土地利用种

15、类; 评价方法; 评价要求进行的调查深度和比例尺; 对评价最终成果的要求; 评价过程中工作阶段的划分(2)评价目标的确定(3)数据和资料的调查、收集包括研究地区的基本情况、用于评价的数据和资料(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生物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地理区位、投 入、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4)工作计划的拟定包括确定待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界、选择可以考虑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评价的类型、确定调查的范围、深度和比 例尺、划分工作阶段。工作人员及相应的物质条件的配备基础数据的收集与工作计划的制定等。2、土地资源评价阶段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 果的计算。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要求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确定、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3、土地资源评价汇总土地评价报告土地评价的目的土地评价的过程和方法土地评价图土地评价的结论比例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