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00509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社会的发展,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治疗膝关节疾病日益增多。TK叼但能接触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还可以纠正关节畸形,改善患膝关节的功能。从而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TKR的广泛应用,术后康复功能锻炼也备受重视。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患者锻炼,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康复需向制度化、标准化、进而个体化发展。术后康复及功能锻炼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一注意事项术后康复锻炼应注意保护伤口,避免污染,如伤口暴露应马上消毒更换敷料。锻炼应从小量开始逐渐递增,根据锻炼后及次日的反应(全身状态、疲劳程度、膝关节局部肿胀和疼痛等)增减运动量。锻炼后发生膝关节局

2、部疼痛、肿胀等应采取相应措施缓解。运动应有短时间间隔休息,每日短时间多次的运动更有效。根据不同康复阶段的需要和功能恢复情况适时调整运动强度、时间及方式。锻炼前后疼痛严重或比较敏感的,可用温热疗法,并可小量使用消炎镇痛药或止痛药。老年人锻炼前应排尽大小便,避免睡觉醒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内或起床后立即锻炼。锻炼时应穿宽松衣裤和防滑鞋,最好有人协助保护,并予以适当鼓励,共同配合努力。增加膝关节活动度和增加肌力的锻炼相结合,即使达到正常水平也应继续维持长期的锻炼。二康复目标1 .通过肌力增强训练,加强膝周屈伸肌的肌力,并促进全身体力及状态恢复。2 .通过膝关节活动度训练,满足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3

3、.通过行走和协调性训练,改善膝关节平衡协调性,保证关节稳定。4 .通过膝关节主、被动活动,防止术后关节粘连,改善局部或整个下肢血液循环,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5 .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面貌,激发生活热情。三.功能锻炼(1)手术后1-3天1.持续被动活动,每2小时按摩10分钟,恢复膝功能外,还有牵拉挛缩组织,避免粘连,促进下肢血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作用。(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由陪护人员完成)跳至少小腿按摩理题大腿按摩堂My抱大腿屈膝活动(视病情确定)屈伸踝关节(与下肢按摩交替进行)2.主动训练,肌肉等长舒缩练习,每隔1小时10下,每个动作持续10秒。成安盗足的上勾和下踩的动健膝屈曲,患肢充分

4、伸直做压床动作(2)手术后4-7天,每隔2小时510下。抱大腿上提,呈屈膝活动侧身,患肢在上,做无重力屈伸膝关节的动作仰卧于床边,将患侧小腿悬于床沿下健侧足与小腿压于患侧足踝上,做向 下悠压的动作笄 健侧足勾于患侧足跟部,协助患侧小腿做上举的动作手术后8-14天,坚持57秒,每天练习34组,每组20次练习直腿抬高扶栏杆做下蹲触一只脚脚尖着地,一只脚脚跟着地,交替变换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合理安排扶助行器练习平路行走俯卧主动屈膝练习扶保护)弓步练习下蹲练习(需人搀(4)手术后15-28天a无辅助平路行走练习跪坐压膝练习伸直压膝练习习上下楼梯练四.预后门诊拍片复查,无异常后继续上述康复练习,直至恢复正常

5、或接近正常的日常生活。此阶段已可以开始从事游泳等一些较为剧烈的运动。3个月后应完全恢复正常生活。五.步行直立时应感到舒适并能保持平衡,然后先把步行器或拐杖向前移动少许距离,术侧膝关节伸直向前移动,先使足跟着地,身体前移,再将足部放平,最后由足趾离地。行走频率、步伐距离及速度要均匀。当肌力和耐力都增加以后,可以逐步延长步行时间。但是不应该劳累,注意膝关节的保护。六.上下楼梯上下楼梯需要力量和协调能力,是增强肢体力量和耐力的最好锻炼,开始需要有人帮助,直到重新获得足够的力量和平衡协调性为止。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七家庭锻炼回家后,仍继续做膝关节弯曲、伸张及肌肉复健运动。一般手术后,六星期内患肢勿完全负重,三个月后不必用拐杖。六个月后可游泳、打高尔夫及其他温和性运动,但避免跳跃、蹲下、赛跑、网球、篮球等剧烈运动。请依照医师指示定期回诊,若有以下情形请速回门诊检查,如伤口有红肿热痛,有异常脓性分泌物。拔牙、感冒或其他疾病时,须告诉医师曾换人工膝关节,以便给抗生素预防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