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00269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襄樊市“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襄樊市“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襄樊市“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襄樊市“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襄樊市“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襄樊市“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襄樊市“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襄樊市“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襄樊作为湖北“一主两副”的重要支点之一,必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财政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精心编制财政“十二五”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一、 “十一五”时期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回顾“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财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财政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不断进

2、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一)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亿元,跨入“千亿元”俱乐部,预计2010年将达到1430亿元,比“十五”末期的2005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3.9%。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起以了巨大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十一五”时期,2010年预计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11亿元,比“十一五”期末2005年的56亿元,增长98.2%,年均增长14.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48亿元,比2005年增长1.61倍,年均增长21.1%,力争达到50亿元。是近几个五年

3、计划当中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收入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质量也不断提高。预计2010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3.35%,比2005年的3.05%提高0.3个百分点。(二)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财政和民生财政特征突出按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我市财政部门坚持“扩内需、调结构、保发展、保民生”的原则,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深化财政支出领域的改革,整合各类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办急需办的事,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千方百计保发展、保民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十一五”时期,预计2010年全市财政支出达到亿元,比20

4、05年增长亿元,增长%,年均增长%,2006-2010年累计将完成财政支出亿元,比整个“十五”时期增加亿元,增长%。一是坚定不移地保增长、促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市抓住省实施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提出跨越式发展目标,以及“工业兴市”的战略举措,实施“双百双千”工程计划,全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不遗余力支持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企业自主创新。2005-2010年仅市本级安排科技资金累计达万元,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科技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比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高个百分点。整合资金落实优惠政策,支持汽车、电力、纺织、食品、医药等产业做大做强

5、。“十一五”期间,通过整合各类资金,落实优惠政策,对东风公司税收实行返还,重点支持汽车产业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支持襄樊火电厂二期扩建改造,支持崔家营水电枢纽工程建设,汉江蓄水防洪、发电、航运、旅游观光等综合效益明显。支持襄轴、湖北制药、鼓楼商场等国有大中型企业重组、改制,焕发出新的生机。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招商引资、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支持机场扩容、航班增加,减免行政性收费,积极支持优化治理经济发展环境。搭建融资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全民创业。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宜商宜居城市等等方面,财政全面参与,积极支持。“十一五”期间,是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广度、深度

6、最大的一个时期,也是成效最明显的一个时期。二是千方百计保民生、保稳定。发展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人民群众。“十一五”期间,也是我市民生得到最大改善和保障的一个时期。全面落实兑现行政事业单位和参公单位公务员工资津补贴制度,公务员工资水平明显提高。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城乡义务教育逐步推行免书杂费、困难家庭子女住宿费减免及大中专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等政策。城镇居民基本实现养老和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大力支持促进就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人员万人。大力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十一五”期间,市本级财政每年筹集2000多万元

7、,每年筹集廉租住房房源1000多套,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2006-2010年五年间,全市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方面的支出累计分别达到万元、万元、万元和万元,比上一个五年分别增长%、%、%和%,四个方面的总支出累计达万元,占同期全市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比上一个五年提高个百分点。三是持之以恒建设新农村。在新的“省管县”体制下,继续在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给予倾斜和关注。“十一五”期间,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市2006-2010年五年间共落实粮食直补资金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万元,良种补贴资金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万元,农村“家电下乡”补贴资金万元,汽

8、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万元,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稳定了粮食生产。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项目建设。2006-2010年五年间,全市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个,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财政投资万元。大力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农村“一建三改”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等等,农村人口生产生活质量得到大力提高和改善。整合资金,转变扶持方式,每年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实行“以奖代补”,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考核情况,按分类分档给予奖励,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三)财政改革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财政改革是全面推进、不断深化、完善

9、的一个时期。通过不断深化、完善财政改革,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得到保证。一是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十一五”初期,部门预算制度刚开始运行,仅只在一级预算单位执行。随着改革的深入,范围不断扩大,到“十一五”期末,部门预算制度已在所有预算单位全部推开。与此同时,在部门预算的编制上,由原来只编预算内资金收支预算,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筹编制,建立综合财政预算,并细化收支项目,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支出标准体系;在部门预算的执行上,硬化部门预算的严肃性和刚性约束,部门预算一旦批复,不得随意更改预算,未列入预算的支出项目,没有特殊原因,未经过批准,不得随意追加预算

10、,并加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控制,防止预算执行大起大落,增强预算执行的计划性。二是全面开展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十一五”期间,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首先,在范围上,由一级预算单位扩展到所有预算单位,由改革初期的66家一级预算单位,扩大到200多家所有预算单位。其次,直接支付项目由工资统发,扩展到商品货物支出、劳务服务性支出、工程项目支出等方面,直接支付的比率由“十五五”初期2005年的%提高到2010年的%。第三,实现了财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有效对接,对预算单位的所有开支,划定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范围,除单位零星小额开支外,规定一律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第四,在市直一级预算

11、单位推行了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加强了现金管理,堵塞了漏洞,杜绝了利用现金违规开支和违犯财经纪律的现象发生,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了腐败。三是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十一五”期间,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由商品货物类采购支出,扩大到服务,如汽车定点维修、加油和保险,定点会议和接待等等,以及政府投资工程项目采购支出。市本级政府采购额由“十一五”初期2005年的万元,扩大到2010年的万元,增长%,年均增长%,2010年,节约政府采购支出万元,节约率达到%。政府采购支出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比率由2005年的%提高到2010年的%,提高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加强了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所有采购支出必须编

12、制预算,与单位部门预算相衔接,未列入预算,或未经过批准,不得擅自采购;实行了政府采购目录管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采购目录范围以外的商品货物或劳务;加强了政府采购供应商和代理商的管理,引入公开、公正、公平招标采购机制,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和秩序。四是加强财政监督。“十一五”期间,始终注重加强对支农惠农资金、民生资金、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资金真正落实到位,发挥作用。注重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执法检查,确保了会计法、预算法等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查处了一批违规违纪案件,严肃了财经纪律。为了确保中央、省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资金落实到位,开展了专项清理检查工作,

13、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扎实开展了财政政务公开工作,按照“应公开、尽公开”的原则,对财政预算、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实行上网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确保财政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五是深入推进财政法制建设。积极开展了“五五”普法工作,加强财政法规宣传,组织各类知识竞赛,落实执法责任制。严格财政规范性审核,落实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备案管理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为,依法行政能力和财政执法水平大大提高。六是大力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积极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加大对局中央机房标准化建设,初步建立了财、税、库、银互联互通网络平台,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强化了网络安全防范

14、措施,建立了统一运行维护体系,保证了财政核心业务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立了“襄樊财政公众网”,促进了财政政务公开,方便了人民群众。二、 “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动财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为财政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定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8年末至2009年三季度以前,经济发展有所放缓,但是随后经济增长开始发力,到2009年末,仍然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

15、200亿元。2010年,经济趋稳回升的态势更加巩固,预计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年增长%。加之,近几年来,全市掀起了招商引资的高潮,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工商企业纷纷落户襄樊,各类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培植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增点和财源增长的支撑点。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财政持续快速增长的步调不会放慢或减弱。二是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加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为了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国家制定了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制定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我市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机电节能与控制等产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为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和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其战略效应逐步显现,海内外资本与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而我市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极利于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三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和“鄂西北生态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