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玲审稿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1996343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玲审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玲审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玲审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玲审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玲审稿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玲审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玲审稿(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概 论【名词解释】1.床边检测:是指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医学检验。2.危机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生必须紧急处理的检验值,称之为危机值。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称嗜多色性红细胞或多染色性红细胞。3卡波氏环: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 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

2、深紫色或紫黑色,谓之为中毒颗粒。.核左移:周围血肿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um,故称为棒状小体。.异形淋巴细胞: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称为异形淋巴细胞。.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10.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的速率。11.血细胞比积:血细胞比容

3、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12.:系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13.: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14.细胞分布直方图:显示细胞群分布情况的图形,称为细胞分布直方图。15.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的代偿造血功能不足以补偿其损耗时所发生的一类贫血。16.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或)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17.红细胞酶病:是指参与红细胞代谢(主要是糖代谢)的酶由于基因缺陷,导致活性改变而发生溶血的一组疾病。1

4、8.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体内免疫发生异常,产生自身抗体或(和)补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19.细胞免疫分型:也称细胞免疫标记(表型)检测,它是用单克隆抗体及免疫学技术对细胞膜表面和/或细胞质存在的特异性抗原进行检测,借以分析细胞所属系列,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的一种方法。20.贫血:是指在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参考值低限。21.骨髓增生度:是骨髓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22.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呈过度异常增生与分化成熟障碍,并侵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的造血功能则受到

5、抑制。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和侵润症状。2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简答题】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类:()相对性增多 :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绝对性增多:.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增加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6、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主要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部分病人可转变为白血病等。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妇女。(2)病理性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根据贫血产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可将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细胞破坏增多、细胞丢失过多。3、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1)中性粒红细胞增多: 在生理情况下, 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后,饱餐或沐浴后,高温或

7、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性升高。病理性增多见于: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症;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毒蕈中毒等。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特别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4、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1)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

8、、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骨髓转移癌等,白细胞减少同时常伴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 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以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甲状腺药物等。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Gaucher病、Niemann-Pick病等。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5、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及核右移的临床意义? (1)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

9、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也可出现核极度左移现象。(2)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的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6、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4)血液病:如慢粒、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5)某些恶性肿瘤:如上皮

10、癌等。(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可增多。(7)其它:风湿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等。7、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2)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在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等)时,骨髓中异常细胞大量浸润,使红细胞增生受到抑制,网织红细胞也减少。 8、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可见于: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晚期等。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

11、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SLE、恶性淋巴瘤、上呼吸道感染、风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DIC、TTP、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肝硬化、Banti综合征)、血液被稀释(如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等。9、血小板增多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增多见于: 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10、简述影响红细胞沉降的因素?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及球蛋白增加;清蛋白减少。(2) 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的改变:红细

12、胞减少时血沉加快,球形红细胞增多血沉减慢。11、 缺铁性贫血的血象特点?(1) 红细胞、血红蛋白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为明显。(2)轻度贫血时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才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特征,红细胞体积减小,淡染,中央苍白区扩大。严重贫血时红细胞中央苍白区明显扩大而呈环状,并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增多。(3)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4)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严重贫血时,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轻度减少。12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2)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幼红细胞百分率30 %,使粒红细胞比例降低。红系以中幼及晚幼红细胞为主

13、,贫血严重时,中幼红较晚幼细胞更多。(3)贫血程度较轻时,幼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时,细胞体积减小,胞质量少,着色偏嗜碱性。有时细胞边缘可见不规则突起,核畸形,晚幼红细胞的核固缩呈小而致密的黑色“碳核”。成熟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同血象。(4)粒细胞系相对减少,但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5)巨核细胞系正常。13、巨幼细胞贫血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1)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2)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椭圆形巨红细胞,并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点彩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及Cabot环。有时可出现中、晚幼红细胞。(3)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多。(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5)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见巨大血小板14.巨幼细胞贫血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2)红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幼红细胞常在4050% 以上,并出现巨幼红细胞系列,与正常幼红细胞系列并存。易见Howell-Jolly小体及点彩红细胞等。(3)粒细胞相对减少。以巨晚幼粒细胞及巨杆状核粒细胞为多见,分叶核粒细胞有分叶过多现象。(4)巨核细胞数大致正常或增多,也可出现胞体巨大,核分叶过多,核质发育不平衡现象。15、 急性白血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血象:(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中度或重度减少,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2)白细胞计数不定:白细胞数增多者,分类可见一定数量的白血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