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冕山丹一中新教师亮相课教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99552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樊冕山丹一中新教师亮相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樊冕山丹一中新教师亮相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樊冕山丹一中新教师亮相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樊冕山丹一中新教师亮相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樊冕山丹一中新教师亮相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樊冕山丹一中新教师亮相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樊冕山丹一中新教师亮相课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丹一中新教师亮相课教案教学课题:必修22.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班级:高一18班 教师:樊冕 地点:高一18班教室 时间:2014年10月22日第六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重点分析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机制,这是对“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等知识的延伸和应用,也是为即将学习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以及气候的形成奠定基础。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是分析风带形成的两个基本要素。(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与分布。过程与方法: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2、力;准确识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位置,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分析认识事物,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师生合作讨论法,假设推理验证法。 / (六)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在自然地理部分是难度较大的一部分,加之高一学生地理基础薄弱,尤其是平行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低,在学习上等、靠、懒的现象严重,表现为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巩固,单独依

3、赖课堂听讲,导致大多数学生地理学习普遍困难,成绩不理想。(七)教学过程:1课前回顾: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分别是什么,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是怎么样的?2 导入新课:日本的气球是如何飘到美国从而引起美国民众恐慌?3.探究新课:问题探究1假设1 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表性质均一。思考: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少? 动手: 请大家做出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环流圈。南极 赤道 北极结论: 单圈环流(如图) 条件: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表性质均一。原因:高低纬度之间冷

4、热不均。 思考:现实中,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问题探究2假设2: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表性质均一 。(重点讲解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机制)动手:画出南半球三圈环流,标出气压带和风带名称(图见课件)。结论:形成三圈环流,产生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条件: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表性质均一 。原因:高低纬度之间冷热不均;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特征: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分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风带名称相同,风向不同。 4 课堂延伸:(合作讨论 )拓展1: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是低气压带,它们的形成原因相同吗?极地高气压

5、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都是高气压带,它们的形成原因相同吗?拓展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什么不同?5 课堂小结 : (板书设计)假设1: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表性质均一 ( 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单圈环流(热力环流)假设2: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球表面性质均一(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6 课后思考:如果把“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这两个假设否定掉,我们地球表面的大气应该是一种什么状况?7巩固练习:(课件显示)8作业设计:1) 手绘三圈环流示意图,标出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2) 完成地图册第1、2、3题。9课后反思:(略) 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樊冕2014年10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