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百家争鸣(教育精品)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993730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百家争鸣(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2课百家争鸣(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2课百家争鸣(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2课百家争鸣(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2课百家争鸣(教育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百家争鸣(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百家争鸣(教育精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原五十二中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月 日至 月 日课题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型 新授 第几 课时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 知识与能力: 说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归纳孔子、孟子与苟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学习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过程与方法: 对教材进行阅读整理,形成对重点人物和知识的初步印象;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阅读分析材料,解答问题;学习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教学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材料解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语文课本中也常选学诸子散文。但是,由于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因而需要教师引导去归类按理、材料解析、认识理解。 本节涉及的知

3、识较多,各家的思想又不太容易区辩,最好按照课本的顺序,由其人到其主张再到其影响,了解认识各家的主张:最后总体上去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所产生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要平等交流与相互启课时教学设计首页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材料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

4、智,非由外铄入吾也,吾固有之也。” “仁义礼智根于心”。 大家考虑,孟子的政治思想和人性论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正因为人性本善,故要顺渠导水,采用“仁政”,使民向善,使国为治。也就是说,人性本善是孟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性善论的最高目标“慎独”,慎独就是“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尤加谨焉”。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者,他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另外教材还介绍了孟子的义利观。我们来看孟子的相关言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由此看,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

5、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影响 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一腔热血勤珍重,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 归纳起来,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三个方面:政治思想:仁政和德治;人性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我们再来欣赏孟子的另些主张或名言: “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然用也。”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罪不容于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五十步笑百步

6、。” “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老而无子日独,幼而无父日孤,此四者,天卜之穷民无告者。”“尽信书不如无书。” 3地位及影响. 需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火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需子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予,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苟子 1苟子其人 荀况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来了解其生平及主张。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总结荀子的主张。 材料一: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材料二:人“目好色、耳好

7、声、口好味、心好利。饿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材料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材料四:治之经(要点),礼与刑。2思想主张哲学思想(宇宙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思想)。苟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社会背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 人性论:性恶论(政治思想的基础) 苟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

8、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并指出顺从人的本性就会引发争夺和暴乱,所以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思想: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导之向善。 来源:继承儒家,吸收法家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注意荀子主张“法”,这就是其人性本恶的延伸。而正因为其主张王道为主,所以他属于儒家。思维拓展:同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何在人性善恶问题上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子日:“

9、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 苟子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关于人性问题,古来圣贤争论颇多,莫衷一是。以上三位先贤对人性下的定义就各不相同。请问:你同意谁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 孔、孟、荀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荀子名言欣赏: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思想特点及影响 苟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苟子学说

10、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其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所以历史上一直把苟子看作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及墨家组织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墨翟,墨子创立了严密的组织,成员被称为墨者。墨者团体的领导人称巨子。墨予是第一个巨子。墨者的行动必须遵从巨子的指挥。 2思想主张(1)“兼爱”(哲学的中心概念)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但与儒家的“仁”有本质的区别。请同学们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儒家的“仁”与墨家“仁”的异同。 材料一: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范爱众而亲仁。” 论语材

11、料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材料三: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视其身。材料四:“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同:都是非常广泛的爱,都超出了亲人的范围。 异:儒家的爱是有等差的;对父母的爱跟对兄弟的爱是有差别的,对待自己父母与别人的父母的爱也是不同的;墨家的爱更广泛、是一种无差别的爱。(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 (2)“非攻” 墨子的“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波呼吁。墨子曾劝阻公输般为楚国造云梯以攻宋,该故事生动说明了墨者团体对“非攻”思想的具体实践。 (3

12、)“尚力”、“节用”、“节葬” 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3墨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由“兼爱”和“尚力”可以看出)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三、庄子与道家 1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隐士,道家的的主要代表。教材小字部分特别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鄙视富贵利禄。 2思想主张 (1)“齐物”(哲学思想) 人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齐物”就是齐一万物。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13、教材引用了“朝三暮四”的典故,对“齐物”的观点进行形象的说明。 (2)“逍遥”(人生态度) “逍遥”的人生态度是对“齐物”观点的发展: “逍遥”的具体含义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达到“逍遥”的方法是“无所恃”,不要受各种外在条件左右 (3)天与人“不相胜”(哲学思想)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大宗师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属于自然的东西本来就有,是人所不能改变的,人为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教材引用“混沌”的典故进行说明。 3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的成就 表现在: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庄

14、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司马迁、李白、鲁迅、郭沫若都对庄子的文学成就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对庄予所代表的达观人生、逍遥人生的欣赏。4、庄子思想的影响 对后世哲学影响深远。也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启迪。当我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积极进取,意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常会有坎坷逆意,会有苦闷彷徨。而道家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选择,不妨豁达乐观一些,不妨退而求其次,这样,生活也许会更美丽! 四、韩非与法家 1韩非其人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国贵族出身,与李斯同为苟子的学生。文字阅读框还详细介绍了战国时期法家的基本状况。 2思想主张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并根据下列材料,归纳法家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