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茶道 [禅宗和茶道之渊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99233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禅宗茶道 [禅宗和茶道之渊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禅宗茶道 [禅宗和茶道之渊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禅宗茶道 [禅宗和茶道之渊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禅宗茶道 [禅宗和茶道之渊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禅宗茶道 [禅宗和茶道之渊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禅宗茶道 [禅宗和茶道之渊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宗茶道 [禅宗和茶道之渊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禅宗茶道 禅宗和茶道之渊源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下面是XX精心为你整理的禅宗和茶道之渊源,一起来看看。禅宗和茶道之渊源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础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实“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

2、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个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该说单道开饮的是当初很正宗的茶汤。壶居士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羽化,和韭同食,令人体重。长久品茗能够“羽化”,大约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和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以“居上”相当定和佛门有缘。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呱呱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天门县志陆羽传载:或言有

3、借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收畜之。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好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最终在建中元年.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陆羽能写成此书和她长久在茶区生活相关,但关键得益于佛门经历。能够说,茶经关键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因此自带三分佛气。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发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

4、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这三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成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且不说年轻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难免想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见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难免神不守舍,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性欲,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僧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培植名茶。茶产于山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

5、出名茶。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古代多数名茶全部和佛门相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宜兴阳羡茶在汉朝就有种植,唐肃宗年间一位和尚将此茶送给常州刺史李栖驾,茶会品饮有陆羽出席,陆羽称“阳羡紫笋茶”是“芳香冠世产”,李刺史心有灵犀一点通,便建茶会督制阳羡茶进贡朝廷,自此阳羡茶点了“状元”,身价百倍。显然,阳羡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产茶寺庙有扬州禅智寺、蒙山智炬寺、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扬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

6、寺、一天台雁宕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能仁院、南京栖霞寺、长兴顾清吉祥寺、绍兴白云寺、丹徒招隐寺、江西宜慧县普利寺、岳阳白鹤寺、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东山洞庭寺、杭州龙井寺、徽州松萝庵、武夷天心观等等。日本茶道和禅宗的渊源在日本,茶道是和礼法同时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的禅宗佛教对日本的礼法和茶道乃至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日本的镰仓时代,幕府将军源赖朝的礼宾奉仕官小笠原远光,初步制订的幕府礼仪成为了日本传统礼仪的基础。以后小笠原远光的后代小笠原长秀和今川氏赖、伊势满忠三人合作完成了武家礼法的古典著述三义一统大双纸,这一武家礼法是以后日本茶道礼法的基础。不过小笠原长秀等

7、人著述的三义一统大双纸的关键参考并不是小笠原远光制订幕府礼仪。三义一统的制订和日本茶道的形成和中国佛教传统俗称清规戒律的丛林制度颇有渊源。中国佛教传统中最古老的清规是东晋时道安所制僧尼规范,关键精神是依据戒律和法律而制订的,那些规制,今已不传。后世有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说。其实百丈所立的清规到底怎样,今日也不可祥知。百丈所立的古清规流传到宋代时又有较大改善。原来中国佛教从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以后,即随时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之举。到了中唐,禅宗盛行,不过当初禅僧大多没有固定的住处,通常依律寺而居。因为禅宗的很多宗教看法和律宗不一样,并戒律、禁约的束缚,禅师说法行道有很多不便。况且当初禅僧日益

8、增多而僧多粥少,禅师们痛感禅僧的寄人篱下。中国禅宗的道统自达摩祖师传五世至六祖慧能,慧能再传南岳怀让传马祖道一,至百丈怀海已历两百余年。禅宗形成早期,禅林尚无制度、仪式,八世纪间中国禅僧们自马祖、百丈师徒起,陆续脱离律宗寺院,在另立丛林寺庙维持独自的教团生活,并制订禅宗的规章制度。禅宗和律宗分野以后,取得了自由的大发展。假如说怀让及前代禅师们人假如是静修僧的话,马祖道一则是开宗门的一代。据史书说,当年怀让洪州开元寺弘法,江西的法嗣,广布天下,影响深远,称洪州宗,和青原一系下的石头宗遥相呼应,自此禅宗大盛于长江以南。马祖道一在南康弘法,怀海成为道一门下首座。怀海侍奉道一禅师六年,得到印可。很快,

9、有檀越请怀海禅师住洪州新吴大雄山。怀海禅师遂在大雄山开创禅林百丈寺。百丈寺,唐大历间,奉新乡绅甘贞创立的,初名为乡导庵,寺庙建成后邀请怀海禅师住持修行,遂更名为“百丈寺”。正因为有怀海禅师和百丈寺,从而使禅僧直接从通常寺院分离出来,使禅宗最终成为一个根本独立的佛教宗派。希运禅师,唐代高僧,游方至江西参马祖,时道一禅师已归寂,乃见百丈怀海,得怀海开示及印可后,到洪州新昌黄檗山开道场传授禅法,从而成为又一代的开门派之人。到了黄檗山后,希运禅师传道不论僧俗,史载:四方学徒望山而趋,睹相而悟,往来海众常千余人。宜丰的黄檗山遂成禅宗的大道场。希运的俗家弟子中贡献最大的当数唐宣宗大中年间的上柱国、宰相裴休

10、,她将希运的说教要义汇编成黄蘖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一书,奠定了临济宗在佛界的地位。唐会昌年间武宗皇帝李炎为了扩大唐朝政府的税收、巩固了中央集权,发动了大规模的毁佛活动。公元846年,武宗死,宣宗李怡即位。传说当初宣宗李怡为避宫廷斗争之祸,曾经出家在百丈寺做过小沙弥。小沙弥当上皇帝,立刻下令复兴佛教,并御赐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给百丈寺哦,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同时礼聘同门师兄裴休入朝为相。裴休当上宰相后,操守严正,著述佛教经典序文颇丰,被宣宗称誉。唐宣宗和百丈山的感情有诗为证:百丈山唐李怡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更有上

11、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继承希运禅师的法嗣有临济义玄、千顷楚南、睦州道明等十二人,而以义玄最为特出。在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影响最大,法脉延续最久,也以临济宗最具中国禅的特色,而开创临济这一系的,是义玄禅师,唐代高僧,中国禅宗临济宗创始人。俗姓邢,曹州南华人。义玄落发受戒后,对经、律、论全部有所研究。她初到江西宜丰黄檗山参希运,又参大愚,再谒灵祜,后还黄檗山,既受印可,乃北归乡土。她于唐宣宗大中八年到河北镇州,在城东南滹沱河畔建立禅院临济寺。临济宗风最为强劲,其禅法特色,影响久远,成为中国禅宗中波及面最大、渗透力最强的宗派,到宋代时又传输到日本。圆悟克勤宋代高僧。俗姓骆,字无著。法名克勤。崇宁县人。克勤是在临济宗杨岐派第二代传人法演的法门下之佼佼者,克勤的禅法荟萃各家精华,超宗越格,弟子满天下,为临济宗杨岐派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前后弘法于湖南、四川等地,晚年住持成全部昭觉寺。声名卓著,皇帝数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圆悟,逝世后谥号真觉禅师。克勤禅师圆寂后,其弟子径山宗杲、虎丘绍隆等将临济杨岐派发扬光大,而径山成了杨岐派最大的道场。禅宗和茶道之渊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