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沉降观测方案详解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991761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体沉降观测方案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主体沉降观测方案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主体沉降观测方案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主体沉降观测方案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主体沉降观测方案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体沉降观测方案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体沉降观测方案详解(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1#楼、10#楼、11#楼、12#楼主体沉降观测方案四川xxx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年8月项目1#楼、10#楼、11#楼、12#楼沉降观测方案项目承担单位(盖章): 审核意见: 设计负责人(签名):审 核 人(签名): 年 月 日批准单位(盖章):审批意见:审 批 人(签名): 年 月 日 目 录1 工程概述11.1 项目概况11.2 作业内容11.3 测区概况12 设计依据13 方案设计23.1 资源投入23.2 测量作业24 沉降变形允许值和报警值65 质量目标与控制措施86 成果与资料提交87 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87.1 安全生产措施87.2 文明施工措施98 服务承诺10附录 沉降观测布

2、点示意图11拉菲2-1项目1#楼、10#楼、11#楼、12#楼沉降观测方案1 工程概述1.1 项目概况拉菲2-1项目建设单位为四川宜宾成中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为深圳市物业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本工程位于宜宾市翠屏片区天柏组团城北新区范围内。该项目由1#楼(包括1栋、10栋、11栋住宅楼),2#楼(包括2栋、3栋、4栋住宅楼),3#楼(包括5栋、6栋、7栋住宅楼),4#楼(包括8栋、9栋住宅楼),12栋、13栋、14栋住宅楼和地下室组成。12栋住宅楼:33层,高度99.25m,建筑面积为13169.09,本项目总用地面积51969.00,总建筑面积252728.25。独基、筏板基础。

3、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类别为一类高层建筑,为有效指导本次沉降观测,特制订此技术设计。1.2 作业内容针对拉菲2-1项目中的1#楼、10#楼、11#楼、12#楼栋建筑主体在建设过程中垂直方向的位移进行周期性的观测。1.3 测区概况宜宾位于中国四川盆地南部年平均气温18左右。测区内部施工车辆往返穿梭、施工人员往来、设备震动等因素将对观测产生影响。2 设计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4、24356-2009);6、施工总平面图;7、双方签订的合同条款。3 方案设计3.1 资源投入 1、本项目组成人员及分工 人员情况表姓 名性别职 责职 称赵 亮男项目负责人工程师张明武男质量控制高级工程师刘存飞男工程实施技术员钟新兵男工程实施技术员2、仪器选用仪器设备情况表物品名称数量规格性能天宝DINI03水准仪1台DS05已检定、良好因瓦精密条码水准尺1对2.0m已检定、良好3、仪器精度与检校所采用观测仪器为DS05级,满足本项目精度要求。为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对所采用的仪器,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中要求的检验项目定期进行检验和校正。3.2 测量作业1、基准网建立根据本项工

5、程实际情况的需要,在远离待测主体且稳定的位置采用钻探机钻孔置入法埋设3个深式水准点BM1、BM2、BM3作为沉降观测基准点。本项目采用假定高程基准,假定基准点BM1的高程为500.0000m,其它基准点和观测点高程由此推算而来。基准点采用二等水准观测的要求进行观测。2、沉降观测点作业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要求,建筑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的特征点上,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建筑物的四大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主要转角)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

6、基上。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每幢楼沉降观测点一般应埋设在一层剪力墙或柱+0.30m标高处,施工时将沉降观测点预理在指定位置,并将上口打磨成圆头。具体观测点的布置详见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实际位置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水准基准点的设置:宜选择在相邻建筑物(原有老建筑物没有沉降变形量)或公路之上,位置适宜、观测方便,并准确测定其水准基点高程。3、沉降观测精度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规定实施: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采用精密水准仪与铟瓦条码尺配

7、合施测,视线长度S30m,前后视距较差0.5m,前后视距累积差1.5m,视线离地面高度2.80m且0.5m,相邻基准点高中误差0.5,每站中误差0.15,环闭合差0.30 式中: 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 水准路线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 R水准测段长度 n测段数式中: 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 W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闭合差 F水准环线周长 N水准环数水准观测的限差(mm)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二等0.50.30*0.4*注:表中n为测站数。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差累积(m)视线高度(m)基辅分划所测高差

8、之差(mm)*二等300.51.50.50.3*注: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对同一尺面的两次不同读数不设限差,两次读数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执行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4、观测方法施测方法:采用环形闭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每测段或全线路为偶数站。计算时将环线闭合差按测站数进行平差,准确计算出各沉降点的高程。相邻两次观测的高程之差,即为该点的沉降量。5、精度保障为保障测量精度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严格按照“五定”的原则进行施测。固定的基准点和观测点。基准点构成闭合水准网,严谨平差后,以固定的基准点为起算依据施测观测点;固定的仪器。仪器采用天宝DINI03水准仪,并经过国家职能部门检定合格,并在

9、检定有效期内,每次施测前应对仪器i角进行检查,仪器稳定可靠是数据准确的重要保障;固定的作业人员。变形观测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工程师及以上的职称,项目组人员应具有丰富的水准测量经验,同一项目应固定人员施测;固定的观测路线。每次施测的线路应基本一样,在每个转点位置应有标示;基本固定的观测环境。温度、湿度、阳光等外界因素也是影响测绘精度的重要原因,在变形观测测量中,应保证测量的观测环境基本相同;使用合格的软件。外业采集回来的原始数据,应使用合格的软件,进行严谨平差。6、周期设计待基准点、观测点埋好稳固后,即可进行首次观测,之后每加建3层观测1次;封顶后每月1次至竣工验收。依据建筑变

10、形测量规范(JGJ8-2007),根据观测数据反映,当最后100天内各观测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1mm/d-0.04mm/d,说明基础沉降已趋于稳定,即可停止观测。结合项目地基土压缩性能,取0.02mm/d作为本项目地基土沉降稳定标准。如果沉降速率均大于0.02mm/d,则应继续每月观测1次直至建筑物趋于稳定。预计观测期次具体时间安排如下:待基础起至0.O0并且达到埋设观测点条件时进行观测点埋设,待观测点稳固后进行第1次观测。之后荷载每增加3层观测1次。封顶后至竣工验收期间预计每月观测1次。如遇强降雨、基础四周大面积积水、荷载突然增加等情况,请现场相关单位及时通知我方增加观测次数。7、 具体

11、工作量统计楼 号层 数点 数预计监测其次1栋30层121611栋30层121610栋33层121712栋33层8174 沉降变形允许值和报警值原则上根据委托方提供的变形允许值和报警值数据确定。如果委托方未提供该数据,则在征得委托方同意的情况下,采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相关规定: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变形特征地基土类别中、低压缩性土高压缩性土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0.0020.003工业与民用建筑相邻柱基的沉降差1、框架结构2、砌体墙填充的边排柱3、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不产生附加应力的结构0.002l0.0007l0.005l0.003l0.001l0.005l单层排架

12、结构(柱距为6m)柱基的沉降量(mm)(120)200桥式吊车轨面的倾斜(按不调整轨道考虑)纵向横向0.0040.003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 Hg24 24Hg60 60Hg100 Hg1000.0040.0030.00250.002体型简单的高层建筑基础的平均沉降量(mm)200高耸结构基础的倾斜 Hg20 20Hg50 50Hg100 100Hg150 150Hg200 200Hg2500.0080.0060.0050.0040.0030.002高耸结构基础的沉降量(mm) Hg100 100Hg200 200Hg250400300200注:本表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变形观测的变形量预警值,一般取允许变形值的60%”。故本项目沉降变形允许值和预警值如下表:沉降变形允许值和预警值一览表平均沉降量(mm)建筑基础倾斜允许值2000.0025预警值1200.0015建筑物的倾斜度是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5.5.7款中公式=计算。式中:A点的累计沉降量(mm);B点的累计沉降量(mm);LA、B两点间的距离(mm)。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3.4条规定,对于多层和高层建筑,当Hg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