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991754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中的妇女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经中的妇女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经中的妇女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诗经中的妇女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诗经中的妇女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中的妇女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中的妇女形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诗经中的妇女形象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占到了全部诗篇的三分之一,凸显了女性题材在诗经中的重要作用。在诗经中,对女性形象的展示是多层次的,既有对少女形象以及追求爱情的描绘,还有为了爱情自由进行抗争的女性;既有忠于家庭的主妇形象,也有令人心酸的弃妇形象。 关键词:诗经 女性形象诗在中国具有非常崇高而且特殊的地位。在中国,诗从有史之初就受到格外的尊崇。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的诗歌当中,妇女形象一直是诗歌所描绘的重要主题。在中国诗歌的滥觞时期,在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绘各种各样的妇女形象,对后世的诗歌乃至文学创作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2、据有关学者统计,诗经共305篇,涉及到女性形象的诗歌就有101首,约占诗经篇目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诗经对女性形象的关注。诗经刻画了一批形象多样的女性形象,成为我们后世窥视周代女性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爱情中的女性,另一类是婚姻家庭中的女性。无论哪一类,诗经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一、爱情中的女性形象爱情是中外文学的主题,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篇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诗经以关雎为始篇,历来为众多人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

3、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1、 描绘少女形象,展示少女形象的纯美在诗经当中,少女形象和爱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诗经中描写单纯少女的形象的篇目中,郑风溱洧 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在这篇诗歌当中,描写了男女幽会的情景,纯真可爱的女孩儿享受着爱情的甜蜜,醉人也更吸引人。“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两个人因为爱情的火花开始了在一起,互相打闹,尽情享受青

4、春的快乐和爱情的甜蜜,少女形象也更是栩栩如生,让人心动。尤其是“赠之以勺药”体现了青年男女之间建立的温馨的情感氛围,更使得爱情醉人。而在诗篇中所反映出的少女纯真单纯的形象,如阳光般灿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如邶风静女中,诗歌把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纯真欢快的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他们互相逗趣、追逐、嬉闹,而对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格的描绘更是逼真,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待情人的时刻又调皮地隐藏起来,“爱而不现”四字,将少女可爱、调皮之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时,有情人之间的深厚的情谊,在一起的欢快的心情,跃然纸上,让人怦然心动。还有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以木瓜

5、作为定情信物,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展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通过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展现少女沉浸爱情的美好画面。周南关雎诗中,“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描写一个少年男子想着自己心中的姑娘,想追而不得,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内外皆修的淑女,令无数男性辗转反侧,“寤寐思服”。鸟儿在河中沙洲鸣叫,美丽的女孩展示着自然之美,让谁见到都会动心,何况那原本爱美的君子呢?淑女,远古至现在都被人们追崇的美丽健康、自然清新的形象。千古以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人们对美丽不懈追求的明证,也让人内心泛起无限的憧憬与想像,那是一副多么美丽的景象。乡村,清新空气,邻家女子

6、,不矫揉造作,无须胭脂水粉装点,美在劳动中,美在自然中。而在蒹葭中,则展现了一个若隐若现的女子,宛在水中央女子是什么模样,也许怎么也走不近,看不清她的容颜,但她总令人向往,让男子甘愿克服重重险阻也要去追寻,也许这就是爱情的魔力。路途艰险,怎样才能够到达彼岸,对心中的女子表达爱意。隔岸观花,可以想像得很美。也许,这就是距离产生的美吧。水草的深处氤氲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让我们遐想万分。2、 描绘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展示女性的抗争诗经中有些诗篇体现了古代女子在追求爱情幸福,追求自主婚姻,不畏封建礼教的束缚,展示了一种不屈的抗争精神。她们身上所流露的反抗精神,具有崇高的悲剧美,令人敬佩。她们身上所反

7、映的社会问题,是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她们爱情的障碍不是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是外来的社会压力。召南行露中“虽速我狱,家室不足”,“虽速我讼,亦不女从”,诗中单从字面上理解,就知道这首诗在说一个美女,产自越溪的薄罗暗示着窈窕的身段,鸦翅般漆黑的双鬓后,应有活泼俏丽的眼神,这些还都是形容美人的套话。“爱”是希望对方好,“弄到手”是想着自己好;“爱”是做不了爱人还可以做朋友,或是做亲人,最不济也是个默默的关注者,“弄到手”是做不了爱人一定会做仇人。这个男人很有路子,被她拒绝之后,他竟然想了个法子,找了个借口,将她告上法庭。而女子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不畏男子的威胁,誓死不从。展示了女性抗争的精

8、神。邶风静女描写男女约会,地点选在城角偏僻的地方,为的是不让别人发现。可即便如此,到了约会时间也迟迟不肯现身,这既是对对方的考验,恐怕另一方面女子也在做着激烈的内心斗争吧:见还是不见呢?幽会多羞人啊!可最终爱情的魔力战胜了羞涩犹豫的心理,女子还是出来和男子相见,但却没有甜蜜热情的爱情宣言,只是送给男子“彤管”和“荑”,就匆匆跑掉了。女子的羞涩含蓄,对爱情的担心和渴望体现得非常生动。三月到了,溱河洧河,流水哗哗,青年男女相约来到小河边,在融融春光中找寻自己的意中人,于是就有了溱洧之歌:诗中描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情景,在春水涣涣,游人如织的溱洧河边,有一对青年男女相邀同游,手持兰草,嬉戏调笑,并互赠芍

9、药,真是春意无限,春情无边。“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青年小伙和姑娘,清香兰花拿在手。 姑娘说道,且去游!”小伙子说,虽游过。姑娘又说:“不妨再去走一走!”诗中男女对话真切感人,生动地传达了热烈欢腾的节日气氛和当时青年男女欢乐的情怀,自由的个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女子的表现,她主动邀请心仪的男士同游,在男子起初拒绝时,她更是深情相劝,执意相请,用款款柔情和深深爱意打动了男士,最终赢得了爱情。难想象生活在两三千年前的周代妇女能够如此大胆、主动地追求男性,也难怪孔圣人要“放郑声”,朱夫子斥之为“淫诗”了,而从有违封建礼教的的角度上,更反映出诗中游春少女

10、身上野性之美的光辉。二、 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将诗经中婚姻家庭的女性形象分成:初尝爱情甜蜜的少妇,在情感的炼狱中煎熬的思妇两类。1、新娘形象的塑造据说春秋时候,娶亲多是在傍晚 ,暮色还未完全降落 ,三两小星已经挂在天边,光线柔和得让人恍惚 ,却又隐隐心惊 ,好像藏着什么盼头,就在这样的光景中,新郎与新娘初次相见。 如“唐风”中的一首绸缪,“今夕何夕? 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 如此良人何!”描写结婚时男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表达在婚嫁中的欢乐、幸福、失望、离别以至怨恨等各种感情。新娘出嫁之时,都有“哭嫁”一说,一方面是养育自己的父母亲和兄弟姐妹,另一方面是自己最爱也是最爱自己的要与之度过一生

11、的丈夫。手心手背都是肉,如何选择?虽然如此,也遮挡不了新娘享受爱情的甜蜜,迈入人生新阶段的步伐。 又如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贺新婚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每前两句都是比兴,以桃花赞美新娘的年轻漂亮,祝福她婚姻美满。而文中的“桃之夭夭”一直到今天都有影响力。郑风女曰鸡鸣 描写的是一位贤良温顺的妻子。“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女曰鸡鸣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诗经中的女性,以夫妇对话的形式,写清晨起床的一个片段,饶有风趣,表现了夫妇缠绵恩爱的情意。与之类似的有齐风鸡鸣、齐风东方之日丈夫眼里那位调皮娇羞的新妇;召南鹊巢风光出嫁的

12、贵族女子。拥有美满的婚姻生活是女性的共同愿望,但是在夫权社会中能有几个女人真正的得到了这份幸福呢? 可想而知上文中的这些女子是多么的幸运。2、勤劳善良的思妇古代社会中,一部分男子因为经商、服役等原因,经常远离故乡,他们的妻子渴望自己的丈夫早日回家团聚,成年累月在思念中煎熬,在等待中慢慢消磨自己的青春岁月。这中社会现象,在诗经中都有所反映。 “国风”里的思妇形象是最让人难忘的,通过这些形象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对待婚姻. 感情的态度,思妇又分为:一种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的,在周南卷耳、周南汝坟、召南草虫等作品中描写了思妇对远征在外丈夫的思念。另一种是思念自己的家乡的,如诗经卫风竹竿“卫女嫁于诸侯,思

13、归宁而不可得”,思念自己的双亲和家乡而作,与之类似的还有诗经王一扬之水中描写的一位思念自己的家乡的女子。王风君子于役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诗中描写一位女子,在暮色沧茫之中,看见羊牛下山,鸡群上架,不禁想起了自己在远方行役的丈夫。这是一首朴素到极至的小诗,其情其景,其人其语,都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村最最普通、最最常见的生活场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野气息。诗中纯朴自然的农村生活场景与笼罩全诗的悠长淡远的思念之情一起融入到充满乡野风情的女主人公形象上,产生了一种撼人心魂的艺术美感。王风君子于役中的妇女,忙完一天活计,天已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安宁和乐的田园风光却不能让主人公的心情获得平

14、静,因为黄昏时分,正是往日家人相聚和乐、最为温馨的时刻,而今女子经年孤独面对,相思之情便如水漫淹而至,于是因思而痛,因痛而呼:“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可谓以乐景衬哀情。召南殷其雷中南山之阳殷殷的雷声,会引发女子盼望征夫“归哉归哉”的呼唤,邶风雄雉中的女子看到日月流逝,归人归期无着,也引发了她悠悠的思念:“瞻彼日月,悠悠我思。”召南草虫中“喓草虫,趯趯阜螽”亦是引起女主人公情思的一个外在原因。独守家乡的思妇可以看得到与自己情感或生命不相干的路人的一举一动,却因为相隔遥不可及的空间距离,对生命中最亲最爱的人一无知晓,这种思念褪除了和平时期带着安稳的甜蜜,沉淀成令人心碎的担心和牵念,所以在日常生活

15、的每一个时刻都念念不忘,想象同步的时间阶段,对方所处的环境,以自己的感受想象他们的感受,挂念他们的安危,关心他们的冷暖。卫风有狐中三章连续忧叹:“之子无裳”,“之子无带”、“之子无服”。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必其夫久役在外,淹滞不归,或有所恋而忘返,故夫人忧之,以为久羁逆旅,必至金尽裘弊而难归耳。”王风君子于役中的女子则祈祷曰:“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因为这样的担忧牵念而将茫茫的相思化作对最具体最现实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愿望。3、令人叹息的弃妇诗经中存有大量关于婚姻爱情的诗篇,其中以女子被弃为题材内容的不在少数,如邵南江有汜,邶风谷风,郑风遵大路,卫风氓等等。虽然这些诗篇都在述说着同一个内容:女子痴情,男子负心,诗中主人公最后的结局也大同小异,但是作者却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心展示和情感表现塑造了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弃妇形象,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了早期中国妇女的种种屈辱、不幸及不屈的抗争。在礼教的压迫下,古代妇女地位很低下,她们常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所遗弃,因此诗经中也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了揭示,描写了那些被遗弃妇女的过程及怨恨。 弃妇诗是情诗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其中最典型的是邶风柏舟、卫风氓等描写了婚姻的不幸。如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一开始就描写了一对自由恋爱的男女,从相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