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鲁人版必修5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99131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鲁人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鲁人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鲁人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鲁人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鲁人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鲁人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鲁人版必修5(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齐桓晋文之事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孟子是孤独高傲的。他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他还把人民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他将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他用“得道”与“失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

2、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种用人观,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下,不失为一条良策。若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唯亲等皆可杜绝,我们深为孟子的远见卓识叹服。论奋进在人生旅程中,常常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快去创造,创造才有收获。只要你一息尚存,就要努力创造!我曾有过企望,企望机遇的到来。那个声音告诉我:机遇只垂青于不懈奋斗的人,等待会丧失青春年华。我曾因不得志而叹息。那个声音又在说:慨叹是弱者,奋进

3、才有用武之地。我有过失误之后的捶胸顿足。那个声音又在说:振作起来,重新选择新的目标,你就会感受到生命的新内容。我有过名落孙山的失望,我感到疲倦,感到前途茫然。那个声音又在说:莫沮丧,成才的路有千万条。我陷入过困境,甚至一蹶不振。冥寂中,那个声音又在说:困难是人生的教科书,逆境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我饱受过病残之苦,苦闷中想了却一生。那个声音又在说:你还有生命,只要壮志在胸,就会不负有限生命。人生有无数考题,答案却只有一个奋进!人生没有停靠站,自我本身永远是一个出发点。无论何地何时,只要创造就会有收获;只有不息的奋进,才能证明生命的存在。微感言:1.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赏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

4、舜那样的圣人。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键是要去“做”,若能时时处处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赏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大臣士季进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3.人一能

5、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礼记中庸赏读:(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这句话是说人要自强,不甘落后。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奋,“勤能补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赏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一、作者视窗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现在山东省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

6、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其为“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和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入世出世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

7、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两篇。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露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明力。二、写作背景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

8、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三、基础梳理1.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通_(2)王说通_(3)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通_(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通_(5)盖亦反其本矣通_(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通_(7)赴愬于王通_(8)刑于寡妻通_(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通_(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11)是罔民也通_答案(1)“已”,读y(2)“悦”,读yu(

9、3)“肢”,读zh(4)“彩”,读ci(5)“盍”,读h(6)“途”,读t(7)“诉”,读s(8)“型”,读xn(9)“矣”,读y(10)“斑”,读bn(11)“网”,读wn2.一词多义(1)抑(2)若(3)诸(4)之(5)老(6)幼(7)王(8)为(9)是(10)爱答案(1)副词,难道,岂/连词,还是(2)这样/像/如果(3)各位/之乎,兼词(4)代词,代“事”/助词,“的”/代词,代“牛”/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动词,以为老人/名词,老人(6)动词,以为幼儿/名词,幼儿(7)名词“君王”/动词,“称王”(8)介词,替/动词,“做”(9)动词,肯定判断词/代词,“这些”(10)动词,“吝

10、啬”/动词,“爱护”3.古今异义(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古义:_今义:_(2)诚有百姓者古义:_今义:_(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古义:_今义:_(4)抑王兴甲兵古义:_今义:_(5)莅中国古义:_今义:_(6)吾不为是也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吝啬,舍不得。今义:爱护、喜爱。(2)古义:的确,确实。今义:(心意)真实;实在;的确。(3)古义:怜悯,痛惜。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隐秘的事。(4)古义:难道,岂,副词,表示反诘。今义:向下按;压制。(5)古义:中原。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6)古义:代词,“这些”。今义:常作判断词。4.词类活用(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五十者可

11、以衣帛矣(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朝秦楚(5)危士臣(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答案(1)“树”,名词带宾语“之”活用动词,种植(2)“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着(3)名词“王”受副词“不”的修饰,做动词,“称王”(4)朝,使动用法,“使朝见”(5)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6)第一个“老”字及下句第一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老人”、“以为幼儿”的意思。5.特殊句式(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2)未之有也(3)吾何快于是(4)不见保(5)曰:“有之。”(6)欲辟土地答案(1)判断句,“也”表判断,此句为否定判断(2)倒装句,否定句,宾语前置

12、句(3)倒装句,介词结构“于是”后置(4)被动句,“见”表被动(5)省略句,“曰”前省略主语“齐宣王”(6)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

13、:“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你是问6.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_。它的主要内容是写_劝说_放弃_,采纳“_”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答案十三经注疏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齐宣王霸道保民而王7.文白对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