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高考历史考点集训:1.10 鸦片战争 含解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199116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考点集训:1.10 鸦片战争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考点集训:1.10 鸦片战争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考点集训:1.10 鸦片战争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考点集训:1.10 鸦片战争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考点集训:1.10 鸦片战争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考点集训:1.10 鸦片战争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新高考历史考点集训:1.10 鸦片战争 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考 点 集 训【P179】一、选择题1(2016长郡)萨拉罗斯在茶叶大盗改变世界的中国茶中说,“历史上曾经有一刻,当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时,世界版图以两株植物的名字重新划分。”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A鸦片和茶叶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B中国茶的热销导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进而引发了中英战争C英国发动对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和夺取制茶技术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代表的资本主义和茶叶代表的农耕文明的战争【解析】从材料“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重新划分”可知鸦片和茶叶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A项正确;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工业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了扩

2、大市场进而发动的侵略战争,B、C、D表述错误。2(2016附中)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指出:“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材料主要说明(B)A鸦片战争源于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B鸦片战争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结果C鸦片问题是战争发生的最主要原因D英国为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作辩护【解析】材料从中英两方面的认识来分析鸦片战争的爆发;A项材料未提及;C项是中国人的认识;D项不能全面表述材料意思;B项符合题意。3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

3、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D)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解析】材料提到,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对于侵略战争麻木不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英方文献的记载不一定是诋毁中国民众,其真实性有待考证,故A项错误。一些民众的商业行为不代表整个中英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故C项错误。4(2016长

4、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命调时间调出省兵数调往方向1841年1月6日贵州1 000广东1842年3月24日甘肃1 000浙江1842年6月1日山西1 000江苏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解析】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直到1841年、1842年,清政府才从贵州、甘肃、山西等地调出少量军队,这反映了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B项说法明显错误;C项的“政治腐朽”、D项的“装备落后”材料都没有体现;故选A。5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 中指出:“至于鸦片

5、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C)A中国军事的落后 B中国科学落后C中国无世界知识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失利,是中国军事、科学落后,人才的缺失,无世界知识的结果。全球化强调的是与世界的联系、接轨,从这个角度分析可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干“全球化的角度”不符,排除。6(2016附中)南京条约签订第三天,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等人联名向英国全权大臣璞鼎查发出照会:该照会第8条规定:“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

6、章程,英商归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据此,下列解读不准确的一项是(A)A失去领事裁判权主要是清政府软弱所致B领事裁判权的丧失是清朝主动外交的结果C潜藏着在战争中军事失败之外的外交失败D清廷处理外交事务还处在传统的认识体系中【解析】材料表明清政府不懂国际法,没有意识到司法主权这种西方社会通行的近代国家主权观念,还处在朝贡体系下“华夷有别”的认识体系中,主动将在华英人的审判权拱手相让,导致丧失了领事裁判权。7(2016三湘)“古老帝国的大门已经被坚船利炮攻破后,西方国家眼中重于泰山的利权依然被当成仁慈的象征随意施给;在外人看来只是琐碎细节的入城、遣使、驻京等事则因悖于礼制,成了朝廷眼

7、里的洪水猛兽,万万不可让步。”这(C)A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外交B体现了清朝“中体西用”的理念C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D反映了纲常名教在中国的崩溃【解析】近代化外交指具有近代化的理念,材料显示还是传统理念,A错。材料不涉及“西用”,B错。从材料的前后逻辑,再加上天津条约中的“驻京”可知C正确。D“崩溃”一词表达程度失当。8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C)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

8、英法联军攻陷北京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解析】从材料“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可以看出这里指代的是火烧圆明园的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在大肆抢掠一番后为了掩盖犯下的罪行,一把火烧了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罪行。A、B、D三项均与题干中的英法同盟军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9(2016一中)“公使进北京,内地可游历;增开十口岸,军舰长江行。赔款且不论,搜刮老百姓;天津事没完,接着占北京。”这段材料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条约是(B)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C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D第

9、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解析】材料中反映的内容为天津条约所规定的条款,该条约签订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0(2016一中)1860年,清廷设抚夷局于嘉兴寺。奏准:于内阁、部、院、军机处各司员章京内,满汉各挑取八员,轮班入值其机密要件,内阁各员缮写;关税事件,由户部司员经理;各站驿递事件,由兵部司员经理。设局未久,即改名为总理衙门。上述材料能够体现的是(C)A总理衙门诸事专人负责B清政府已被洋人操控C天朝上国思想遭到打击D军机处地位有所下降【解析】总理衙门不再称带有歧视色彩的夷字,说明天朝上国思想遭到打击,故选C。总理衙门事务都是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故A错。B是辛丑条约签订后的情况。二、非选择题

10、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39 年林则徐写了一封致大不列颠女王维多利亚的信。虽然这封信没有送出,但是它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以下为这封信的摘录:“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孟森清代史材料三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

11、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1)通过林则徐的这封信,你能提取怎样的历史信息? (2)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这场战争实际是一个思想问题,请指出这一思想问题的实质。【参考答案】(1)清政府闭关锁国,虚骄自大;禁止鸦片输入,维护国家利益;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言之有理即可)(2)中国科学落后;小农经济发达,技术落后,军事力量薄弱,作战能力差;不了解世界形势,长期闭关自守,愚昧落后,思想局限,难敌新兴资本主义;满洲勋贵无一成才,统治者虚骄自大

12、,统治腐败。(3)实质:从封建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型。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琉球、安南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材料二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

13、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译著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

14、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形成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1)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2)特点: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影响:推动了思想观念的变化;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谈判成为晚清政府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