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990882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试题(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形成了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文明起源于夏代立国前一千年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正式进入文明时代是在夏代;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文明起源进程肇始于龙山时期而完成于夏商周三代初期。这种学术分歧是因为A. 学者个人学术水平的差异B. 学者对传世文献的理解不一C. 学者所见考古资料的差异D. 学者对文明标准的看法不一【答案】D【解析】【详解】题意中反映的学

2、术分歧主要是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时间问题上的分歧,这种分歧不是因为学者学术水平的差异、对传世文献的理解差异和对考古资料的差异,而是对文明的看法标准不统一导致的。按照不同的标准界定文明出现的时间,自然导致中国文明起源时间的差别,学者对“文明”的标准越高,文明起源的时间就相应的推后,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2.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人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A. 遵循古礼B. 推行德政C. 体制创新D. 人才荟萃【答案】C【解析】【详解】荀子认为秦国

3、官吏、士大夫有古代之风,但并不能说明秦国遵循古礼,故排除A项;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奉行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德政,故排除B项;商鞅变法对秦国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秦国良好的吏治源于秦国体制的创新,故选C项;人才荟萃是秦国体制创新的结果,而不是秦国吏治良好的原因,故排除D项。【点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A. 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

4、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C. 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D. 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答案】B【解析】【详解】家庭诸子在财产继承方面趋向平等并不代表他们的家庭权利已经平等,故排除A项;家庭诸子在财产继承方面趋向平等,有利于他们平等继承家产,分门别户,从而增加小农家庭数量,有利于小农经济长期延续,故选B项:财产继承规则的变化不能说明封建伦理纲常的崩坏,故排除C项:继承财产不代表继承人实现了阶层的变化,不能表明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故排除D项。【点睛】中国古代虽然在财产继承方面淡化了长、幼、嫡、庶,但这只是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宗法伦理关系在国家政治、家庭血缘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4.唐朝前期推

5、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和商业受到压抑,所以赋税制度的变革并不能反映商人政治地位的提升,故排除A项;唐代赋税依然征收谷物,没有完成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度,故排除B项;唐代赋税改革便利了赋税征收,征收货币的做法也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选C项;“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说明唐代放松了

6、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排除D项。【点睛】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5.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批地图A. 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B. 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 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D. 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答案】A【解析】【详

7、解】这批地图内容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的世界认知不同,从而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故选A项;虽然这些地图冲击了中国的思想世界,但并未动摇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这批地图同样未能带动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故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愈发严重,外交政策并未出现根本性改变,故排除D项。6.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A. 发展战略观的选择B. 所处社

8、会形态的差异C. 国际大环境的优劣D. 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中日两国在发展民族经济上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方式,由此造成两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不同命运,故选A项;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也处于封建社会,遭受外来列强侵略,与中国社会形态类似,故排除B项;中日两国所处的国际社会大环境是相同的,没有根本性差距,故排除C项;该学者的观点中没有涉及两国对外经济联系的内容,故排除D项。7.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A. 西

9、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B. 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C. 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D. 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答案】D【解析】【详解】关于星期制的争论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而不是西学东渐带来的思想自由多元,故排除A项;根据题意可知,星期制已经获得普遍推行,题意反映了社会舆论,但未体现社会舆论对社会治理的制约,故排除B项;实行星期制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故排除C项;根据“盲目西化”、“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古已有之”可知反映了当时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故选D项。8.20世纪30年代,在国民党主办或控制的报刊上,唯物辩证法、社会形态的演进及社会主义的趋势等常常被自

10、觉不自觉地提起或运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等这些本来属于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时隐时现。这反映了A. 国民党思想控制的松弛B. 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C. 马克思学说传播的深入D.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共产党人的理论在国民党的报刊上是自觉不自觉的提起,并时隐时现,而不是经常性的正常出现,说明国民党的思想控制并不松弛,故排除A项;报刊上理论的出现与否不是国共两党关系是否缓和的标志,故排除B项;共产党人的理论在国民党报刊出现说明马克思学说传播广泛,影响深入,故选C项;题意中并未出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内容,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排除D项。9.全面抗

11、战初期,华北抗日根据地儿童喜欢的大多还是玩球、跳绳之类传统游戏。到了中后期,军事游戏、反日爱国游戏和学习游戏等儿童游戏产生并逐渐流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 儿童身心饱受战争摧残B. 儿童娱乐方式的多样化C. 敌后战场取得辉煌战果D. 中共抗战动员的广泛性【答案】D【解析】【详解】题意反映了根据地儿童游戏种类的变化,没有体现战争对儿童身心的摧残,故排除A项;题意中只反映了儿童做游戏的娱乐方式,没有体现其他的娱乐方式,不能说明娱乐方式多样化,故排除B项;题意中未涉及抗战成果的内容,故排除C项;根据地儿童游戏由初期的玩球、跳绳到中后期的军事游戏、反日爱国游戏和学习游戏的变化,说明中共甚至通过儿童

12、游戏进行抗战动员,体现了中共抗战动员的广泛性,故选D项。10.新中国成立后,各省市政府纷纷设立“驻京办”,以满足与中央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和公务接待的需要。1959年,国务院为节省行政经费,规定省以下地方政府不得设置“驻京办”,但诸多“驻京办”却没有一家如期撤销。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当时A. 地方政府自主性加强B. 国家物资供给困难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D. 政府尝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当时国家经济落后,地方对中央的物资依赖性较强,“驻京办”未能如期撤销是地方依赖中央的表现,而不是地方政府自主性加强,故排除A项;“驻京办”的职能是为了满足与中央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和公务接待

13、的需要,说明地方经常性依赖中央物资调配,是国家物资供应不足和供给困难的表现,故选B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出现“左”倾错误,并未调整完成,故排除C项;政府尝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排除D项。11.下图反映了新中国A. 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B. 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的变化C.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D. 公有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建立以后侧重发展重工业,城镇化水平提升,城镇人口比重增大;但在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建设遭遇挫折,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城镇人口比重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升,

14、城镇人口不断提升,故选A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发展,农业产值所占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故排除B项;根据折线图内容可知,折线所处位置始终在10%以上,90年代接近30%,不符合经济增长速度的实际,故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公有制比重在占据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是呈下降趋势的,故排除D项。【点睛】曲线图反映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变化:坐标横轴线表达时间;坐标纵轴线表达发展水平;曲线中的转折点与重大事件密切,通过对应坐标时间判定;曲线中的趋势段表达一个历史阶段;如果有多个曲线形成交叉点,则这个交叉点是变化的临界点关键处。此类试题常借助坐标时间进行

15、分析。12.1990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中心成立。第二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提出在发生资产拍卖、转让,企业的兼并、出售、股份经营,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项目,企业租赁等情形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这表明我国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 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发展C. 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步伐加快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八十年代,故排除A项;根据“发生资产拍卖、转让,企业的兼并、出售、股份经营,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项目,企业租赁等情形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说明在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管理更加严格,走向深入发展,故选B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故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是在90年代末期以后,故排除D项。【点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体制在我国确立并非一朝一夕,它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欧战以前,“以主张仿效西洋文明者为新,而以主张固守中国习惯者为旧”,之后一变而为“以主张创造未来文明者为新,而以主张维持现代文明者为旧”。到1919年底,谈论、使用“新文化运动”一词才成为一种时髦。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