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98977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课 题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1课时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

2、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难点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随笔情景导入【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

3、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引入新课】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自

4、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新课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过渡】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承转】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这些地理要素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1、水循环水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2、岩石圈物质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

5、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生物循环(重点讲解:生物循环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小组讨论】案例1中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示: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影响)。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承转】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

6、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教师小结】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境物质循环过程: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投影小结】【学生思考】图5.2,树如何自养?【教师小结】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1、生产功能【学生思考】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植物、大气、土壤及水圈、岩石圈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

7、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学生活动】如果这是一棵阔叶树种,挪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条件?为什么?【承转】在西北地区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形态又是怎样的呢?【投影】西北地区的植被-骆驼刺的剖面图。说明由于水分的改变,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生物必须改变个体形态,达到协调。转入平衡功能。2、平衡功能【学生活动】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投影/教师小结】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进一步举例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澳大利亚的兔灾。印证结论。【承转】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

8、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学生讨论】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投影/教师小结】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过程:水土流失。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让学生回忆厄尔尼诺现象,由于秘鲁沿岸洋流的变化,引发了那些变化?(渔业减产、全球气候异常、造成洪涝、干旱)理解此观点。【学生活动】P89活动题:观察a-e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

9、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过程。【教师小结】地形:湖泊陆地; 气候:湿润干燥; 生物:水生陆生;土壤:湿干; 水文: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教师小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破坏和植树造林分别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雨林的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相反,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学生讨论】案例3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录像】

10、1998年东北水灾。分析原因?重点说明人为原因影响很大。【教师小结】2、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学生讨论】讨论p91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投影】长江三峡水库,黄河三门峡水库。同时说明三门峡水库的现状。课堂总结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不可否认,造坝治理水灾和索取资源的确是人类的创举,但正如其他活动一样,人类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长远代价。首先,在危机发生以前,可能没有预计到;其次危机发生时,可能毫无察觉;第三即使察觉到了,也可能没能采取行动;最后,即使行动了也解决不了问题。练习地理填充图册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业搜集资料,分析北方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措施。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