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论文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985302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市地理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市地理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市地理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市地理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进展 学生姓名 所属院部 专 业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5年5月18日论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进展提要: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兴盛时期始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进入历史以来最旺盛的发展时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城市体系、城市化、城市地域结构与具体的大小城镇。其重要的实践领域则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国土规划。特别是70年代中期借助于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复兴,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础。关键词: 城市体系 城市化 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规划 城市性质城市规模 城市边缘地带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关于城市记述的史料浩如烟海。旧中国,若干地理

2、学家也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1和研究个别城市的地理论文2。新中国建立后至60年代的廿余年间,地理学者曾翻译、介绍了美苏等国外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并对城市的历史、类型、职能与城镇分布等方面作了研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但总的情况是:研究内容比较分散,缺少与实际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项目相结合,因此其作用与影响甚微,更谈不上在理论水平方面有什么建树。可以说,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地理界对城市地理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近代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兴盛时期起始于70年代中期,当时借力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复兴,而其发展则有赖于改革开放的形势。至80年代,城市地理研究进人了历史以来最旺盛的时期。 70年代中期,城市规划工作历经

3、了十余年的暂停、废弛后开始复苏,并从过去的历史教训与国外经验中提出了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区域分析和社会经济分析的要求。于是地逸学界结合专业特长及时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开展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工作。当时一些综合性大学地理系的教师,特别是经济地理的教师,首先介人城市规划,参预国家有关城市建设部门的城市规划与研究工作。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杭州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的地理系相继成立了城市规划新专业,招收了学生。这些学校地理系中,原来属于经济地理专业的教师,开始将城市规划作为其专业的主要方向。迄今为止已培养了近600多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大学生与数十名城市地理方向的研究生,成为中国第一代城市地理专业的大学

4、毕业生与研究生。其中南京大学、北京木学、中山大学等地理系还为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局开设城市规划工作人员的训练班,提高城市规划在职人员在空间分析、区域分析、综合分析方面的专业素养。结合培养大学生、研究生与训练班学员,各大学地理系以教师为主体承担了具体的城市总体规划任务,相继完成了烟台、岳阳、芜湖、嘉兴、湛江、韶关等几十个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地理学者在编制这些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侧重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总体布局的研究,发挥了地理专业的特长。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机构如地理研究所(北京)与南京地理研究所的经济地理研究室也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题研究为重点,开始了城市地理研究工作。

5、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参加了唐山与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着重研究这两个城市的人口、城市用地、城市环境与城市重建等问题,并从分析人口与城市用地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城市发展诸因素在动态变化中的特点与作用,为两市总体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经过多项城市研究的实践,中国科学院系统内及部分省的地理研究所相继成立了城市地理研究室(组)。从此,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城市地理工作者与城市规划部门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一起共同合作,使全国各省市的城市规划顺利编制完成,并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综合水平。随着城市规划工作的深化和国土规划工作在全国普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各级计委和城市建设部门业务工作的基本内容,并在全国省、市、地区

6、和县各级行政区域逐步推开。 以上这些工作都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础。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工作与国家建设密切结合,与行政部门和其它学科紧密合作,从而获得了极大的生命力。以城市规划、国土规划为契机,中国地理学界陆续开展了城市化、城市性质、城市体系、城市历史地理和城市建设与发展政策等方面从专题到区域、从卖践到理论、从点到面的广泛研究,发表大批学术论文与专著3。并通过直接参预规划的编制,城市研究与咨询,确立了地理学在城市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城市地理研究队伍不断增强,高等院校中如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大等建立了城市研究中心。八十年代起,中国城市地理学者还积极参加国际性的城市研究学术交流,

7、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澳大利亚、西德、印度.匈牙利、香港等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有些国际性的城市研究学术会在中国召开,如1983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1985年,月在无锡市召开的由中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城市地理理论讨论会;1988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亚洲城市化国际会议等等。城市地理学已成为中国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界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者除了探求具体城市的发展规律外,同时注意研究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间题,研究城市在一定空间中的地域系统及其形成过程、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向。城市地理学者既研究区域中的城市,也研究城市中的

8、区域。他们在承担的重要研究项目中所采用的空间观念和宏观综合的思想方法在指导我国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作用,并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重视。(一)城市体系 80年代初,结合城市规划工作的深化以及国土规划工作在全国的开展,城市体系的研究也开始得到重视,中国科学院的一些地理研究机构和部分大学地理系最先承担了辽中南(辽宁省南部),京津唐(北京一天津一唐山),苏锡常(苏州一无锡一常州),湘东(湖南省东部),及长春地区等城市体系的研究4。从此,中国地理界广泛投人了不同等级行政区域、各种类型地区的城市体系研究,如宜昌、烟台、济宁、合肥、上海、南京等市以及皖南(安徽省南部)、赣北(江西省北部)、江苏省、上海

9、经济区等以市、省,或比省更大的经济区内的城市体系研究。近年,又开展了县域城镇体系的工作。城市体系的研究成为80年代初期城市地理研究的热点。地理学家研究城市体系,主要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区域规划、国土规划任务。以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为中心内容;从分析区域城市化程度,工业、交通布局,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以及城市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征等方面着手,探讨区域内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影响因素、发展前景,并提出经过选择比较的体系规划方案和模式。 城市体系的理论研究也已起步,近年来涌现出不少关于中国城镇体系”与体系规划理论方面的论文,其中有的论文着重对城市体系的集聚和辐射机制

10、、结构和网络内容以及步骤。流程等程序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也有的在介绍国外城市体系模式的基础上,着重从城市体系的基本定义与概念出发,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适合于我国特点的城市体系级别一数目一规模与对应模式,并进行了验证5。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中国城市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研究,从我国早期城市体系的产生、机制分析、组织结构和基本特征起,按职能、等级规模、地域空间结构这三个基本部分探讨了秦汉以来至解放前中国城市体系的发展与演变,为读者提供了上下几千年中国城市体系的历史线索和若干发展规律。城市体系的研究已在地方政府和城市建设部门制定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建设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田。并在理论探索上有

11、了良好的开端,但总的来说尚有待于深化。(二)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进程6,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因各自的社会制度与经济基础对其社会经济的内容与空间的城市体系结构形式有相当大的影响,因而反映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特点与问题,采取的途径与政策不尽相同。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类型地区,又由于各区原有的基础不同,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各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与问题也不相同。因此,有必要根据各国、各类型区城市化进程的规律与出现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措施与政策。 基于以上思想,80年代初,城市地理学者最先在国内提出需要开展中国城市化的研究。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所属部门的重视。

12、1979年,南京大学地理系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的论文。1983年起该部的科学技术局组织了,若干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的研究,并列为该部“六五”重点研究课题。承担这一课题的有城市地理学者与城市规划学者,他们进行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性回顾与展望对全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分布进行分析,确定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范围;同时选择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北、江苏三省的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上梅、大连两个市与其所属的县作为类型地区进行类型区城市化研究与系统分析,建立城市化发展模型,开展了这些地区的对比研究。这一课题还概括了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五个动力即:国家有计划投资;大城市自身发展与扩散;乡村工业化;外

13、资引进的刺激和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对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及相关的12个问题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这一研究成果完成后,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已被社会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的一些城市的地理学者分别从全国范围研究与城市化有关的各种专题或是对本人长期从事城市研究的地区,特别是其中城市化速度快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进行了有关地区城市化问题的深人研究,并将地区的发展战略与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考虑。他们的研究认为;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农村经济发达的区域,这些地区的经济原以农业为基础,近年来农村的乡镇企业有了迅速发展,农村工业化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

14、因此,城市地区的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同步运行、相互渗透,成为三角洲地区近期城市化进程的新特点。这一观点为研究中国式城市化道路,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考。而农村城镇化的特点、类型、发育机制和模式也成为当前城市化研究的新趋势。 城市化的度量指标是城市化研究需要首先明确的基本问题。由于中国城市人口统计标准的混乱,影响了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正确估量。为此,不少学者结合城市定义的讨论,对城市人口统计的地域单元、人口构成作了详细探讨,提出了城区,市区建成区等不同地域单元、城市非农业人口、亦工亦农人口等常住人口为主的统计标准;同时对城市建制条件、城市规模分类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城市化研究和开展国际

15、对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城市化研究提高了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水平。成为中国城市地理学近年来的重要研究内容。同样也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城市问题的热门题目。1988年由中美两国城市地理学者主持在中国南京召开的“第二届亚洲城市化国际会议”以及中外学者联合编辑出版有关中国城市化的论文集都足以说明城市化问题已是我国近年来宏观研究城市的重要项目,而且已经成为我国与国际同步研究的课题。(三)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 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各物质要素的分布与组合在空间上的反映。中国地理学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主要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讨论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类型、地域结构演变阶段及动因机制和合理模式”。如把城市发展划分为城市膨胀、市区蔓生、向心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城市连绵带的产生等四个演化过程;二是实例分析,通过对全国及个别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探讨其发展规律。城市边缘地带往往是当前城乡矛盾的焦点和郊区城市化的前沿地带,随着城市的扩展和新的城市体制的试行,解决大城市边缘地带的特殊问题已是重要的现实,引起了规划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并将这一地带作为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特殊类型来进行研究。“中国城市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是对我国历史时期以来的城市形态结构进行较为全面研究的初步尝试。文章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