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精选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97993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精选(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精选一、基础积累1给下面黑体的字注音。朱熹()儒家()彷徨()测量()瞭望()丁肇中()2下面各项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格物(推究)致知(使达到)B.齐家(整齐)治国(地方)C.条目(眼睛)儒家(家庭)D.清淡(干净)抽象(大象)3在字下面标“X”指出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横线上改正。不知所措袖手旁观精兵简正肆无忌掸接踵而致情系中华4. 填空: 本文作者是,美籍华裔,家,获得者。 四书指的是、。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出自我国儒家经典之一。丁肇中教授赋予了新的意义,就是。5. 结合课文,细读下面句子,体会其中黑体词语的作用。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

2、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淡而求得。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有判断力。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二、提升演练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淡而求得。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

3、,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了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6所选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论述的?7结合第、两段文字回答: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8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说出传统的中国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今“实验”的区别。9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10读第段文字,在结尾加上一个以“所以”开头的结论性的句子。三、课外阅读我的彩票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