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入户调研情况的报告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97526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扶贫入户调研情况的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准扶贫入户调研情况的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准扶贫入户调研情况的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准扶贫入户调研情况的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准扶贫入户调研情况的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准扶贫入户调研情况的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准扶贫入户调研情况的报告(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准扶贫入户调研情况的报告 个人一对一入户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个人一对一入户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篇一 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是XX县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集高寒、边远、贫困、山区、民族五位一体,气候恶劣、山高坡陡、基础薄弱、产业滞后、群众贫困,全乡辖6个行政村1个村民小组495户855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全乡经济总收入4600万元,农民 人均纯收入86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乡。去年,上高桥乡在市、县的关心指导下,把精准扶贫与区域

2、开发点面结合,建造血式扶贫新格局,在打堡村先行试点,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扶贫资金用活了,群众思想变活了,项目产生了叠加效应、扩大效应,项目实施引起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众多媒体关注,一年来全乡黄牛养殖存栏增加近202头,真正破解了贫困山区产业发展难、群众增收难、资金筹措难的三难问题。 一、产业扶贫就是要走滚动发展之路 202X年初,打堡村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下达了,上级给这个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贫困村下发1万元扶贫款,这却让乡村干部犯了难,怎么发、发给谁、干什么。 以前,财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都是以无偿方式发放给农户,导致群众享受扶贫资金和物资心安理得,产生了严重 的等、靠、要思想

3、,甚至出现攀比、盲求等现象,久而久之,群众自身脱贫致富积极性不高、惰性思想蔓延,扶贫工作陷入了越扶越被动、越扶越落后的怪圈。扶贫资金发到农户手里后,种什么不见什么,养什么也不见什么,最终的致富项目五花八门,成不了气候,甚至会有人把钱挪作他用。听闻100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落在打堡村并初步计划发展养牛后,便有群众三五成群在一起议论,每家能够分到多少钱,还商讨先买牛待资金兑现后将牛卖掉套取四五千块扶贫资金。一霎间,种种舆论四起。 到底是沿袭过去的做法,四平八稳的把资金发下去呢,还是设法破解这一窘境,让上高桥扶贫工作走出一条新路,真正让群众致富。围绕这个主题,乡党委政府及时组织人员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在

4、乡村组三级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并积极向上汇报争取,在市、县指导下,明确了思路、坚定了信心、统一了思想,扶贫要靠产业,产业必须滚动持续发展, 方能走出一条扶真贫、真扶贫之路。 上高桥乡打堡村行政村整村推进规划方案,明确制定扶勤不扶懒、扶先进不扶后进,以勤带懒、以先进带后进的基本思路,以滚雪球模式发展,农户自愿申请,选出适合养母牛的农户作为精准扶贫的点,每头牛补助5000元,2年后繁殖的小牛归农户自己所有,500元本金再传递到另一家农户手中,循环使用,变无偿扶贫资金为滚动发展基金资金,有序扩大覆盖面,力求发挥扶贫资金最大化效益。滚动资金回收后乡统管、村监督、村民小组群众集体议决,用于发展产业、投

5、入公益项目建设。 二、组建龙头企业,有力发挥带动作用 要把这个项目按照滚动发展的模式运作好,缺不了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市委办、市委统战部、县委挂钩帮扶上高桥乡以来,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调研论证、分析研判,帮助上高桥乡理清了产业发展的思路,就是要在扶贫工作 中紧扣精准扶贫,实行区域发展和点面结合滚动发展,以打造种草养畜示范区为目标,采取上游公司闯市场拉动、中游大户提干劲带动、下游小户夯基础撬动三线齐动,坚定不移的发展黄牛生态养殖,闯出一条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路来。 0年,引导成立了第一家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X县区琦鑫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年获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称号,202X年该

6、社发展注册成立了X县区琦鑫农产品生产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琦鑫牌黄牛干巴系列的条码、商标注册、q认证,形成麻辣牛肉、黄牛干巴、卤牛肉、红烧牛肉等系列产品,年生产加工能力50吨,实现产值900余万元,成为全县有名的黄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此后,相继成立了天军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寨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成养殖户与龙头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充分调 动了农户养殖黄牛的积极性,营造了加快黄牛养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202X年带动全乡发展社员10余户,头牛以上的大户40多户,养殖黄牛50余头,流转土地种草600余亩,出栏黄牛000余头,实现产值300余万元,人均增

7、收200元以上,占全县黄牛养殖的1/3以上。 三、想妙计求破解,依靠群众谋发展 方向定了,政策明确了,单有乡村干部了解知晓还不够,如果群众不支持、不参与,再好的政策落不了地,也就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见不到效益,解决不了问题。 乡里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组,研究制定了项目实施的方案、细则,组织乡村组三级干部40余人分为8个工作组进村入户逐户开展宣传动员、政策解释等工作,对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一开始,工作组人员不同程度存在 畏难情绪,工作中群众不理解,唏嘘声、谩骂声、讥讽声、质疑声声声入耳。参加工作的村组干部们的感受是有时候口都说干了,还不得一个好。热情换来的是冷眼,热脸贴

8、的是冷屁股。 打堡村总支书记说。既然定了方向和目标,工作再难也要干,哪怕想尽千方百计、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我们也要把工作做下来。此后,我们多次召开村三委、支部书记、群众代表、村民小组长会议,组织工作人员顶烈日、冒风雨,全体参与工作的党员干部牢牢将党的群众观点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少了一些空对空、多了一些实打实,以实际行动最终获得了群众对我们工作的信任和支持,形成项目开展户户参与、人人支持的局面,为项目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把项目实施好,资金能收回是关键 既然是滚动发展,项目实施得好是 第一个关键,资金收得回来是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志,

9、这是乡村组三级的共识。在多次的办公会上,各级干部紧紧围绕要保证项目实施得好资金收得回来出谋划策,献言献计。 乡里明确了几条措施: 一是争取县畜牧局的支持,在母牛购置、疫病防控、养殖技术培训等方面由县乡落实专人负责,保障农户的牛养得好; 二是把养殖户纳入琦鑫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确保牛能卖得出去,产生得了良好的效益; 三是领导组与打堡村签订目标责任状,提供项目实施的村规民约范文供村民讨论,细化明确村级组织职能、互助组(村民小组长)权利与义务、村民的权利与义务;四是基本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项目实施互助组,村民委员会与互助组以及互助组成员签订打堡村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协议书,互助组与村民签订承包

10、协议,村三委引导全体项目参与 村民讨论通过打堡村实施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村规民约,互助组和农户签订打堡村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发放确认书,对村、互助组和互助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确保项目实施公平、公正、公开,资金回收循环正常运行。 五、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做到公开透明是重点 扶贫资金的兑现和落实是一件大事,为了保证项目运行和资金运作安全,乡政府将项目整体发包给打堡村委会,再由村委会物色精兵强将作为互助组组长,组长负责物色2名互助组成员搭班组成3人相互监督、相互支持的工作互助组,最后由互助组对村民小组成员进行资格审核,将村民委员会承包的项目分包村民,负责项目的发包、项目实施的动态监管以及项目资

11、金的收取,这三个项目运行的关键环节都在上级和群众的全程监督下运行。 为避免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仍然有 少部分群众存在套取资金的幻想,还对项目覆盖的牛实行打耳标、拍照、登记造册等,登记完毕之后在全村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才通过一折通将资金兑现到农户。乡政府还与村签订上高桥乡202X年打堡村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廉政承诺书,确保资金安全、干部廉洁、群众满意。 个人一对一入户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篇二 严湖村有2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1户,农业人口2765人。该村位于XX县区社溪镇北部山区,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推进精准扶贫,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贫困户减少到目前的32户416人。但由于

12、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产业基础脆弱,农民收入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02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7元,只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7元的。分析该村的贫困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弱。一是交通出行不便。通村公路虽在3年前完成硬化,但28个村民小组8条通组公路仅有3条完成硬化,有5个村民小组通汽车困难。二是上学就医困难。该村离圩镇远,且无村完小,三年级以上需到15公里外的蓝田小学就读,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全村目前仅有村级卫生室个,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不全,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很不方便。三是饮水不方便。受地势等自然因素影响,未通自来水,村民取水

13、各自为政,有的从水井里挑水,有的从水井里抽水,也有的从山中引泉水到家,饮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用电通信质量不高。全村虽已全部通电,但因线路老化,供电线路长,电压不稳定,部分大功率电器无法使用。个村民小组中,有5个组未通广播电视,移动通信信号弱,也未通宽带网络,信息较为闭塞。 (二)农田水利设施差,土地产出低。全村共有耕地1884亩,人均耕地亩, 只相当于全省人均亩的%、全国人均亩的。加上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山塘、水渠等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大部分山塘水库等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大部分耕地属中低产田,甚至是望天田。种植结构单一,基本上只种一季水稻,种植

14、效益低。人均山地虽有亩,但多为荒山和残次林,占全村林地0以上;油茶林全部为低产油茶林,产量很低,经济效益差。 (三)群众收入低,居住环境差。就该村整体情况来看,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工、务农两个方面。务农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形成不了规模,基本满足于自给。为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当地政府正着力推进油茶低改,但这些项目由于刚刚起步,带动农户增收的效应还未能发挥,农户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低于国家贫困线的贫困户132户,46人,贫困户数占全村户数的%。 在住房方面,通过近年来的土坯房改造,尽管大多数土坯房改造完毕,但相当一部分农户只是搭起了房屋的框架,无钱装修

15、,生活设施简陋,有的为建房还欠了一屁股债。尚有70户农户仍然无力改造。 (四)增收难度大,脱贫任务重。要改变严湖村的贫困面貌,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一方面,必须有效解决贫困户增收问题。造成该村农户整体收入较低,除了该村土地资源不足、生产条件较差、没有带动群众致富的龙头产业外,与当地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关系。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群众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无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势发展,有的甚至存在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劲头,不思进取,无心脱贫。村里文化生活贫乏,导致村民喜欢聚集打牌,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是非, 创业氛围不浓,致富热情不高。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一般家庭只要有劳动力且身体健康,能出去务工,就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该村目前之所以还有132户计416人没有脱贫,其主要原因在三个方面:一是大病医治拖累所致。很大一部分贫困户是因患重病,医治花费大导致负债累累,陷入贫困。在贫困人口中,有126人身体不健康,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其中有%丧失劳动能力,不仅不能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