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97507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 :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强化诵读,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审美水平。 二、重点难点、重点:涵咏文辞,体味秋的意境。 难点:想像还原,感受自我形象。三、教学方法移情、诵读、讨论、赏析、归纳等方法四、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播放歌曲秋蝉,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内容见导学案三、教学内容一读1.请同学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先教师范读第四段,然后请

2、男女两生分别选读,全班学生齐读第十二段。)思考: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明确:语调要低沉舒缓,渲染出“清”“静”“悲凉”的气氛) 二找2.思考:作者的哪些经历对他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至少找三点)a.三岁丧父,家境贫寒b.十年日本留学,受尽屈辱c.婚姻生活的不幸 d.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归纳:中国文人的传统伤春悲秋;作者的生活经历身世坎坷;当时的社会背景动荡不安;作者的创作风格静的文学。明确;这个点穿插在后面的教学任务中来完成。 三品3.分析文章标题,指出中心语是什么?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明确:秋 北国之秋4.故都的秋景有何特色?请用三个词语简单概括。 明确:清、静、悲凉l 311段包含有五

3、幅图,分组讨论你喜欢哪幅图,说说原因。5.第一幅:请说出表现出色彩的词语。从色彩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什么色调? 这种色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 冷色 冷清、孤独6.第二幅:作者写落蕊有何深意?明确:感悟年近不惑的人生的悲凉、落寞7.第三幅: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的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 明确:文章渲染了一种冷清,寂寞的氛围。8.第四幅:在都市闲人的问答中,作者感叹什么?明确:人到中年,人生无再少的落寞和感伤9.第五幅:从秋枣图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明确:淡淡的喜悦,对故都秋景的热爱与眷念。10.在文章的背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4、从哪些内容你可看出来? 明确:忧郁、善感、落寞、悲伤、沉静、坚强等。(开放性问题,只要分析言之有理就可。)11探讨:秋天的郁达夫,他仅仅就是在写自然之秋吗?明确:一曲悲秋的颂歌 自然、人生、社会之秋四小结1.用几个数字总结本堂课内容。一个中心语 三个特点四步解读法五幅秋景2.从这些秋声秋色中我们感受到了秋的意境,更看到了一个落寞的知识分子的身影,从他对秋的眷恋、陶醉中,我们可以读出他内心的追求,此时此刻,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和颠沛流离之后的郁达夫,他正企求内心的安宁和清静。其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每个人也都需要这份宁静 。 五课堂反馈1写有关秋的四个名句,并赏析它们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2拓展训练(1)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 (2)文人眼中的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