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动倾向性谈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974441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运动倾向性谈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运动倾向性谈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运动倾向性谈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运动倾向性谈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运动倾向性谈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运动倾向性谈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运动倾向性谈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摘要:根据学生体育兴趣倾向性的特征进行选项和分层教学,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和培养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终身体育观,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追求的终级目标。关键词:体育兴趣;运动倾向性;中职体育;选项教学;分层教学;终身体育观一、前言体育兴趣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源泉。体育兴趣具有倾向性的特征,如何通过运动倾向性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学生学好或掌握运动技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将体育锻炼作为健康人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人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使命。本文着重探讨如何根

2、据中职学生运动倾向性特征对学校体育进行选项和分层教学,从而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三、体育兴趣与运动倾向性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兴趣是指人的大脑皮质的不同部分在不同的刺激作用下形成特殊神经联系,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优先地指向该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既可能是持久不变的,也可能是变化无常的,持久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都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也曾经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体育兴趣,是指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成为推动一个人积极地去认识或从事体育运动的一种内在动力。体育兴趣

3、首先具有广泛性特征,它是一个人运动兴趣范围的大小或丰富性程度,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有的人运动兴趣十分广泛,对能接触的运动项目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而有的人却十分狭窄,只对少数甚至个别运动项目有兴趣。其次,体育兴趣又具有倾向性特征。由于体育兴趣倾向性的不同,造成人与人之间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很大的差别。根据从小接触的体育熏陶和客观条件不同,有的人对篮球运动感兴趣,有的人则对羽毛球运动感兴趣,甚至有的人对跑步感兴趣;又比如南方人生活在湖泊海边,从小喜欢在水中嬉戏,水上项目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北方的学生从小在雪地中玩耍,冰雪运动则成为他们的特长,这就是客观条件形成的运动倾向。因此在体育兴趣方面存在的差

4、异,就导致了个人的运动倾向性的不同。四、中职生运动倾向性的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体育兴趣具有广泛性特征,对所有接触的运动项目都有跃跃欲试的心理,但运动兴趣的稳定性不够,处于分化阶段。进入高中阶段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中考失利者,学习没有自信,加上独生子女又较多,从小就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生理上正处于人体生长发育高峰期,但在心理上却未成熟,心理情绪变化波动较大,自律和自控能力还比较薄弱。职一、职二年级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仍有上升趋势,很多中职学校在三年级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实习或者寻找就业单位,学生就没有系统的参加学校体育教育了,部分学生随着中职学业的结束,接受课堂体育教育有计划的体育锻炼亦告

5、终止。在职三面临就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下体育兴趣出现停滞和下降趋势,有的学生仍然喜欢体育,有的学生却对体育毫无兴趣。如此一来,导致许多学生不再有目的的参加体育锻炼,所以在中职一年级就应该根据学生个人运动兴趣分化和运动倾向性不同的特点,通过体育教师经常不断地引导和讲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在明确目的、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其对体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五、运动倾向性影响中职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倡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我们应根据有利于学生兴趣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作为学校体育除了传授基本知识、基

6、本技能、基本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体育锻炼习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体育认知素质、体育行为素质的培养问题以外。再有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把锻炼身体与他们所学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结合起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为自觉锻炼打下基础。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实践中,感悟到健康的价值,掌握和运用这些基本技能和技术,逐渐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是有效教学的目的。体育兴趣的差异,导致运动倾向性的不同,体育兴趣决定运动倾向性,运动倾向性影响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在中职体育学习阶段如何运用运动倾向性使之初步形成专一的运动兴趣,巩固和发展其

7、对体育持久的兴趣,引导和培养中职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其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是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六、运动倾向性与中职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关系(一)运动倾向性决定中职体育宜采用选项教学兴趣决定学生的运动倾向,而运动倾向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中职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层次和部分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如果这一关键的阶段不能有效形成稳定的运动兴趣,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兴趣没有得到巩固,必然会成为学生今后融入社会体育的障碍,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尽可能满足学生运动倾向性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不同运动项目的选择,而选项教学的开展能极大的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差异。目前不少中职学校体育设施

8、的发展远远滞后于教学的需求,场地器材甚至是师资力量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只能开展田径、篮球、乒乓球、跳绳等项目,一些学生喜欢的如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羽毛球等项目不能开展,无法满足学生对运动项目多样性的选择,因此大大打击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中职学校除了加大投入提高硬件设施以外,在教材的选择上还可以考虑选项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原则。而选择与专业相结合的教材内容和方法,进行职业所必须的身体基本活动素质和专项力量训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对提高职业竞争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国防保安专业可以在教材选择上,多安排些与国防和安保有关的军体拳、散打、拳击、队列训练等内容;学前教育专业可

9、安排些游戏、攀爬、幼儿体操编排、幼儿体育舞蹈、幼儿形体、幼儿健身操等适合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材;现代电工专业可安排攀登、爬越等方面的教材;烹调专业由于要经常掂勺、切菜,可以多安排哑铃操、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发展上肢手臂力量方面的教材等等。如此一来,在完成一般身体素质发展的同时,还适应了专业特点的发展和需要,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满足了学生对运动倾向性的需求,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二)实施分层教学更能提高教学效果当前中职学生身体素质差异较大,有少部分学生在初中曾经是学校的体育尖子,其他大部分学生相对而言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弱,运动技术水平差距也参差不齐,再加上中职

10、学生往往是来源于不同的学校,甚至是地域相距较大的不同地区,故对运动项目的倾向性以及运动技术掌握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的体育教学,通常都采用班级授课制,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运动倾向、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仍然采取传统教法,只用一种教学方法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待全体学生,不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区别对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就提不起任何兴趣。体育分层教学是根据大纲和教材的总体目标,根据教学班内不同类型的教学对象,按相关影响因素分成

11、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练习方法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并在不同层次的起点上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从而使全体学生分别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达到提升体质、完成教学任务的最终目的。正确把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理念,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分层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很好的一个教学方法和手段。七、结论与建议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中职学校培养的目标主要是社会需要的具有鲜明

12、特点的复合型劳动者,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层次和部分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应根据中职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倾向性特征,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巩固和发展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之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建议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增加体育设施、场地器材的投入,选派体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建议二,将选项和分层教学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之中,在体育选项教学实施的同时进行分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形成专一的运动兴趣,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建议三,中职学生课业负担相对普通高中要轻,学生自我安排的课余时间较充裕,学校应广泛开展各种体育选修课、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建立各类学生喜爱的运动队和体育社团,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运动兴趣的倾向性选择适宜的体育活动,诸如此类的体育延伸性活动的开展对体育教学的选项和分层教学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3 郭东岐等.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201102期.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