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964216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放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开放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开放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开放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放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放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入希望与挑战共存的新世纪之际,人们不得不思考:教育应该为新世纪培养怎样的人才?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的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学生创造的信心和勇气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

2、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例如“你的想法真妙!”“你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谁还有更多的更好的解法?”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思维的火花。当学生小有成绩时,辅以表扬,使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二、营造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

3、愉快、活跃的气氛,才能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创新。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我不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是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然后提出问题:1、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2、量一量:用尺子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每一条边的长度,分别记在长方形、正方形的每一条边上。3、比一比:用三角板的直角跟正方形、长方形的每一个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自主地操作及进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又如,在学生量完长方形、正方形的每一条边的长

4、度,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后,我又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不用尺子量就可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呢?”于是有些同学想到了用图形对折的方法能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这样就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极力避免给学生造成害怕因素的心理压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及自由的环境。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新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跨世纪的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然后能自强,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三、开

5、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创设动手的机会和空间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汲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一些创造性的任务。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扩展思维,并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后,我让学生用七巧板中的两个小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除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外,我还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建议学生用七巧板拼出自已喜欢的动物或图案,并经常表扬取得劳动成果的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造发明的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美国的一位中学教师对他的中国学生说:“一定要知道有两件事情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是要知道通过何种方法去获取人们建立起来的知识,再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的创新的能力。”所以,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走出当今教育的困境,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