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上大工匠读后感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1960118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路上大工匠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创新路上大工匠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创新路上大工匠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创新路上大工匠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路上大工匠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路上大工匠读后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路上大工匠读后感现在我们提到“工匠精神”,联想到的要么是传统小农经济时代的能工巧 匠,要么是工业化时代的高技能工人,乃至以一个寿司、一块豆腐的祖传手艺 作为工匠精神之体现。但顾骏认为,寄托着助推中国整体国力大跃升的工匠和 工匠精神,必须有高立意、大境界,必须超越单纯经济学视野,而聚焦于中国 在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中的长远定位:新时代呼唤的工匠和工匠精神必须服务 于从根本上改变刻写在苹果手机背后的美国设计、中国组装”的局面,创新 而不只是守成,想象而不只是经验,动脑而不只是动手,思想而不只是技能, 才是中国当下乃至未来需要的大工匠。把书中的科研人员誉为大工匠”,意在 表达对中国未来发展所面临的

2、挑战、所急需的人才和仍然有待破题的创新体制 建设之有限理解、无限期待。这些人懂理论、有技术、能思想、会管理,最重 要的共同标志是拿出了得到行业认可的产品包括专利。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 只会精工细作的匠人,也不是历史上只会坐而论道的书生,不是专为解决细节 问题而生的程序猿”,也不是有所发现但只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书匠”,而 是将眼光瞄准人类未来,关注世界大格局,把握自己所在领域的大方向,探寻 技术发展的新路径,并成功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在产学 研”全流程中融为一体,达到文理相通的新型科学家和工程师。所以他们是名 副其实的能把对世界的想象变成现实的大工匠。据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3、院长、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郭毅可介 绍,中国人对英国人有刻板的印象,好像他们就知道赚钱,即所谓的商业民 族”。其实,英国人毕业后找工作,最好的学生未必去银行,主要还是在大学 里。在大学任教,挣钱并不多,各国差不多都如此。但在英国,人们几乎已经 形成共识:在大学里搞研究,不但好玩,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别人付钱我来 玩的职业”。郭毅可说,英国社会对大学的认识,同欧洲传统有关。在中世纪,艺术 家、科学家等从事文化活动的人,得到贵族或教会资助,不用考虑作品或成果 赚不赚钱”的问题,而贵族对人类创造抱有尊重的态度,不以稻粱谋”为 念。因此,在英国,科学代表一种craft(手艺),科学家就是所谓的“工匠”,

4、 跟画家、作曲家、诗人、木工同属一类人。诗歌要写得漂亮,画面也要漂亮, 科学家发现或制作好玩的东西,也要漂亮,爱因斯坦称自己的相对论方程式 E=mc2 很漂亮”,就是这个道理。创新是人的本能,也是科学家和其他一切 工匠或手艺人”的本能。而本文开头出现的上海大学的无人艇,其背后团队,正是这样一群工 匠”。在书中,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罗均以生动的笔法向读者 介绍了这群“工匠”。上海大学重点开发无人艇完全属于机缘凑巧: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对安保 有特殊要求,当时学院谢少荣教授承接了世博会期间对黄浦江进行江底扫测的 科研项目。世博园区坐落在黄浦江两岸,需要确保河道不出现蛙人”之类的安全

5、隐 患。说到安全,最可靠的是封江”,但对于黄浦江这样运输繁忙的水道来说, 会展期间长达半年的彻底封江,经济代价太大。采用有人驾驶的巡逻船,可以 做到水面上方的监测,但对水下浑浊水域中的目标,辨析能力极低,更不用说 排除水下安全隐患了。上海大学提出的方案是采用体积有限、可以携带潜水器的扫测艇,用声呐 探测水下情况,发现问题时,及时派遣水下机器人作相应处理。世博会举办的一百八十四天中,上大的扫测艇每天穿梭在黄浦江中,为世 博会举办期间的水下安保,提供了详细的数据支撑,为保障世博会成功举办, 作出了贡献。这也引起了上海海事局的注意。海事局的职责之一是对中国所有 领海进行海图测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

6、海图之重要犹如地图,没有精准的 海图,巨轮寸步难行。然而测绘海图远比地图困难。中国有海岸线一万八千多 公里,靠人工测量,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要利用海测船来测绘,又受安全 航行深度所限,无法近岸测绘。所以多年来,一直未能制成精确的岸线海图。海图上有空白不只是航海界的技术问题,更具有国际政治的内涵。自古以 来,南海岛礁就是中国领土,尽快把岛礁周围的数据精确测绘出来,实乃国 之大事”。既然其他方法都不行,那就只有发展无人测绘船,一旦成功,完成了 岸线的精确测绘,一则可以填补国家空白,二则未来商机巨大。于是,双方达 成合作意向,上海大学无人艇出海了。在世界上,相比无人机,无人艇是后起之秀”。在上海大

7、学,无人艇团队 也称得上后起之秀”,不仅因为团队组建时间不长,还因为团队成员以年轻人 居多。整个团队有三十多名教师,加上硕士、博士研究生,一共有一百多人, 其中年龄最大的是“70后,大部分是“80后”,有八个是“90后”。无人艇 名为精海号”,团队则自诩为“精海人”。“精海”既有精卫填海的意思,体现 上海大学工匠矢志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情怀,也有精确执行海上作业的意思。 面对集中了团队心血和智慧的无人艇,小伙子们爱心满满,戏称自己为“精海 爸爸。好多人觉得机器人冷冰冰的,其实无人艇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物,人类的 创新转化成了机器的灵性。随着机器人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家不 知不觉地就把它当

8、成孩子,慢慢融合在一起了。无人艇需要技术创新,这已属 不易,而要从技术成功进一步实现工程应用,还有遥远距离需要克服。精海爸 爸”一年在海上考察的时间大概有六个月。船厂的人很感慨,说团队真不容 易,虽然是硕士或博士,但干的是民工的活。工程师不是科学家,要在最贴近 实际的状态下,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海上作业危险性大,各种情况不可预 知,还要带着贵重仪器进行调试,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年轻的工程师们乐在 其中,因为创新最能体现个人的价值。最能反映年轻人心态和情趣的是双体无人艇“小白”,模样呆萌可爱,几乎 全由“90后”承担设计。小白”正式立项是2015年6月,但必须在11月工 博会上展出,这是极大的挑战。为了确保小白”如期完成,团队全体后期人 员包括设计和制作人员,都窝在船厂里。研发人员干着木模工的活,因为只有 知道工艺,才能有更好的设计思路。团队齐心协力,终于赶在预定时间内让 “小白”登上展台,驶入海洋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正是这些“大工匠”,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各 个领域占得先机,让中国立于不败之地。“非大时代无以孕育大工匠,非大工匠 无以催生大时代”,所以,顾骏表示,这本书的意旨所归不在于展示个人,不在 于展示某个大学校园中的小群体,而在于力图为支撑起这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 大国身姿的无数中国大工匠树一组象征,立一尊群雕,谱一串音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