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特色建筑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95753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特色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州特色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州特色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州特色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州特色建筑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特色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特色建筑(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民居(P6976)1.西关大屋西关大屋,俗称古老大屋,是中国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 居,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大部分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要分布 在多宝路、宝华路、龙津路西、上下九路等地。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 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但现已不复 存在。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南至三连直街,东至龙津西路,西至西关上支涌,北至逢源沙地一巷.清末至民国初年西 关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到细部装饰等都有浓厚的广州地方 特色和风格,其规模较大的建筑被称为“西

2、关大屋”.一般每座大屋面积400 平方米,从入门 起设有门厅、天井、轿房、神厅、内房、房厅,还有青云巷、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内 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风和满州花窗,门前有水磨青砖石墙、矮角门、趟龙门、 回字门廊等.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独特的结构又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1993 年 8 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构成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 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 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 上

3、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 间等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庭院 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 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种功用。门面装修与竹筒屋相同。 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讲究,陈设家具、灯具、 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名贵的红木家具 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门廊装饰西关大屋的门廊

4、装修,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角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趟栊是一 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 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 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 闩扣门,以防盗贼.门厅门厅(门官厅)中设天宫和土地神仕,其后有中门四扇,平时不开,只有乘轿贵客来访 才开,以示隆重迎接。仅留左右两门出入,使路人看不见门内情景。轿厅是供乘轿客人及主 人出入停轿之所。大厅大厅是大屋的主体建筑,面积最大,屋脊最高。整座大厅红栋(主梁油红漆黑桷(木角油黑色)

5、白瓦(衬瓦涂以白色),宽敞宏大.为使大厅更加明亮,屋顶错落装以明瓦即玻 璃瓦.门面装饰 西关大屋的门面装设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等门扇。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 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 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小画舫斋小画舫斋位于荔枝湾上,建成于1902年(清光绪壬寅年),是一座环形园林式的西关 大屋,四周为楼房,中间是花园,楼房精致典雅,花园花木茂盛,整体结构别具浓郁 小画舫斋图册(12张)的岭南建筑韵味正门在三连直街,南向:后门在逢源大街,北向。口额石刻清末书法家苏若 湖所书“小画舫斋四字。小画舫斋整座建筑为

6、白花岗石脚、水磨东莞青砖”精砌墙壁,平滑洁 亮。正门进门是一座玲拢剔透的木雕通花套石刻红花玻璃大屏风。屏风后面是门厅,前 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廊,长廊中建有一座名叫“诗境亭”的半边亭。西边是“船厅,呈画舫 形,小画舫斋因此得名。还有阮元题书的“白塘红荔泮塘西”木刻横额。朝荔湾涌一侧全部是蚀 刻蓝玻璃满洲窗。北面有供奉黄家先祖的坐北向南的“家庙”(祖先庙)。2。旧式洋楼(P6669)3. 广州骑楼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广州骑楼 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 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

7、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 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广州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 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最为壮观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 中的代表。简介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 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其设计建 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 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

8、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 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 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起源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 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 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更有观点认为,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已经可以 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 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 四、十五条款中。1918年,广州设立市

9、政公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 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如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 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广州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基本维持 旧有格局,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骑楼建设大大减少这一时期建设的骑楼街主要有越华 路和豪贤路。这个时期的骑楼街建筑在体量、风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与上世纪20至40年 代的骑楼街有明显差异:沿街建筑多为住宅,首层为商店,商业功能较弱,服务范围仅限于街 坊;建筑多为79层(2230米),街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 现代主义建

10、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街 道景观比较单一。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大增加,老 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这一时期广州基本没有兴建新的完整的骑楼 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骑楼街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旧骑楼,建设新骑楼。但由于不是整条街 道实施整体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骑楼交错并列的景象,如万福路、大南路、龙津路 长堤大马路等。此外,老城区道路的拓宽改造也对一些骑楼街造成了破坏如人民路高架桥 的建设对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骑楼街风貌的影响:解放路、中山路拓宽和人民桥、内环路的 建设拆除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

11、山六路、六二三路和洪福路的传统骑楼街.特色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 4 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 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 雕。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 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 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 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 顶.东山骑楼形成年代

12、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 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 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各种风格的骑楼有:仿哥特式例子:爱群大厦、北京路新华书店。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中国传统式例子: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广州起义路等也有少数剩余. 现代式现代式骑楼大多建于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的骑楼 有很大差别,显得简洁明快、趋于实用主义。二. 广州沙面地理位置及历史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英、法侵略者凭

13、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按一 亩地一千五百钱地所谓租界费,强迫两广总督租借沙面。侵略者挖了一道河涌把沙面和沙基 分开,雇工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成沙面岛。沙面东面1/5为法租界,约66亩以西4/5 为英租界,约264亩。规定沿沙面河涌宽90英尺,贴近沙面的45英尺范围属于沙面租界。 中国船只不能停泊。至19世纪末,沙面租界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各种公共设施的独立于广州 城的城区。租界内各种权力则由英法驻广州领事直接控制.租界规划沙面租界形成后,英、法侵略者开始在沙面兴建各种建筑物。它以一条贯通东西的主王道辅 以几条南北纵横的次干道,将沙面(约22万平方米)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2个

14、区,其中道 路与绿化带占了相当大的面积英、法两国在岛内分设领事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 医院、酒店和主宅,另外还有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 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1946年10月,国民政府颁布收回沙面租界为本市辖区令,正式收回租界,划 沙面成为广州市的一个辖区。建筑风格沙面的建筑多数是19 世纪末期建造的。主要有领事馆一类的政治性建筑,教堂、学校一 类的文化性建筑,银行、洋行一类的商务办公建筑 沙面的建筑基本属于西欧的形式和风格, 它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总体以

15、英式和法式为主的西方古典建筑群此外,还有哥特式、新古典式 等形状、风格各异的建筑。1996年沙面的建筑群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面露德圣母堂沙面露德圣母堂是位于中国广州市区沙面岛上的一座小型天主教堂。该教堂建于1889 年,位于面积仅有60亩的广州法租界内,为侨民服务。奉露德圣母为该堂主保。入口处仿 哥特式。沙面露德圣母堂坐落在广州市沙面同仁路22号(今沙面大街14号),原是法国驻穗领 事馆的教友过宗教生活而设立的,创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占地面积839。75平方 米。因该堂花园南连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德圣母像而得名。广州沙面天主教露德圣母堂在 1996 年 11 月广州沙面建筑群

16、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堂为其中 的建筑物.建国前,本堂神父多由外籍传教士担任,中国籍神父在此任职较少.建国前夕由中 国神父陈惠民任本堂神父。1951年后,林秉良神父任本堂神父“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教务活动。1982年12 月8日经过过修缮后重新开放,刘灵司神父任本堂神父。三. 陈家书院座落在广州中山七路尾段,有一座集书院与祠堂两种功能于一身的建筑物,这就是岭南民间 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州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陈氏书院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 894年) 。 100多年来,历尽劫难。其中最大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那时陈家祠曾遭受驻兵扎营的破坏.1940年-1941 年曾进驻了一 个日伪特务连。他们对陈家祠肆意破坏、盗窃变卖、长久不修等种种摧残:把神龛四周极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