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类型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195563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课程类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课程类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课程类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课程类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课程类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程类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类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基本类型与模式研究成都市武侯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王晓林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基本类型与模式的研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研究的核心内容,这项研究的基本思想是希望超脱于具体的教材和具体软件,分析、研究、梳理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类型和模式,从而形成一套在较长时期内,能够直接指导教师分析、研究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意见。一、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探讨的关系虽然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开展了近二十年,但是其教学与课程特征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多年来,许多教师往往直接搬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信息技术还不普及,教学内容还比较单一的情况下,

2、这种作法还基本能够应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上的普及,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方式日趋多样化、复杂化,致使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情况和背景变得十分复杂,信息技术成为一门十分难“教”的学科,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般说,课程建设与一套具体的教材的形成应该有比较紧密的联系,甚至把课程建设简单理解为教材建设,简化为编写一套好教材。但是,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教材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控制、指导力度远不如其它学科教材作用那么强。其他学科的教材所含信息,能够包罗本学科的许多内容,一般说,离开教材是很难进行教学的。但是,信息技术的教学则不

3、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除少数内容与小学“自然”或“科学”比较相似,其他内容都是以具体的应用软件(如WORD等)为背景开展教学。这种教学中活动中,只有教材,没有软件环境是不能开展教学的;而离开教材,直接依赖软件环境,却可以维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不能把课程建设简化为教材建设,而且应该超脱于教材,结合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开展课程建设的研究。根据我们长期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基于软、硬件环境特征和学生认知规律,科学的研究教学模式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二、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概述进入本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认真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特点,并结合人们学习、掌握信息

4、技术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类型进行了下面这样的分类。 科普知识类设备使用常识类操作系统类教学应用软件基础功能教学强制性操作训练类密切整合其他学科知识的任务类教学需要独立进行教学的内容可整合于应用软件教学中全新软件基本教学内容后继软件基本教学内容键盘训练教学应用软件综合应用教学汉字输入教学虽然都是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因为内容的不同,所需采取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内容,如果放在不同的时段进行教学,所使用的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异。就是说,教学内容与需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三、信息技术教学类型与模式的分析与教学建议把信息技术教学按照上述七种类型进

5、行分类的立足点是: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人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般规律;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特点和意义。这七种教学类型不可能进行截然划分,因为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内容是交叉进行的,因此,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应该灵活处理。从总体来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其一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概念、基本常识和设备使用一般规则;其二是各种硬、软件构成的信息环境的驾驭能力,以及利用这些环境获取、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前者与小学的自然、科学等教学比较相似;后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既有很强的技术,直接的社会服务性,又含有信息素养的形成的任务。它面对的是广泛的应用软件和与之对应的环境。就其具体内容来说,会随时

6、代的变化而变化,稳定性很差,但就其特征来说,不仅软件之间有许多共性,而且软件的发展又有一定的前后兼容性和独立特征,因此,教学模式既有阶段特征,又有长期稳定的共性。下面就七种教学类型的教学方法或模式进行分析。 (一)科普知识类1、 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知识与概念(2) 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与发展(3) 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方式、特征和作用(4) 计算机病毒知识与概念、病毒防范的概念2、 教学方式(1) 多媒体演播:充分利用关于信息、信息技术发展历史的视频资料,设备解剖、组装的视频资料等,一边演讲,一边看视频资料,提高可视性和效率。(2) 现场操作示范:能够使用实物进行教学的内容,尽量使用

7、实物进行现场示范。例如:硬盘、光盘、光盘驱动器、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等教学,可以利用旧设备,采取摆“超市”那样进行直接接触教学。(3) 参观访问:可以带来学生到大学、科研单位参观大型计算机,带领学生参观计算机创配生产线,甚至到“电脑城”参观各种样式的计算机和各种外部设备。(4) 科学小故事:收集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人物、事件的故事给学生介绍。(5) 师生互动交谈:你所看到的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式、对学习生活、建设所带来的变革。(6) 叙述与讲解方式:小学阶段对名称概念一般不进行严格定义式描述,以举例加概括方式进行渗透。采取类比、比喻、拟人等方式进行描述。3、 教学阶段和时间安排这部分内容往往叙述于教

8、材的第一册,但是这个阶段学生年纪比较小,抽象接受这方面知识是有困难的,因此,可以把这方面知识进行分段处理。在教学描述方式上,也应该采取分层处理的办法。在进行分段处理时,我们应该注意这样的原则: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以当前需求为依据确定当前教学内容。采取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的方式。例如,我们在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时,在年级较低的情况下,只引导学生认识能够直接看到、模到的设备,不要介绍诸如硬盘、内存等东西。在年级较高阶段时,再介绍相对隐蔽、抽象的设备。在介绍“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时,没有不要把所有输入设备都介绍给学生,应该以最常用的输入设备为主,进行介绍,而且应该直接演示输入、输出过程现象,

9、使学生不仅知道设备名称、概念,而且直观体验、认识信息是怎样输出、输入的,输入、输出的什么东西。(二)设备使用常识类1、 教学内容(1) 设备使用规则:本部分内容往往对所在机房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常规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没有实际指导意义,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环境,设计自己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2) 行为规范与良好习惯培养:包括对公共财产的爱护,对环境和资源的爱护等内容。(3) 信息、信息环境道德规范的介绍:包括互联网环境下的有关道德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教育。2、 教学方式(1) 可用多媒体视频资源演示典型操作问题。对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方式与正确方式进行对比演示,进行纠正或组织讨论。(2)

10、根据机房环境的实际情况,设计简单任务,完成指定操作。由于各机房软、硬件环境差异很大,往往教材上叙述的操作要求与实际环境不符,因此,不能硬搬教材内容进行训练。随着环境不断优化,教材叙述的操作规则往往落后与实际,因此教材这部分内容只能够起到引导我们注意这方面问题的作用。同时还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学校的计算机环境与家中的计算机设备的差异,因此在使用操作上可能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学校几乎不存在“关机、开机”的可能性)。(三)操作系统类教学虽然操作系统也是一种软件,但是它的应用环境和需求与常规应用软件有很大差异,而且所涉及的范围太宽,许多内容一般人很少涉及,因此许多内容只能作为技术资料进行记载,而不便

11、列入教材内容。即使是常用部分的内容,也难以形成像WORD、PPT那样的任务和作品,因此完全独立进行操作系统的教学往往因缺乏真实有趣的任务而感到抽象和无聊,所以至少在小学阶段不主张完全独立的进行操作系统的教学。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正确处理磁盘文件信息,因此,操作系统的核心学习内容放在磁盘文件操作上。从内容和教学方式来看,操作系统的教学可以描述成这样的结构鼠标操作/窗口/桌面/任务栏等界面操作文件/文件名等概念和部分规则整合在应用软件教学中进行的内容文件位置/路径(初步)操作系统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下的各种文件操作/文件名规则/相关界面操作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环境/系统设置系

12、统自带的部分软件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的教学结构顺序举例。1、 鼠标操作教学建议基本思路:把认识鼠标、操作方法、操作效果、桌面、打开软件结合举行,采取学生探究、发现、归纳的方法。l 鼠标认识、鼠标操作、桌面认识结合进行鼠标操作与其效果不应该分离进行。不提倡不开机情况下进行纯粹的鼠标认识和击键操作。开始学习鼠标操作时,严格地说,系统还处于“桌面”状态,打开任何一个软件都与鼠标操作有关,因此,那种一开始就使用游戏软件训练鼠标的做法,从认知顺序来讲,是说不通的。我们认为,最初的鼠标操作,就应该以桌面对象为鼠标操作对象,至少可以进行“选中”、“拖动”和“双击”的操作。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桌面对象是可以

13、移动、可操作的。l 鼠标操作规则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观察、归纳进行教学,不要全部采取直接叙述方式进行介绍。l 后一步鼠标操作可以该从“开始”菜单打开其它程序的操作结合进行。这时必须注意如何打开二级、乃至三级菜单选项的操作。l 鼠标的熟练操作可以结合“纸牌”等游戏进行。也可以选择专门进行鼠标训练的软件开展训练。2、 磁盘文件操作的教学整体教学思路:以一个应用软件为主线,采取渗透式与独立方式相结合开展教学。下面是以“画图”为主线开展教学的例子。第一阶段:(渗透方式)初学“画图”,文件不存盘。本阶段主要突出“画图”软件的教学,由于作品还没有保存的价值,因此存盘的需求还不明显。第二阶段:(渗透方式)

14、进一步学“画图”,提出存盘的需求,产生“文件”、“文件名”的需求和概念,介绍文件名的取法,引入最简单的存盘操作。本阶段只在当前位置进行存盘。对文件命名时暂时只用默认扩展名,回避“扩展名”。第三阶段:(独立方式)提出要求,希望直接看看我的作品保存在哪里,引入“我的电脑”的教学,认识磁盘、文件夹、文件、简单路径操作,并能够看到过去存盘的文件和位置。第四阶段:(渗透方式)返回“画图”教学,提出任务:给自己的文件安个“新”家(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利用“画图”的“另存为”窗口,新建自己的文件夹,在新文件夹下存盘第五阶段:(渗透方式)在“画图”中,学会选择其他磁盘,进入其他文件夹进行存盘的操作。第六阶段:

15、(独立方式)提出任务:需要整理自己的作品,希望把自己作品放在一个文件夹中,学习在“我的电脑”中进行文件复制、移动、删除的操作。(四) 应用软件基础功能教学这里所说的应用软件指:Offiec系统中几个主要成员、Windows中的“画图”、互联网等内容,以及可能涉及到的工具软件,这些内容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相当大的比例。虽然各种软件有独立的功能、目的和界面,但是,现代基于Windows风格的许多软件在不同层次上都有许多共性、相同或近似的概念,掌握一定软件应用经验后,后继软件可以通过对比、探索、试验,结合教材,举一反三进行学习,因此我们认为,虽然信息技术可能涉及到层出不穷的应用软件,但是,并不是每个软件都必须从头学起。所以在教学应用软件教学时,不应该都采取同样的模式,应该考虑学生当时已经具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我们把第一次学习的那个应用软件称为“基础软件”,随后学习的称为“后继软件”。1、基础软件全新内容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的应用软件往往就是“画图”。在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界面、工具箱、下拉菜单等都是全新东西。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这些内容全部介绍后再进行应用实践,下面以第一次课为例描述如下:用任务引入软件启动,宏观界面认识工具,菜单初步认识设置简单任务进行尝试 (1) 用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