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周清明节发言稿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95536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周清明节发言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八周清明节发言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八周清明节发言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八周清明节发言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八周清明节发言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周清明节发言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周清明节参考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教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们先一起来分享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本人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策害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患,流亡出走。只有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跟随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为救重耳,从本人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确实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们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立即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但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

2、身去请。但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因此,有人出了个主意,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本人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觉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假设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

3、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冷的食物。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后,他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特别思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

4、串起来,插在门上,呼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盛大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年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纪念。 说到这里,大家也明白了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确实是本周末马上到来的“清明节”的的一些感悟。 从某种程度上说,清明节也是人性美妙的一种表现,由于它寄予着对祖先和亲人的思念。人们把祭祀祖先与中华民族注重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截了当联络起来,认为清明节表达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认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的感恩节。清明节

5、祭祖扫墓、追念祖先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入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开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而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所以,祭祖怀思,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陶冶和妨碍活着的人,它是对逝者的道德观、价值观的一次重新评判,让我们把伟人、名人及对社会作出奉献的人们世世代代铭记在心,以清明这个节日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缅怀和仰慕之心。 但是,清明也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所谓“清明祭扫各纷然”,事实上“祭扫”并非清明的一项主流的活动,真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

6、价值的是“踏青”、“折柳”、“拔河”、“蹴鞠”、“放风筝”和“荡秋千”等重要内容。 “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这首唐朝羊士谔所写的诗,诗情画意般地歌咏了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走出家门,到青山远村折柳、踏青的情景。宋代文人李弥大有一首诗写道:“蒙蒙细雨网春晖,南阳清明二月时。细草养泥留燕子,好花藏蜜待蜂儿”。这里,作者一反唐代诗人杜牧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郁闷情绪,为我们编织了一幅活力盎然的画卷,诚可谓心境好、风光新,一派鸟语花香!踏青春游所以是必不可少,但大文豪苏轼却显得格外平复。他在东栏梨花的诗里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处几清明”。他告诉我们,这美妙的光阴所以是令人沉醉的,但人生几何,切莫由于沉湎于此而不记得珍惜光阴。 难怪有位民俗学家如此定义清明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可谓简明扼要,又不乏全面准确。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浦外尽管是一所外国语学校,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今后你身在何方,都不能不记得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及其精华所在。 感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