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煤矿采区初步设计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952251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 页数:112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煤矿采区初步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煤矿采区初步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煤矿采区初步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煤矿采区初步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煤矿采区初步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煤矿采区初步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煤矿采区初步设计(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前言第一章 矿井概况第二章 采区地质情况第三章 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第四章 采区方案设计第五章 采煤工艺第六章 采区生产系统第七章 车场设计第八章 安全技术措施第九章 采区技术经济指标附图及参考文献如需图纸,QQ153893706前 言本设计是根据义煤集团跃进煤矿的原有地质资料进行编写的,设计中的一些重要数据和图表都是以跃进煤矿原有资料为准,严格按照毕业设计大纲和指导老师的规定进行设计。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和矿井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及性质,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并综合考虑到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使设计既符合宏观政策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

2、。设计主要分为九部分,设计在结构上以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为主线,力求在阐明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矿井设计的主要技术问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己不断努力,力求使设计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实践性,符合毕业设计大纲和指导老师的要求。最终圆满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在本次设计中得到了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同学的热心帮助,特别是在薛主任,刘老师等老师的亲身指导下,更使我受益匪浅,在此我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人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加之时间仓促,在设计中难免会出现错漏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并再次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 刘 会 强2007-12-20第一章 矿井概况11 井田位置、范围、自然地理及

3、交通条件111 井田位置、范围跃进煤矿位于义马市南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1150371115615,北纬343900344313。西部与千秋矿相邻,浅部以F3-3断层为界;深部以35线西275m为人为边界;北部与千秋矿浅部相邻,30线以西大体以涧河南岸为界,30线以东以陇海铁路为界;东部与常村矿相邻,2-3煤层底板等高线+250m以上以下磨矿井田边界为界,+250-50m以F8断层为界,F8断层以东以-50m底板等高线为界,深部以18线西300m为界;南以F16逆断层为界,井田面积约22.3km2。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见表1-1-1及采矿许可证。表1-1-1 跃进煤矿井田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拐点编号

4、XY拐点编号XY1384341037577190183844080375818302384329037576620193844170375818303384329037576000203844220375814434384114037576000213844600375799505383983037580580223844450375798706383975037582030233844250375790507384120037582810243844480375786008384175037581810253844520375784759384164037581450263844570375

5、7824810384177537581255273844635375778751138417953758126028384465037577800123842010375809402938444803757741013384344037581440A38438903758123014384348637581468B38438223758143015384353237581628C38436503758141016384358037582000D38437703758117017384393037582000注:应扣除部分由AD拐点坐标确定。112 自然地理井田浅部发育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季节性河流

6、南涧河,该河发源于陕县观音堂、英豪山东麓一带,向东流经新安县,至洛阳汇入洛河,井田以上流域面积约576km2。该河流量010.10m3/s,为一季节性河流。井田内所有冲沟干旱季节大多为干沟,雨季则排泄地表,并流入南涧河。气候:井田位于豫西半干旱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年平均降雨量631.3mm,蒸发量1940.5mm;最大积雪深度300mm,最大冻土深度310mm;结冻期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年平均气温13.4,最高为41.6,最低为-14.3。见表1-1-2。表1-1-2 义马矿区主要气候特征值一览表 项目内容气 温()降水量(mm)蒸

7、发量(mm)相对湿度(%)最高(大)41.61013.62368.774时间(年、月、日)1966.6.20196419661964最低(小)-18.7301.01583.359时间(年、月、日)1969.1.31199519851960年 平 均12.3631.31940.563.7风向:每年59月以东东南风为主,10月至翌年4月以西西北风为主,一般风速24m/s,最大风速20 m/s,全年以西西北风频率较高,对本区气候影响较大。地震:本区处于岸上断层、坡头断层与前宫断层等活动断层的三角地带,地震频度较高。据收集洛阳地震局资料:义马市属5级地震区,震中烈度为6 7度。曾发生地震有:1847年

8、3月渑池地震,5级,震中烈度6度;1920年6月、1930年,1964年9月和11月先后发生4次地震,中科院将前两次鉴定为6级,1964年地震性质与前两次大致类同。113 交通条件陇海铁路、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横贯整个义马煤田,跃进矿有专线与其相接,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3。图1-1-3 跃进煤矿交通位置图1. 1. 4 矿井生产建设概况跃进矿原名下磨矿。1958年7月根据河南省工业厅(1958)工基计字第283号文批准,由原义马矿务局建井,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1959年10月14日投产。矿井东西长约1200 m,南北宽约380450m,面积约0.5km2,储量280万吨。主要开采2

9、-1煤,截止1961年底累计出煤34.85万吨。由于井田受老窑破坏严重,且采用了回收率低、掘进准备量大的刀柱式采煤方法,年产量一直保持15万吨左右,1963年审定时,核定井型15万吨。1963年10月经河南省冶金煤炭厅批准,从西井(原下磨矿以F8断层为界,分为东井和西井)向南过涧河作两条探巷(主、副下山)至2-1煤层顶板标高+120m水平,再由主、副下山向东西两翼2-1煤层的+270和+120水平各送平巷,共做探巷工程5274.23m,总投资64.84万元。由于接替的需要在+270m水平以上构成了一个小采区,于1966年下半年投产,1969年末建设结束。文革初期,下磨矿改名为跃进矿。1970年

10、2月1日,河南省煤化局批准跃进矿由设计能力21万吨扩建为年产60万吨,1975年10月1日建成投产。1978年达产。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矿井产量逐年增加,1982年以后平均年产75.9万吨,1985年创89万吨。1989年8月23日,中国统配煤矿总工司以“(1989)中煤总生字第427号”文批准了河南省煤炭设计院提出的跃进矿改扩建方案,决定由年产60万吨扩建到年产120万吨,1996年10月竣工验收投产,2003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可采煤层为2-1煤层和2-3煤层,开采方法均为走向长壁式。目前,本矿一水平(+170m)除六采区有呆滞储量外,其它采区均已回采完毕,二水平(-200m

11、)现有生产采区有2-3采区和2-5采区,准备采区有2-0、2-2、2-4三个采区。1. 1. 5煤质牌号及其用途按现行中国煤炭分类标准,“凡Vdaf37.0%,PM3050%的煤,如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大于24MJ/kg,则划为长焰煤。”因此,本井田各煤层均属长焰煤类。挥发分:精煤可燃基挥发分很高,2-1煤为42.56%,2-3煤为41.47%,属高挥发分煤,煤种为长焰煤。见表1-1-4。 表1-1 -4 煤样分类指标测试结果一览表煤层名称净 煤原 煤VrYPmCrHrWfQrDTHfmRom%mm%卡/克%2-1煤42.5605877.525.304.8872704.250.5052-2煤4

12、1.4705376.605.524.5871974.310511本矿煤种属长焰煤,中富灰、中硫富硫、低磷、中等发热量、无粘结性、难选极难选、回收率良优等、一般为低熔灰分、强结渣煤、灰粘度偏高、煤对CO2反应性浅部较好,深部较差,低腐植酸煤、苯萃取物低等、含油煤、砷含量高、煤中稀有元素含量甚微。根据上列各项试验结果和煤质指标考虑,本井田煤的工业利用方向为动力用煤、民用燃料和气化用煤。12 井田储量12 .1 储量级别划分本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一类,煤层稳定程度为三类,其中一水平2-1煤为较稳定煤层,二水平为不稳定煤层;2-3煤一水平为稳定煤层,二水平为不稳定煤层。参照矿井地质规程(试行)和煤炭资源

13、地质勘探规范第3.2.3条及表3.2.1和表3.2.2,确定2-1煤以钻探工程基本线距375500m圈定为A级,7501000m圈定为B级,15002000圈定为C级;一水平2-3煤以钻探工程基本线距7501000m圈定为A级,15002000m圈定为B级,30004000m圈定为C级煤,二水平2-3煤以钻探工程基本线距250m圈定为A级,500m圈定为B级,1000m圈定为C级。在生产井巷下部,虽无钻孔,但有实探煤层及构造等,可圈定为A级。呆滞的断层煤柱、村庄煤柱、孤立块段等圈定为C级。井田深部-450m以下无钻孔控制,圈定为D级。在控制煤层的工程点密度达到圈定相应级别储量要求的同时,考虑了

14、工程见煤点的质量,井田内钻孔施工于6080年代,多数钻孔钻探质量较高,并附有电测曲线。开采实践证明,所提资料较为可靠,仅少数钻孔有打丢煤层和超斜,其余钻孔及揭露的巷道和工作面均可作为圈定各级储量的依据。储量计算边界及地质块段划分是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进行。划分块段和储量级别时除遵循了一般原则外,并依据实际情况遵循以下原则: 1.依工程控制程度划分出各级储量边界,再依据煤厚、产状及开采技术条件划分为若干小的地质块段。对于煤层较稳定且构造简单区域为使储量块段形状简单、计算方便,以底板等高线或沿走向划分。 2.个别小的块段,虽控制程度达到了A级,但为不使块段划的过分零碎,未单独划为A级储量,B级亦同样。 3. 对于分叉煤层,分层划分块段,合并区按一层煤划分块段,分别计算储量。 4. 边界煤柱及上、下山煤柱已开采的煤层单独划分块段,基本未采的煤层未单独划分块段等。 12. 2 储量计算方法与有关参数的确定计算方法由于井田内各煤层构造较简单,地层产状平缓,均属中厚以上煤层,据此我们认为采用地质块段法计算各煤层储量较为适宜:先按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