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1948189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论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人口流动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作用。从经济效应,政治效应,文化效应,环境效应四个方面来分析其正面影响与作用,对流动人口的负面影响也给出了客观的评价。并试图从地域上即从对流入地的影响与对流出地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给出全面综合的论述。关键词:流动人口;经济效应;文化效应;负面影响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这一庞大群体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正确认识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进行分析。一,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与作

2、用(一) 流动人口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在我国目前由于城乡差距大,户籍制度尚未改变,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这种在市场引导下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客观上推进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1)流动人口减轻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的问题,同时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改进与提升。一方面农村因为劳动人口的流出迫使当地必须想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城市资本和技术的扩散,会导致全国总体生产率的飞速上涨。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不仅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也让这些剩余劳动力流入工业产业等非农产业,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保障。(2)农村流动人口有助于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购

3、买力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最近十几年,农村外出打工人口所创造的收入成为农村人口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2001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输出超过1200万人次,获得劳务收入超过400亿元。据统计,全国农村家庭因外出打工所增加的收入约在1300亿到1600亿元间。部分贫困地区甚至存在“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现象。这些外出劳动力所获得的收入,一方面增强了农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与购买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场需求,有利于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缩小贫富差距。(3)农村流出人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反哺农村经济,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农村流出劳动力把在其他产业、其他地区的收入返回农村,同时带回了大量的信息、技术、经验等无

4、形资产。据统计,近10年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平均带回超过2000亿元的资金。这些外出人口家乡的亲人把这些资金投资于农业和一些非农产业,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由于国家投入不足造成的农业资本短缺的压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些有型资金与无形资产的回流,不但活跃了农村经济,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出有利于缓解农村人与自然的矛盾,有利于人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协调,保持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口基数较大,但农村耕地等重要资源的承载力有限。在技术水平落后的年代,农村基本采用采取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与生产,致使自然资源大量被浪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5、。这显然有悖如今“可续发展”的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出,使农村的自然环境的压力大大减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养育,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二)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1)人口流动改变了农村人力结构,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外流,改变了原来农业生产经营状况。一方面,虽然从数量上讲,农村外流人口产生的劳动力空缺可以由当地留守人口填补。但是由于外出人口大部分皆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守人口一般皆是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所以实际上,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另一方面,农村还有大量的资源和荒地未开发,许多中低产农田需要改造。在这些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

6、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的流出对农业的发展与转型起到阻碍作用。另外,一些农村农业基础建设,如:灌溉水利等,也因为优质劳动力的外流而推迟或取消。(2)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农村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农村外流劳动力在城市中从事的工作基本属于“苦、脏、累、险”等城镇人不愿干的活。农村生育他们支付了成本,但他们还未能回报当地的时候就流向了城市,为城镇为经济发展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这一行为,固然可以为城镇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也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但城镇对于这些农村劳动力的补偿却仅仅限于他们提供的劳动,而忽略了农村对这些廉价劳动力的培养成本。进城农民的保障太低也会使农村支付高昂的社会成本。比如工资水平太低,劳动时间

7、太长,劳动强度太大,劳动环境恶劣,压力很大,无社保无医保,微不足道的伤残补偿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农村流入城市的劳动力无法在城市立足。在年老体衰或者因工致残以后,不得不回到农村,而此时农村又要为这些人支付后半生的社会成本,还使农村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由于农村人口数量大,,老化的影响不会表现在男性年轻劳动力的短缺上,但会突出地表现在农村老年人的供养问题上。另外,还有少部分农村劳动者进城后,没有将城市先进的知识、信息、优良的文化带回农村,反而把城市里某些不良风气和不良做法带回农村,比如:像拉帮结派,坑蒙拐骗,卖淫嫖娼等等,对农村的正常发展造成了影响。此外,劳动力外流给农村基层工作带来影响,党团工作,计

8、划生育,工益劳动,法纪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等工作困难重重。二、人口流动对城镇发展的作用(一)人口流动对城镇发展的正面作用(1)有助于推动城镇化首先,流动人口在城镇聚集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远不及世界一般水平,形成了“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使得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从人口构成的角度提高了我国城镇化水平。以浙江省为例,1978年城镇化水平只有12.06%,之后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出城市,到1995年城镇化水平大约提高到24.17%,小城镇从78年的160个增加到96年的接近1000个。同时,城镇发展的质量明显提升。以县城镇为例

9、,全省64个县中,在1985年县级市仅有4个,而到了1996年,县级市已经达到27个。其次,流动人口在城镇空间的聚集,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涌入城镇的大量流入人口虽然保留了“农民”身份,但他们已会慢慢融入城镇生活,接受城市现代文明。他们的思维习惯、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也会随之“城市化”。最终使他们完全变成城市人口,这种变化也是城市化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和结果。(2)有助于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流动人口在城镇聚集,使得城镇公共产品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这就迫使政府把改善城镇公共设施的事情提上议事日程。近年来,很多省市地区专业性市场的形成,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激增的人口对城市的基

10、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便利的交通、更好的社区服务、医疗卫生的保障、周边的生活环境等等。当聚集的外来人口到达一定数量,政府就不得不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城市的外来人口不但对城市的直接建设作出的贡献,同时也间接的促使政府关注公共设施的建设。(3)促进城镇消费市场快速发展首先,流动人口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活动,为城镇人民带来了更丰富的商品。繁荣了城镇市场的同时也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方便。同时,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城乡之间的交流是很好的促进。这不但有利于城市化的建设,还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进一步的加快周边地区城市化进程。其次,这些流动人口本身也具有相当的需求,尤其是他们的“衣、

11、食、住、行”等刚性需求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的。这一块需求形成的市场又可以形成大量的商机,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国家产生一定量的税收。这无疑对于城镇的服务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有相当的促进作用。(4)对城镇就业的补充中国以城镇为中心的高速经济增长使城镇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形成了城镇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具体体现为;一些体力劳动大、知识要求低、工作条件差的工种,城镇人口基本无人问津。而农村进城的流动人口,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技能落后等原因,只能选择这类工作。所以这些行业基本上都充斥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比如:城镇的建筑业、餐饮业、服装业、家政业、体力服务业、养殖业等工作基本上都由外来的流动人口作为

12、生产主力。而这些行业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认为外来人口对城镇就业的补充对城镇居民的生活有重要意义。(二)流动人口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1)增加城镇公共设施的压力由于我国城市化进度起步较晚,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而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使这些公共设施的负载已经达到了极限。比如城市的交通问题,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存在严重的堵车现象。另一个例子就是医疗卫生,一些较好的医院出现了挂号难的现象,导致“号贩子”盛行。(2)对城市治安勾成威胁据公安部统计,近几年,城市刑事案件中有超过50%与流动人口有关。其根本原因在于:1、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容易受到城市中各种不良现象的

13、诱惑;2、流动人口规模逐年递增,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不断增大;3、流动人口较为集中,容易形成帮派。(3)流动人口聚居区影响了市容城市流动人口基本都居住于城乡结合部、房价低廉的等地区。甚至还有很多人非法搭建窝棚。这些地方人口稠密、卫生状况很差、人口结构复杂,非常难于管理。很容易形成脏、乱、差死角。一方面染了城市环境,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维护治安,医疗卫生保障等社会成本。(4)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虽说早期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职业相对固定,收入也较有保障,子女也能进城入学。可是由于之前在农村的教育基础较差,加上家长忙于生计疏于教育,居住环境不利于学习等等。这些流动人口的子女

14、较难在城市里的学校立足。而反观留在农村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一般都是由于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管教不方便,老师也难以与家长沟通。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影响。(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参考文献:1 徐水源,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几点思考,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5.2 熊桂桃,新时期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政法学刊,2005,2.3 段成荣,流动人口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研究,1998,4.4 曹新,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宏观管理政策,理论视野,1999,3.5 王涤,试论浙江流动人口的社会效应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浙江社会科学,2004,6 彭伟斌

15、,论流动人口的经济效应,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 刘家强,中国人口城市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成都,1997.8 王秀银,现代人口管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济南,2003.湖北省建筑施工企业三类人员安全考试卷题姓名:江艮旺 性别:男 身份证号码:420124195401020078 人员类别:B类所在单位:武汉高斯美形象标识集团有限公司 考生类别: 初次取证准考证号:2014515680373一、单选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只有1个答案是正确的。选对得1分,多选、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要努力构建( A)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A“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B“政府统领导、部门全面负责、企业依法监管、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C“政府依法监管、部门统一领导、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D“政府全面负责、部门统一领导、企业依法监管、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2(A)对建筑工程的安全事故、安全隐患等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