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精品)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94447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精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多种史观来纠正我们过去历史研究的弊端,这些史观被大量的运用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之有关的题目,因此影响了我们备考的方向,在这里我将各种史观及典型的题目总结如下:一、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1、主要观点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2、用“现代化范式

2、”指导的命题“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例题1,2011年滨州二轮模拟(25分)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

3、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美)

4、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并说明理由。(7分)材料三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8分)材料四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毛泽东新民主主

5、义论(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4分)(4)“欲求超胜,必须会通”,这是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只有走中西会通的道路,中国科学和文化才能走在世界前列。那么,你对中国现代化之路有何认识?请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传统、西学与现代化”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6分)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00字左右。答案:(1)答案一:考生将工业革命发生局限于英国自身因素来考虑。(4分)英国崇尚经验的民族文化传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 由;牛顿力学和热学的确立。(若回答“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也得分,总得

6、分不能超过4分)答案二:考生将工业革命发生局限于世界因素来考虑。(3分)中国放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海外市场的 扩张引发了技术革新的热潮。答案三:考生将工业革命发生把英国冈素和世界因素综合考虑。(7分)既有英国国素又有世界因素,参见答案一和答案二。(2)原因:改革派: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保守派:维持了封建制度。(4分)影响:一方面,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近代化受挫。(4分)(3)照搬俄国革命模式,坚持攻打大城市,导致革命力量受损。(2分)(若回答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等史实,言之有

7、理及,即可得分,总得分不超过2分)秋收起义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 确道路(井冈山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2分)(4)中国的现代化要继承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但不得因循守旧,一成不变;(2分)积极借 鉴西学,但不可照搬照抄;(2分)要会通中西,批判继承、创新(超越)传统,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2分)二、文明史范式(文明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 1、主要观点文明史范式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

8、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文明史观在当今的研究中所呈现的特点有五个方面:一是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

9、;二是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三是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四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五是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还关注

10、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的相互关系,考察国际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等(杨宁一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中国历史课程网)。2、以文明史范式为指导设计的典型试题:我们要“按照文明史观去理解教材,由此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新给予评价和认识”。近几年高考试题,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文明历史观。例题2.2011年烟台适应性练习(25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文明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过程,一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发展趋势。某班同学在探究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遇到以下问题,请你帮助其一一解决。问题一:异彩纷呈的文明之花(

11、1)新航路开辟之前,中西方基本处于隔绝状态。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均以其丰硕的成果,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4分)文明名称政 治 特 色经 济 特 色文 化 特 色希腊文明工商业发达中华文明儒家思想问题二:特立独行的文明轨迹16世纪至19世纪早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在相似的经济状态下,其文明发展的轨迹却出现巨大的反差,表现在政治上是“专制化”与“民主化” 趋势的强化。(2)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经济地位的“相似”之处。指出东、西方(以英法美为例)在政治上差异的具体表现。并分析“民主化”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13分)问题

12、三:殊路同归的文明交融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之下,中华文明发生了嬗变,其中更多地容纳、吸收了西方文明。(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华文明发生的嬗变。(8分)答案(25分)(1)(4分)文明名称政治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希腊文明民主制度工商业发达人文精神中华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儒家思想(2)“相似”: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2分)差异的表现:中国政治“专制化”: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制形成;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2分)西方政治“民主化”: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3、,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法国178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6分)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启蒙思想的影响;科学思想和技术的传播。(3分)(3)经济: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近代工业产生;(2分)政治:君主专制政体被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2分)思想: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先后在中国传播;(2分)社会生活:生活逐步近代化,衣食住行各方面以及社会习俗等都发生了变化。(2分)三、整体范式(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 1、主要观点“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

14、整体来看待”。整体史观对中学生来讲,最突出的应把握两点:首先,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二战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

15、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紧密。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整体世界的发展更加迅猛,全球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全球史观”兴起。在中国,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已故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吴先生指出,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吴先生的观点表明,整体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产物和结果。因此,完全可以把整体世界纳入到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之中去。2、用“全球史观”指导的命题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表现。(这样的观点对于高考备考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完全有可能成为某一试题的题眼或题魂)“全球史观”的直接作用是,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当今整体世界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经济的全球化,其次是国际政治中的民主化趋势,再次是不同文化越出民族范围的接触交流与相互吸收融合,最后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的资源、环境、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各国共同协商解决。(这四个“作用”从备考的角度,都要引起高度注意,即我们若从“全球史观”角度编拟一个试题,其题意的价值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