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观后感精编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94226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藏铁路观后感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青藏铁路观后感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青藏铁路观后感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藏铁路观后感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藏铁路观后感精编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藏铁路观后感世界海拔最高、 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贯通, 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从此将画上句号。青藏铁路不仅打破了西藏交通的瓶颈,而且自身也是一条旅游 “黄金线路 ”,同时还促进了西藏旅游设施配套加快建设。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全长 1956 千米,是重要的进藏路线,被誉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2013 年 9 月入选 “全球百年工程 ”,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历时七年,总投资 12.98 亿元的青藏铁路无缝钢轨换铺工程完成,

2、全线 1956 公里青藏铁路实现了 “千里青藏一根轨 ”,列车的平顺性和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 “生命禁区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 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 高寒缺氧的环境和脆弱的生态。在这重重艰难困苦阻扰下 ,我们的青藏铁路建设者硬是克服了高寒缺氧 ,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性建设难题 ,用自己的力量纵1贯起一条在外国人眼里根本不可能修建的铁路 ,一条基本实现 “无人化”自动管理和全线设备 “免维修 ”的现代化铁路 ,一条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铁路。为了攻克冻土难题, 自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 铁道部高度重视青藏铁路冻土攻关难题

3、, 组织多家科研院校的专家, 对青藏铁路五大冻土工程实验段展开科研攻关, 获得了大量科研数据和科研成果。 青藏铁路冻土攻关借鉴了青藏公路、 青藏输油管道、 兰西拉光缆等大型工程的冻土施工经验, 并探讨和借鉴了俄罗斯、 加拿大和北欧等国的冻土研究成果。中国科学家采取了以桥代路、片石通风路基、通风管路基(主动降温)、碎石和片石护坡、热棒、保温板、综合防排水体系等措施,冻土攻关取得重大进展, 青藏铁路的冻土研究基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冻土研究基地。青藏铁路海拔4000 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85%左右,年平均气温在 0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 50%-60%。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紫外线

4、强,自然疫源多,被称为人类生存极限的 “禁区 ”。工程人员为了解决氧气缺少影响工作人员工作 ,使的工程缓慢的问题 ,把大型制氧机带到了高原,为打造隧道的工程人员提供充足氧气,当时洞中氧气含量只相当于海拔1000 米左右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保护高原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珍稀的野生动物,青藏铁路仅环保投入就达20 多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8,是目前我国政府环保投入最多的铁路建设项目, 并在全国工程建设中首次引进环保监理,首次与地方环保部门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青藏铁路穿越了可可2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地处世界 “第三极 ”,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对此,青藏铁路从设计、施工建设到运营

5、维护,始终秉持 “环保先行 ”理念,如为保障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铁路全线建立了 33 个野生动物专用通道;为保护湿地,在高寒地带建成世界上首个人造湿地;为保护沿线景观,实现地面和列车的 “污物零排放 ”;为改善沿线生态环境,打造出一条千里 “绿色长廊 ”。青藏铁路经过可可西里和羌塘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保护野生动物,铁路沿线修建了 25 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电子监测证实, 大批藏羚羊通过铁路沿线的野生动物通道自由迁徙。环保总局等部门的调查表明, 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 沿线冻土、植被、湿地环境、自然景观、江河水质等,得到了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未受明显影响。青藏铁路通车 10 年,已经成为高原和内地客货交流的重要通道,为高原发展打开新局面。 青藏铁路的开通, 为西藏很多地区带来了发展的新模式。下一步,青藏铁路网也将更加完善, 已经展开规划研究的川藏铁路、去年开工的拉林铁路,都将让青藏高原加快融入全国经济体系。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